<p class="ql-block">美篇名:平凡人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4635792</p> <p class="ql-block"> 彪池村在回车镇,回车镇在西峡,西峡在南阳,南阳在河南。在河南地图上,彪池是很小的,盛不下彪池两个字。</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七年,商业系统对口扶贫村是彪池。是时,恰逢家乡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高潮。该村“文化墙”修建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商业系统身上。</p><p class="ql-block"> 以什么主题设计和建设“美丽乡村”,是彰显农耕文化,还是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元素为主题,成了取舍不下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人说,再在小的地方都有它曾经的历史故事。彪池村也不列外,它位于曾经的商於古道边,今日的312国道旁。附近的菊花山,兴于东汉,盛于唐宋,在唐代就是赏菊和道教圣地。历代的文人墨客,在菊花山上野菊怒放时,携几壶老酒,登山赏菊,留下了不朽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是李白留下的诗酒浪漫。“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留家……”是孟浩然笔下的田园古风。“琐琐南阳菊,秋潭岁自开……”是司马光讴歌这里菊香遍山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 金代北方文雄元好问,归隐菊花山白鹿原长寿村,结茅菊水之上,筑新斋而居,与文友诗酒悠游人生,用心灵贴近自然,坚守生活的一份安详与寂美,达三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诗人死了,诗篇不死,青山以旧。这些浸染着来自唐朝的酒香与诗篇,走过了风尘岁月,依然清雅和灵秀,彰显着这片故土历史文化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呀,这片刚刚脱贫的故土还蕴藏着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何不以这些文化元素为主题打造“美丽乡村”。至此,形成了思路,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彪池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万万不能与其它村镇同质化。应当延续乡土文脉,与乡愁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菊文化、村庄发展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同频共振,共生共荣,打造一个不一样的“美丽乡村”。</p><p class="ql-block"> 有了思路,广告公司专业设计员反复推巧,初步拿出了设计图纸,经多方论正方案得到了批准。</p><p class="ql-block"> 顿时,“美丽乡村”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来。商业系统承担的“文化墙”修建工程也同步展开,局下属的五交化广告团队及时进住彪池村,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精心施工。然而,施工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老日子里人们都说,乡村人纯朴、实在、勤劳……可现如今变了。“文化墙”修建是“美丽乡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是造福于村民,是一项民心工程,承载着人们对新日子的向往。不主功参与也就罢了,可少部分人为了眼前利益,他们组织村民阻挡施工,死缠烂打,甚至围攻施工人员,把小农意识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迫使工程停工。</p><p class="ql-block"> 为此,局里增派领导力量,协助当地政府,深入农户苦口婆心做工作化解矛盾。购建筑材料资金不足,号召系统各公司慷慨解囊,捐款五万余元,水泥三十吨,组织职工参加义务劳动,确保了施工顺利进行。就这样日以继夜地赶工期,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文化墙”修建。</p><p class="ql-block"> 在年底“美丽乡村”建设表彰大会上,商业系统被评为先进集体,我个人也沾了光,获得了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 三月天,是每一年承前启后的月份。县人代会和政协会在县城召开,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规划新的一年蓝图,观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就成了必然。</p><p class="ql-block"> 彪池村是重点。该村“文化墙”是商业系统所承建,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次对商业系统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成果的检阅,不敢慢待,局里必须提前查看,以防纰漏。</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上午,局领导带领相关人员前往白庙村,查看系统所承建的“文化墙”情况。</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很快发现了问题。“文化墙”上用实木雕刻镶嵌上的元好问,孟浩然的四句名句,就有三个地方错误。</p><p class="ql-block"> 元好问的:“桃花三百里,浑是武陵溪”的“浑是”错写成了“浑似”;“半山亭下钓鱼台,拂层崖,坐苍苔”的“苍苔”误写成了“苍台”;孟浩然九月九重阳节游菊花山的诗:“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的“行至”变成了“行上”。</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那位有文才的神仙老兄,不知什么时间,把这三个错字用粉笔改过,色彩的反差显得一目了然,格外的耀眼,好似在嘲笑修建者的无知和浮浅。</p><p class="ql-block"> 汗颜呀,“文化墙”建成几个月了,这样的错误都没发现。真是应了坊间的一句俗话“河南秀才——错字布袋……”</p><p class="ql-block"> 是呀,一个字的写错,完全改变了原诗句的意境。这些诗句在家乡但凡有点文化的人都能信手拈来,更不用说前来观摩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县域内的文化名人,让他们瞧到那不是笑掉大牙。</p> <p class="ql-block"> 随行的广告公司经理一脸的尴尬,忙检讨,是他审查不严,表示立马更正。</p><p class="ql-block"> 几日后,两会代表如约乘车前来观摩彪池村的“美丽乡村”成果。走过耸立在村头的“记往乡愁”牌坊,一座新时代的新农村展现在眼前。这个过往破旧小村庄变了模样,被鳞次栉比的青砖白墙徽派风格两层小楼所取代,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翠柳丛中。</p><p class="ql-block"> 信步观摩,耳边闻鸟鸣,鼻尖是花香,恬静而祥和。太阳能吸热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路灯杆上风能发电的叶片,在微风的吹拂下吱呀…吱呀…地旋转,娓娓地叙说着这春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小巷深处,月季开放,红得透亮,随风摇曳出花香。农村老家各种农具、大马车的车轱辘、老井、水车等,撩起乡愁情愫的景致在这里随处可见。那地域特色的菊花酒,菊花糕,菊花茶叶,菊蜜糖人,吸引委员们放慢脚步仔细观赏品尝。</p><p class="ql-block"> 移步“文化墙”前,一句句诗行,一幅幅图诗画,一座座民俗雕塑,仿佛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情景剧,点燃了代表们掩埋在骨子里残存的一点诗意与乡愁情结,不觉地驻足久久观望,脸上露出了赞美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村边一座《牧童》雕塑,更是吸引着观摩的人们纷纷上前拍照留影,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诗句来。 </p><p class="ql-block"> 代表们感叹道:“这文化墙的创意,与记忆中的历史碎片和当地民俗文化整合得如此和谐,如此有意境,为村庄平添了一种文化底蕴。它在留住人们的乡愁记忆的同时,为这个村庄赋予了新的乡土记忆。深切地感受到了彪池村的古老与新潮,处处是新诗,处处展现着新时代的乡村美学……”</p><p class="ql-block"> 四季轮转更迭,时光流转。如今的彪池村成了乡村游的打卡之地。它那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民宿、一个个土特产商铺、一家家别具匠心的农家乐,还有那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茶园、果园,都让人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