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函谷关意深 地坑院情浓

时间的印迹在脚下在眼中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别称陕州,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p> 函谷关 <p class="ql-block">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p> <p class="ql-block">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出关西行,时任函谷关关令尹喜一日朝东而望,忽见紫气冲天,知有异人过关,随亲自迎候,果见老子骑青牛而来,尹喜盛情挽留,请其著书留世,于是一部彪炳千秋的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问世,并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太极圣湖水面犹如一泓美丽的明眸,给函谷关增添了无穷魅力和灵气。</p> <p class="ql-block">老子圣像,手执《道德经》,姿容庄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通高33.3米,突出老子“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紫铜锻造贴金,昭示着道家文化的思想光芒普照大地。</p> <p class="ql-block">太极广场</p> <p class="ql-block">太初圣宫始建于西周,宋、元、明、清历朝均有修缮。太初圣宫乃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之处。</p> <p class="ql-block">灵石 老子著经之桌, 此石被白石英线切割为九乐,有"灵石高就"的意思。因而恋人摸了爱情天长地入, 青年人摸了人往高处走,上年纪人摸了松鹤一样长寿。</p> <p class="ql-block">大道院,函谷关大道院系仿秦汉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此院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重点展示道家及道教文化内涵为特色。殿内主要供奉无极混元三圣大天尊等31尊神像。</p> <p class="ql-block">箭库遗址,窖内堆放着一束束铁杆铜箭矢,每束大约40余枝,均已锈成块状,平排或斜排摆放,此箭窖为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关楼为秦汉建筑,双门双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呈一个“鼎”字形,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霸气矗立在函关古道上,再现着函谷关定鼎中原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崤函古道,是古代两京洛阳和长安之间的必经之道,函谷古道是其中一段,谷深漫长,壁陡峭隘,松柏蔽日,幽邃莫测,素有车不双轨,马不并行之称。</p> <p class="ql-block">长达365米、高达12米的道德天书镌刻着《道德经》全文,单字1平方米见方,宛若长龙,气势恢宏,堪称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里发生的许多战役都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要略,更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神奇的函谷关上演了太多的传奇,而每一个传奇都在续写着函谷关的神奇。</p> 地坑院 <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出入通道</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看,居住生活空间全部在地平线下。</p> <p class="ql-block">坑院间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地坑院可是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的特点哦!人称"天然空调,恒温住宅"。你还可以参观婚俗表演院,观赏富有特色的豫西婚庆习俗,感受浓浓的喜庆氛围。此外,还有澄泥砚制作体验、女红展示以及张灯结彩等民俗活动等你来探索!</p> <p class="ql-block">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圆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文化园里已不见原住民,不远处的周围村落还有原住民,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前去探访,是为遗憾。</p> 天鹅湖 <p class="ql-block">天鹅湖,每年十月份都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经过长途迁徙,到此栖息越冬,在景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白天鹅自由自飞翔,结伴嬉戏,交颈摩挲,梳理羽毛,翩翩起舞,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天鹅湖湿地</p> <p class="ql-block">景区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第一家"中国大天鹅之乡",现已成为国内最有名的白天鹅拍摄基地。</p> 宝轮寺塔 <p class="ql-block">宝轮寺塔,始建于隋(601年),因其塔内回声类似蛤蟆的叫声,俗称“蛤蟆塔”。</p> <p class="ql-block">宝轮寺塔为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使得塔身外形呈抛物线状。寺塔外形作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桥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风格典雅,结构坚实。</p> <p class="ql-block">游人立于宝轮寺塔四周数丈,叩石、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类似蛤蟆的叫声。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蛤蟆叫的声音也越逼真、越响亮。</p> <p class="ql-block">宝轮寺塔是回音建筑中历史较悠久的的建筑之一,其结构和建筑方法不同于于其它地方的金塔,有着重要的建筑历史、文物及佛教研究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