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近,网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消息称,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等发表的China-PEACE前瞻性研究最新分析发现:“出生于1959~1962年三年饥荒时期的孩子,在成年后心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年饥荒”,指的是1959年至1961年,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或“三年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期间农业连续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和副食品短缺的危机。冯颖青等研究者之所以将1962年出生的人也算在“三年饥荒”之中,我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1961年怀孕次年出生的;二是“三年饥荒”的滞后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冯颖青等研究证实,饥荒期出生的孩子,成年后合并心脏代谢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比例较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是“饥荒”期间出生的孩子携带节俭基因,导致能量过度积累,引起肥胖,成年后易患心脏代谢疾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胎儿和婴幼儿期营养不良,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升高血压,通过破坏胰腺β细胞功能或胰岛素作用,使血糖升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是生命早期的营养缺乏,会导致多个器官和组织(如胰腺、脂肪和肾脏)发育受限,增加成年后患心血管风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是饥荒期间出生的胎儿,炎症、脂肪生成和糖酵解相关基因出现DNA甲基化,增加心脏代谢异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时,研究还发现,饥荒暴露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联男性要比女性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了这段消息,再回想身边“ 60”后的同龄人,才明白了为啥“三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那么多,有些因突发脑溢血、脑梗死、心梗塞、冠心病等,年纪轻轻就丢下父母妻儿,英年早逝,令人已唏心痛;有些瘫痪在床,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丧失生活能力及尊严;更有甚者,失能失智,昏昏噩噩,生不知所,生不如死。人生遭此磨难,不仅是患者本人的不幸,也给家人至亲以灭顶般的打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之为不幸的“ 60”后,面对历史造成的不可逆伤害,会感到很无奈,但应该相信,通过积极的科学干预,如调整饮食、加强锻练、不熬夜、定期体检、及时治疗等,可以将患疾的风险降到最低。(信息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