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雪 地</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面对洁白无瑕的世界,我们筑路官兵当初还有许多的遐想,后来经历过了,才知道它丰富的含义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上山第二天,丁继亭领着我,将带来的施工器材一一归置妥当。整理完毕,我带着好奇之心去营部外的连队看看。营部与11连毗邻而居,出营部即可见11连的连部帐篷。我刚至连部帐篷一侧,便见几位同乡战友正挥舞铁锹铲除积雪。前行几步,正欲与他们打声招呼,却见其中一位战友,把铁锹柱在雪地上,双手握着锹把,直直地望着我,泪水瞬间滑落脸颊。这一幕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为定格的画面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上山后的日子,连绵的大雪纷飞不断。每当我们各自忙碌完手头的工作,便呆在帐篷里。一边学习,钻研各自的业务,我则翻阅全营施工所需的《物资清单》,熟记品名、规格与型号;一边不停地向小火炉添煤。每隔一阵,还需用锹把从内向外轻轻敲击,将帐篷顶部的积雪震落,每隔几小时便需清扫帐篷周围的积雪一次,有时积雪甚至封住了帐篷的窗户。尽管如此,连队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出操、点名、学习、整理内务、铲除积雪,一切如常。然而,部队缺乏在高寒缺氧地区的生存经验,白天尚能保持炉火不灭,夜晚却常常熄火,帐篷内的地面本就潮湿,到了清晨,大头鞋往往被冻在地上,需要用铁锹甚至镐头才能将其拿动。</p><p class="ql-block"> 天山地处高纬度,最高海拔虽仅有3500米左右,但在4、5月间,哈希勒根北坡风雪交加,降雪频繁,气温极低,含氧量亦不到内地的70%。初上山时,我们这些18至20岁的年轻战士,满怀热血与激情,然而在这片白雪皑皑的高原之上,平地急行几步便已气喘吁吁,想要加快步伐更是力不从心;若要攀登山坡,则需借助棍子,一步一喘,节奏分明;劳作之时,动作稍缓尚可勉强支撑,否则只得停下喘息。上山数日后,高山反应让官兵们备受煎熬: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夜不能寐。原本活力四溢的小伙子们,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呆滞木讷。对于这种极端气候,体质较好的士兵约一个月后便逐渐适应,而体质较差者则需更长时间方能适应。营部的张增洋医生,因年纪较大、体质欠佳,稍一活动便气喘吁吁。彼时,他常感叹道:“这个鬼天气!”</p><p class="ql-block"> 保管室与卫生所同属一个就餐单位,我常前往卫生所聆听张增洋、王守直两位医生讲述部队的故事,同时也对医生的诊疗过程充满好奇。这里晴天则阳光灿烂,而在冰雪覆盖的世界里,满目皆是金光闪烁。第一次大部队驻扎冰垯坂,未配备护目镜,不久便有近半数官兵患上雪盲症。此病不仅使眼睛红肿、疼痛难忍,影响劳作,还伴有头晕、胸闷等症状,令人备受折磨。此外,雪地紫外线强烈照射,大部分官兵一周后皮肤变黑,脸上出现细小裂纹,嘴唇肿胀开裂,严重时连进食都困难重重,只能将馒头撕成小块塞进嘴里慢慢咀嚼。此时的笑容显得格外尴尬,有人故意在此时讲笑话,引得大家掩面而笑,相互打趣更显滑稽。</p><p class="ql-block"> 由于上山前未能准备高压锅,上山初期的伙食条件极为艰苦。蒸出的馒头、包子均为死面,炒出的冻土豆半生不熟,难以入口。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热量抵御严寒,不得不勉强食用。加之气候影响,即使拉上来的新鲜蔬菜也多已冻坏。长期缺乏新鲜蔬菜,许多官兵的手脚指甲开始翻盖或凹陷。当时官兵们吃得最多的便是压缩菜。我曾见11连炊事员炒制压缩菜的过程:先将大锅烧热,用纱布缠绕镐把头,浸入油桶后迅速在锅边转一圈,随后将雪水泡散的压缩菜倒入锅中,用大铁铲快速翻炒,加盐后出锅,一个班一盆。据后来统计,部队上山不到一个月,平均每人体重减轻近五公斤,这一数据是否准确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生存环境之恶劣,饮食结构之不合理,确是真实存在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尤其体现在连队施工班的洗漱问题上。初上山时,数日无法正常洗漱,后来随着烧小火炉的经验积累,班里安排专人负责化雪,基本能满足全班的用水需求,下班后每人可分得半盆热水擦身。</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更潜藏着健康隐患的,是长期穿着未干透的衣物。6月前,因积雪深厚,所有野外工作的官兵均需穿上高腰胶靴,内衬毡袜。行走或劳作时,积雪常会灌入靴内,加之胶靴不透气,脚底很快便汗湿,几小时内毡袜几乎完全湿透。中午休息时,每人只能将鞋子脱下透气,晚上归来也无法正常晾晒或烘干。施工班10多人共住一顶帐篷,每日需晾晒的鞋袜及汗湿的衣物堆积如山。如此循环往复,湿寒之气必然深植体内,最终会导致许多官兵患上与之相关的各类疾病。</p> <p class="ql-block">雪,成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底色。初次接触觉得世界如此纯净和浪漫,是因为我们官兵的心灵纯粹使然。后来发生的一切困苦与悲壮,都与这雪有着直接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哈希勒根的雪墙路。</p> <p class="ql-block">四营各单位驻地分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