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的美篇

Terry

<h3>  中西方墓葬文化<br>作者 特立(TERRY)</h3> <h3>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br>墓葬一偶</h3> <h3>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墓龛</h3> <h3>(1)盗墓自古有之,是古代民间自然产生的谋取个人利益的不正当手段,不管法律和习俗都是不允许的。而“刨祖坟”这一卑劣的社会现象是近千年来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转换逐渐形成的,并带有政治色彩,愈演愈烈。而起源于十五至十六世纪欧洲的古物学,旨在寻找、挖掘、探究远古时代的石刻器物,古人类遗迹遗物和各种遗留的物质资料等的研究通称古物学。十九世纪欧洲兴起的“挖掘墓葬”等的国家举措与古物学都被归纳为考古学。<br>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刨祖坟”现象是带有封建迷信和政治色彩的粗暴行为。在中国墓葬文化中,一种是“看风水”的封建迷信色彩所至;一种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说法:如果谁家有人发迹,就会说某家先祖安葬于所谓的风水宝地,“祖上的坟头冒青烟了”。如果说到帝王将相和上层富贵家族变得强盛,就会认为他们的先祖安葬在龙脉上,保佑着他们的家族兴旺发达。如果王朝一旦衰败,就会认为祖上的龙脉断裂,祖坟被刨掉,开始衰败。所以自古以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都相信墓葬风水的存在,实质是怕“刨祖坟”。<br>一般来讲,自古以来“刨祖坟”都带有封建迷信和针对上层社会的政治色彩,因此各朝各代帝王将相和富贵人家的祖坟、墓地或坟场都选择在所谓的龙脉或风水宝地深藏不露。但不幸的是,从古到今的改朝换代和历史的推进,把各自前朝的统治者在当政时期对社会所做的大恶基本都演变成“刨祖坟”来发泄报复,把一些选址欠佳的陵墓挖掘开,曝光于天下。而那些有良知的帝王诸侯的墓葬选址巧妙或得善终至今没有被刨挖保存完好。</h3> <h3>文革中李鸿章墓碑被砸毁</h3> <h3>文革中上海联义山莊被砸毁</h3> <p class="ql-block">(2)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基本都是因为统治者对老百姓实行残暴统治激起强烈公愤,于是各地有实力的上层反对派与受压迫的民众揭竿而起推翻暴政。这种“刨祖坟”现象随着中国历代王朝“你下台来我登场”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有史以来多次出现“刨祖坟”事件,被刨祖坟的名人有楚平王、齐襄公、后赵武帝石虎和被项羽刨了祖坟的秦始皇等。明末张献忠刨挖朱元璋祖坟事件是典型的刨祖坟报复事件。虽然历代都有道德伦理制约却没有一以贯之的强制性法律依据来限制,“刨祖坟”一再发生。</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孙殿英挖掘清东陵和慈禧墓葬,乾隆帝的墓葬也没有幸免于难。“刨祖坟”这一社会恶习一直延续下来,但最猖獗的“刨祖坟”恶习莫过于当代上世纪文革期间全国各地以“破四旧,立四新”为名进行疯狂的打砸抢运动,创造了震惊中外,骇人听闻的诸多恶性事件。当时各地所谓的红卫兵小将把“刨祖坟”演变成社会的政治运动大行其道。这似乎与德国唯心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的名言“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不谋而合。然而严格地说,“刨祖坟”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丧尽天良的恶习! </p><p class="ql-block">中国人这一道德沦丧的遗风,即“恨人有笑人无”,“嫉贤妒能”,“刨人祖坟,断人香火”最卑鄙的邪恶理念,在上世纪文革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把千百年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墓葬文化彻底摧毁。从文革中红卫兵愚蠢之至的“刨祖坟”恶习可以看出,是对前朝以至祖上对立面的政治报复所致,以树立当朝的威严,达到稳固朝政的目的,但其结果适得其反,最终都没有好下场。</p> <h3>法国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h3> <h3>法国拉雪兹神父公墓<br>的巴尔扎克墓葬</h3> <h3>(3)当1966年文革突然爆发时,全国各地群情激愤的红卫兵在“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政治口号煽动下,掀起“破四旧,立四新”的打砸抢运动。他们认为一切象征“封资修”的古代建筑、庙宇等和一系列用品或饰物,包括埋葬名人的古墓陵园都应该被砸烂、刨挖、毁掉。于是岳飞墓、李鸿章墓、黎元洪墓、张之洞墓、康有为墓相继遭到毁损甚至铲除。孔子墓连同孔庙石碑、泥塑砸烂捣毁;明代清官海瑞的墓葬与石雕、华表、牌坊等一同被砸烂铲平。红卫兵竟然把享誉中外的清代乞丐教育家武训墓刨开,拽出武训的颅骨开批斗会,批判武训为统治者的孝子贤孙,然后挫骨扬灰。<br>据资料介绍,1958年考古界偶然发现北京昌平县界的明代十三陵陵园。于是在有关领导的指挥下进行考古挖掘。由于考古工作者经验不足造成灾难性损失,但经过抢救的随葬珍贵遗物等基本保存完好,并把十三陵作为“地下宫殿”供世人参观游览引起世界轰动。<br>时隔八年的文革中,十三陵被认定是封建王朝的老窝惨遭刨挖损毁。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抬到广场曝光、示众、批斗,周围堆放着他的画像和照片等所谓实物“罪证”。在他们高呼“打倒保皇派”等口号下,用石块砸烂尸骨,随后连同两位皇后的两具尸骨一起焚毁。就连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位于安庆的墓葬和江津的衣冠冢都没有幸免遇难。<br>民国政府建立的南京航空烈士陵园,安葬百余名航空烈士,包括中国870人,苏联236人,美国2590人。陵园英烈墓碑上镌刻着抗战牺牲的航空烈士英名及生平。该公墓曾遭日军破坏,抗战后完好修复。但文革初期屡遭毁灭性刨挖最终捣毁,只留下被铲掉字迹的石碑、牌坊等。<br>最典型的是1924 年民国时期在上海市闸北区建立的著名陵园“联谊山莊”。笔者在1966年文革前期亲眼目睹了“联谊山莊”被红卫兵捣毁的惨状。陵园里到处是挖墓穴、砸墓碑、拆墓亭、曝尸骨,惨不忍睹的灭尸、焚烧、拆毁陵园的痕迹,最终“联谊山莊”由附近几家工厂占用。</h3> <h3>文革中被毁掉的墓葬</h3> <h3>文革中砸碑刨祖坟图片</h3> <h3>(4)中国自古以来的墓葬文化与欧洲墓葬文化截然不同,从来都没有像欧洲那样拥有铁定的保护墓园、墓场和墓地的法律依据和条文。虽然欧洲在中世纪的贵族和宗教徒们曾经有过刨祖坟,偷盗圣徒遗体被分割安葬等现象,但一般涉及宗教、政治、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如贵族与宗教徒把教堂墓地的圣徒尸体常被分别安葬在不同的修道院或教堂,是为教徒们能继续树立该圣徒的生前威望而继续延续他的宗教理论和圣迹,同时也是看作灵魂的延续。还有各教派为圣徒的尸体有治疗疾病的功能而互相偷窃圣迹。19世纪沙俄时代被誉为散文之父的大作家果戈理的墓葬从圣·丹尼安修道院移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是国家给予他的褒奖和崇高荣誉。<br>18世纪以来,由于笃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教义,欧洲人特别注重墓葬文化。他们认为,虽然亲人离世,但他们的灵魂仍然存在,共存于同一时间与空间。因此他们把逝者安葬在同一座城市的教堂或墓园里,并把墓园修缮得像幽雅、美丽的艺术花园一样维护起来。这样,生者和逝者的灵魂可以融合交流;生者也便于祭奠与缅怀逝者。人们对于安葬在教堂墓地或附近花园般的墓园里没有忌讳或恐惧,只有享受教堂墓地或城中墓园的神圣、幽雅和安宁。</h3> <h3>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墓葬</h3> <h3>法国拉雪兹神父公墓</h3> <h3>(5)到中世纪,欧洲出现许多附设墓地的教堂、修道院,如英国伦敦的维斯特敏斯特修道院,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主教堂都被看作欧洲充满圣迹的教堂和修道院。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特别是神圣罗马梵蒂冈圣彼德大教堂被认为是离上帝最近的圣地。而意大利的米兰纪念公墓,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德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德国汉堡的奥尔斯多夫公墓,奥地利维也纳的中央公墓等都修缮成考究的天堂花园。<br>美国电影《音乐之声》里,二战中猖狂的德国纳粹党卫军追捕犹太籍上校冯·特拉普一家人来到大教堂,最后搜查到教堂墓室,也只能隔着教堂墓室栅栏看看里面的墓地墓碑,不得入内只好作罢。特拉普一家就这样躲在墓葬墓碑后面躲过搜查。可见欧洲教堂和墓园墓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br>尽管教堂本身并不直接被称作墓地,但其地下墓室和周边区域包括许多重要墓葬都以历史圣物遗迹看待。<br>无论我们去到欧洲任何地方都会在市中心,市郊或离市区不远的地方看到环境幽雅的大小墓园或墓地。我们曾在许多欧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欧洲墓园墓地几乎都修缮的幽雅浪漫、井井有条,甚至能够看到孩子们在墓园里玩耍捉迷藏。笔者曾在彼得堡城边的一座公墓里亲眼看到一对新婚夫妇在亲友的陪伴下在一座亡灵墓前念念有词举行婚礼的场面而感慨万千。<br>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向一条合乎人性发展的道路,墓葬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中国人口太多仍然以火葬为主,边远地区也有少数土葬墓地。不管怎么说全国城乡出现数不胜数的陵园墓地或公墓,修缮得井井有条美如花园。希望中国墓葬业从此杜绝“刨祖坟”恶习,像欧洲人那样建立墓葬法,不管国家有什么重大变化决不要再发生“刨祖坟”的恶性事件,把中国人尊重历史,崇尚祖德,上行下效祭奠祖上的美德,延续香火的老传统永远持续下去。</h3> <h3>莫斯科新圣女公墓</h3> <h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墓葬</h3> <h3>作者简介:熊崇岐,笔名特立(Terry),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1982年毕业后先后在中学中专任英语教员,后期在内蒙古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仍然当英语教员,职称副高。在几十年学校任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满园桃李。擅长俄语的他曾在内蒙古供销学校兼任俄语课,并几次赴俄罗斯当俄语翻译。<br>他热爱文学艺术和音乐,写过诗作过画也创作过歌曲,曾经读过不少世界名著,退休后又拿起笔杆开始写作,已刊出《欧洲梦幻之旅》《烟花三月下扬州》《新疆旅游日记》《荒毛地》《归绥市》《归绥市的城门》《青城电影》《抓壮丁》《蓝宝石的故事》《图瓦的祭奠仪式》《伊尔库茨克奇遇》《图瓦中医诊所》《老三届的考学之路》《母爱永恒》《难忘的学校乐队》《墓葬文化》《果戈里故事简介》《刘汉及其家人》《师生情》《珠海圆明新园》《惠州打工》《五十年代绥远城》《龙的故事》《绥远城西街》《神游深圳》《炼狱》《大串联》《士兵之歌》《冰海沉船》《悲惨世界》《陈年往事》《教育的诗篇》《绥远城的满族》《乡村女教师》《话说归绥城门》《从历史走来的青城》《经典电影的魅力》《齐纳尔巴图》《远去的欧洲系列》《战争与和平启示录》《复活》《共产党员》《草原恋》《唐·吉诃德》《山西大院》《呼唤真善美》《台湾三叔》《伊尔库茨克火车站》《哈姆多瓦农庄》《电影名人瓦尔特》《满族服饰》《吃水不忘打井人》《流浪者观后》《祖父来到归绥》《贵族与豪门》《哈姆多瓦的恶斗》,再写一篇《中西方墓葬文化》以飨读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