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婺女洲 熊盛文摄

xiosw

从2013年学习摄影以来,到过婺源N次,因为这是江西最出片的地方之一。虽然去过N次,但还是第一次听说婺女洲,更是第一次游览婺女洲。 婺女洲占地面积750亩,由音乐岛、五显岛、芳烟岛三座岛屿和婺女湖、五显财神湖两个湖泊组成。景区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步一景。 这是婺女洲最大的水面婺女湖,它是度假区的璀璨明珠,也是必游的景点。游客说,乘摇撸船游览婺女湖,观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婺女洲有条水道,贯穿南北,把景区两个最大的湖泊连接在一起,配上水道两边的徽派建筑,极具江南水乡的风味。清代人吴颢在《婺源溪行 》中写道:“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吴颢肯定没来过婺女洲,只能说婺女洲形象地再现了吴颢眼中的婺源。 婺女洲不少水面上种植了荷花,与多数景区不同的是,这里的荷花比较稀疏,便于观赏,不会给人以“密集恐惧症”。花开之时,肯定便于摄影爱好者拍摄荷花的倒影。 有水必有桥,水多桥亦多。在婺女洲恐怕有十几座桥梁,正是“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每个桥的造型各不相同,给人不同的美感,也方便游客在三岛之间自由穿行。 当然,婺女洲的桥以拱形为主,这也符合中国古代的审美。早在远古时期拱桥就因其形态美、造价低、承载潜力大得到广泛的应用。唐代的刘禹锡就诗赞过拱桥,“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婺女洲的桥都有一个好听名字,这个桥叫“相思桥”,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水道的两边都是徽派建筑的民宿,婺女洲上千间客房大多是这类民宿。白墙、灰瓦和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充满浓郁的古徽州文化气息。 这里同样是一片仿古民宅格调的民宿,弯曲的道路,坐落有序的房屋,房屋边的绿植,真有杜甫笔下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景象。 两排民宿有一排靠水,在对岸看过来,倒影似乎比原屋还漂亮。难怪古代诗人讲:“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当然,我去的时候是初冬,绿植也不是蔷薇而是柿子,冬天柿子可能比蔷薇更讨人欢喜。 夏日盛开的植物,到冬天不一定完全枯萎。叶子变红了,挂在墙上,也别有风味。 抱玉塔是婺女洲的标志性建筑,为纪念唐代名将李抱玉而得名。李抱玉不仅是镇守凉州的主将,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了大力。他是西北人,祖籍并不是婺源,后人也不一定移居婺源,为什么要在婺女洲建个抱玉塔,确实联想不到直接的原因。当然,纪念历史名人可以不分地域。 徽商文化是婺女洲打造的重要的热点,徽市街自然成为婺女洲最热闹的地方。婺源原是徽州六县之一,婺源人基本上保留了徽州的生活习俗。在徽州,男孩十三四岁就外出学经商,正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所以婺女洲在门楼也写上“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 徽市街店铺众多,各种各样的货品、形形色色的门店似乎都有,也许是为了印证门楼上的12个字。 徽市街的中间,有一条丁字路通向樱花岛,跨过前面不远的一座桥,就是《遇见婺源》实景表演的地方。相传,尧帝时天降大雨,村民被困于滔滔洪水中。在众人一筹莫展,危难之际,一位手持长矛,腰系经卷的貌美女子,骑着大鳙鱼逆流而上,击退了兴风作浪的恶蛟。随后,婺女化作天空中的婺女星,守护着此地世代居住的子民。演艺秀运用写意的戏剧手法再现婺女飞天的神话故事。 新安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因此“贾而好儒”,赚了钱一定得让子弟读书考取功名的思想在徽州人脑里牢牢扎根。在婺女洲的南门口有一座“文昌书肆”,展示徽州的书香文化。 书肆的对面有一个邮局,也许因为男人长期在外经商,与家里的联系主要靠书信。古人关于家书的诗很多,像“数程山路长侵夜,千里家书动隔秋”,“家书何日到,世路几时平”,更不用说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了。 徽州人重商尊儒,不知道婺女洲为什么竟有一个武林大会,与下面写的“才子佳人婺女洲”也不合拍。是不是因为宋代歙县出了方百花,此人是起义军领袖方腊之妹。她自幼习武,曾在杭州凤山门馒头山点将,英姿飒爽,威振三军。 夜宿婺女洲最大的好处是早起可以拍拍风景。在晨光下,婺女湖上弥漫着一层薄雾。虽然已是初冬,仍然可以感受到“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意境。 红红的柿子挂在叶已全落的树上,被初升的朝阳映得彤红,正是古人诗中“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的景象。 古人说“竹影妙于画”,的确如此。但如画竹影,靠的是光线。早晨的光线最柔,因此才有“竹影摇虚室,松烟著晓楼”的美丽画面。 看到“无梦东篱下”几个字,我想到两首诗。一首是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说他做梦都不会梦到徽州这个多商、多金的地方。一首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追求的归依自然,心远地自偏。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当下,我们与古人的思维是不是应当有所变化。 人们说婺女洲的景色晚上最好,因为有独特的灯光秀。 在婺女湖,游客津津有味地观看水帘后面的表演,争先恐后地享受乘船夜游婺女湖惬意。 但我更钟意在岸上走走拍拍,记录下与白天不一样的风景。 走进徽市街,映入眼帘的除了广告招贴外,还是一首改过的诗句:“一生痴绝处,遇见婺女洲。”“痴绝”也许是个见仁见智的词汇,也许是对个性的赞美,也许是对认知的评论。 这些匆匆的脚步,是不是也显示出过往游客对婺女洲的欣赏和赞美。 这是徽州婚俗馆连理堂,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触摸中式婚俗,了解古徽州婚俗文化。新人们还可以在此举行特色的水乡婚礼,行水路迎亲,感受原汁原味的古徽州婚俗风情。 在古代,考取“贡生”功名的士子,会在家族树立一座功名旗杆,以彰显家族的荣耀。婺女洲五百进士廊复刻了古时的功名旗杆,一座座红色的功名旗杆上铭刻了婺源有名的进士,展示出婺源底蕴深厚的人文色彩。 我特意注意在徽市街有几个卖酒的店铺,这里虽然卖婺源传统美食,但橱柜上一罐罐酒缸,是不是说明这里也经营酒业。 这是一个经营老水酒的店铺,灯笼上写着“炕头老水酒”的字样。 这是卖婺酒的店铺。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人写了不少有关酒的诗。婺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过一款江西名酒。明代宰相汪广洋的《朱伯徽自溪南携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丝海棠醉》诗中写道:“舞罢《霓裳》不奈娇,口脂微动酒初潮。”可见在婺源酒文化古已有之,当然不一定于今为烈。 这家“王小二酱坊”也很有徽州特色。酱既是徽州的一大特色美食,又是徽菜烹饪中必不可少调味品之一,所以徽州人说,岁月有味杂酱醇。 在老徽州人记忆中,石磨磨出来的酱是最香的。石磨磨出的食物,对于口味偏重徽州人说不是一道菜却胜似一道菜。 甲路纸伞是婺源甲路的传统手工艺品。据说宋代甲路张氏女婿马廷鸾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甲路人都很喜欢。于是心灵手巧的当地人便仿制出来,并不断改进工艺,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纸伞制作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代表性项目。 制作一把上好的甲路伞,要经过选料、蒸煮、装键、裱皮纸、绘伞花、修卷上油、穿花线、结顶近三十道工序,然后艺人们还要在伞面上精心勾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姿态优美的仕女、山明水秀的风景等图案,使雨伞不仅成为美观大方、晴雨相宜、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而且成为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婺源春季的油菜花是全国闻名的,其实婺源一年四季都有花。人们说:“正月山茶满盆开,二月迎春初开放。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牡丹国色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满枝香。九月菊花姿百态,十月芙蓉正上妆。冬月水仙案上供,腊月寒梅斗冰霜。”这些花除了极少的品种外,婺源都有。所以徽市街也有几家花店。 灯笼又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徽市街上也有一家灯彩店。 徽市街的灯彩和花卉,不仅坐店卖,而且有花车在街上巡游推销,一位青年女子随行,很像唐代诗人卢照邻诗中描写的:“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婺源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云雾缭绕,寒署温度分明,加上土层较厚,土壤肥沃,特别适合茶树喜温、耐湿、好雾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 据说,婺源人喝茶可分文士茶 、富士茶和农家茶三类。文士茶茶具清雅精致,侍茶者穿中装褶裙,富文化色彩 。富士茶茶具华丽精美,侍茶者穿绸子长衫,茶席气派富贵豪华 。农家茶茶具粗糙古朴,侍茶者农妇衣装,气氛随和亲切、纯粹农家的田园风味。这里肯定属于农家茶。 晒秋是婺源旅游的一大品牌,首数篁岭。婺女洲也有一个晒秋台,规模与篁岭不可同日而语。 晒秋比不上篁岭,但婺女洲的残荷还是别有韵味。郑板桥诗云:“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李商隐写的更直白:“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婺女洲好像挺理解摄影人,要不然怎么会写上“风吹日又晒,自由又自在”的语句。特别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祝愿摄影人在这样的氛围中,仍然有喜有乐,自寻快乐。这是不是意味着婺女洲正敞开胸怀,迎接四面八方的摄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