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湖南篇·岳阳)(二)岳阳楼(2024.10.29)

雪松

<p class="ql-block">岳阳楼7:30开门,算得上开门比较早的景区了,而我来得更早。在汴河街吃过早餐,还差十多分钟,于是就在汴河街边上一面转悠,一面等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湘灵鼓瑟”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雕塑创作取意于唐代诗人钱起的《湘灵鼓瑟》:</p><p class="ql-block">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p><p class="ql-block">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p><p class="ql-block">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p><p class="ql-block">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p><p class="ql-block">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p><p class="ql-block">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p> <p class="ql-block">民本广场西边的长墙上,雕刻着《政通人和图》,展现的是滕子京治下的岳阳城百废俱兴,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再次来到景区入口处,看朝雾迷蒙中的南大门,颇有几分飘渺仙境之感。</p><p class="ql-block">岳阳楼核心景区南大门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东面窗户则以青石为材料,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雕琢而成;其黄色剪边屋面风格独特;屋顶正脊上的荷花、莲蓬、莲叶,梁上的荷花雕花以及服盆式莲花柱础都凸现出洞庭渔米之乡和湖湘文化的神韵。</p><p class="ql-block">正门上方所悬匾额为金丝楠木制成,孔雀蓝底上的“巴陵胜状”四个金色大字由清代乾隆皇帝的第一任书法老师张照所写,凸显皇家气派,与整个建筑十分协调。‌大门两侧悬挂着的对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出自</span>明代诗人魏允贞的《岳阳楼》,对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壮丽景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口气之大,似乎要把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势比下去,已经成了岳阳楼乃至整个岳阳最好的广告词。</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岳阳楼·君山岛”的一部分,单独的门票价格是70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阳楼景区导游全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感觉雾更大了些,20米开外的游客和景物便看不清楚。天地之间朦朦胧胧,一片混沌,别有一种意境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五朝楼观</b><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示的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岳阳楼建筑模型,均用H78黄铜铸造而成。五楼被水蜿蜒环绕,巍楼倚碧水,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各楼均参照相关朝代建筑上的建筑符号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岳阳楼肇自汉晋,但楼的形制有据可考的则是从唐代开始。五朝楼观是目前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青铜模型建筑群,它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不同建筑艺术风格和建筑文化,也再现了岳阳楼在历史演变进程中的发展脉络。</span></p> <p class="ql-block">唐代岳阳楼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参照现存的唐代建筑和唐代出土文物上的建筑符号与相关信息,经过有关专家论证与精心设计,由江西省桐青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铸造。建筑模型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39米,高5.19米,净重12.3吨。匾额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p> <p class="ql-block">宋代岳阳楼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宋代宫廷画院《岳阳楼图》为蓝本,由沈阳钱鑫铜工程有限公司铸造。建筑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608米,进深3.092米,高4.5米,净重12.2吨。匾额为宋代书法家米带所书。</p> <p class="ql-block">元代岳阳楼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宋明初界画家夏永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由江西省桐青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铸造。建筑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608米,进深3.092米,高4.3米,净重12.2吨。匾额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p> <p class="ql-block">明代岳阳楼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宫廷画家安正文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由江西省桐青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铸造。建筑模型平面呈六边形,单面阔1.86米,高4.5米,净重9.1吨。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p> <p class="ql-block">清代岳阳楼以清代画家龚贤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由沈阳钱鑫铜工程有限公司铸造。建筑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4.43米,进深3.152米,高4.83米,净重10.7吨。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所书。</p> <p class="ql-block">“<b>双公祠</b>”在五朝楼观的北侧,岳阳楼以南155米的地方,是专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它坐东朝西,白墙青瓦,单檐砖混结构,具有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双公祠2006年动工,2007年竣工,由序厅、过厅、正堂、陈列厅组成,建筑面积8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大门门额上的“双公祠”三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范仲淹的第二十八代世孙,《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老先生题写</span>。大门两边的对联由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撰,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书,联云:“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壁,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正对着的便是双公祠的主体建筑---正堂。</p> <p class="ql-block">正堂为敞开式,中间设滕子京与范仲淹铜质坐像,以宋代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作背景,来凸现“忧乐”主题,两个侧面为浅浮雕《洞庭湖》《岳阳楼》。画图突出体现了岳阳楼“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高耸气势,弘扬“先忧后乐”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这种从纪念“双公”的理念出发,在设计与布局上进行的调整和创新: 以“双公叙忧乐”的生活场景来替代传统的神龛设置模式更具烟火气,使人们在瞻仰两位先贤时更感到亲切与崇敬。</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于是苦读诗书。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宋庆历三年(1043年),被宋仁宗召入朝,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p><p class="ql-block">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滕子京(991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词人‌。他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初任潍、连、泰州从事,后助好友范仲淹主持筑捍堤堰,迁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知县。天圣九年(1031年),由大理寺丞贬至闽北邵武县,历任大理寺丞、左司谏、天章阁待制、礼部员外郎等职务。‌</p><p class="ql-block">滕子京在仕途上多次被贬,任甘肃泾州知州时,因逾限使用公使钱慰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被贬到巴陵郡。滕子京到任巴陵后,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两年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到任第二年,他重修了岳阳楼。</p><p class="ql-block">滕子京一生清正廉明,勤政为民,政绩卓越,深受百姓拥戴。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滕子京和范仲淹,为同科进士。一个在任期间重修了岳阳楼,一个为重修的岳阳楼作文,使得岳阳楼更加闻名,流芳至今,泽被后世。岳阳人民建双公祠感念二公,实乃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公受此殊荣,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祠内两侧现在被辟作“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历史文物陈列展。陈列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为“珠生江南”“汤汤楼史”“灼灼其华”“巍巍双公”四大板块,</span>围绕洞庭湖的形成特色、岳阳楼修建的历代沿革,展现岳阳楼的建筑大观、人文风采、历史地位,讲述《岳阳楼记》中体现的“忧乐观”“悲喜观”“天下观”等精神引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珠生江南”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汤汤楼史”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灼灼其华”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巍巍双公”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绘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播九州。岳阳楼景区这座白墙青瓦的双公祠,意境深幽,诉说着岳阳楼的前世今生,也见证了范仲淹与滕子京在朝堂上箴言直谏,在战场上并肩杀敌,与国家荣辱与共,与彼此情同手足的真情实感。</p> <p class="ql-block">离开双公祠,首先看到的便是对面的新碑廊。新碑廊由七个相连的亭子组成,并按照天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图(像一只勺子)布局,故碑廊又称“北斗七星回廊”。这七个亭子分别被命名为天枢亭、天璇亭、天玑亭、天权亭、玉衡亭、开阳亭、摇光亭。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璇亭</span></p> <p class="ql-block">临风阁是2006年扩建时修建的,名字取自《岳阳楼记》里的“把酒临风”,里面有一只活的金乌龟值得一看。其他的都是一些旅游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临风阁的旁边有台阶,上去以后,经“南极潇湘”牌坊可登临岳阳楼。不过我还是按照导览推荐的路线进行参观。</p> <p class="ql-block">离开临风阁继续前行,就到了碑廊。碑廊位于岳阳楼东侧,宽约5米,长近百米,平面呈“L”型,红柱缘瓦,飞阁流丹,檐牙高啄,古朴典雅而秀丽灵巧。</p> <p class="ql-block">碑廊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书写。</p> <p class="ql-block">廊中共镂刻新旧作品139件,其中记事碑24件,书法碑115件。石碑用料讲究,为纯一色质材细腻,色泽光亮的河南巩县青石,碑座辅以济南青花岗石,做工精细,非常可观。书法作品集真、草、隶、篆等多种流派于一廊。</p><p class="ql-block">碑廊中的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于右任的《重修岳阳楼》碑、祝允明、董其昌手书《岳阳楼记》等都是书法中的极品。这些作品不是笔势飞动、大气磅礴,就是笔墨老辣,结构跌宕奇险。有的豪放纵逸,古拙雄强;有的则笔意流畅,元气淋漓,行款疏朗,章法空灵,确实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了,也是我岳阳之行的主要目标。</p><p class="ql-block">岳阳楼,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前身乃三国时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的“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称为“南楼”,开元四年张说驻守岳州,将斯楼大加修葺,因贾至诗“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始定名“岳阳楼”【一说李白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来到岳阳楼并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提到“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首诗使得岳阳楼这一名称广泛传播并固定下来】。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古代四大名楼(江南三大名楼+山东烟台蓬莱阁)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p><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主楼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构的古建筑,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技能。</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岳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5年1月30日,岳阳楼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因这会儿楼前打卡的人比较多,我决定还是按照导览图推荐的顺序继续参观。再说这时候雾气还是比较大,拍摄效果也不好。</p> <p class="ql-block">‌岳州非遗馆位于岳阳楼东北角的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内‌。馆内展示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岳州扇、岳州剪纸、岳州窑、岳州毛笔以及君山银针等,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和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环境十分优雅。</p> <p class="ql-block">走进岳州非遗馆,别致的场景展示,整齐的商品陈列,绚丽的灯光设计,让岳州扇、岳州剪纸,岳州窑、岳州毛笔、君山银针等这些非遗主角们的产品特色价值凸显,体现了千百年来岳州人民的聪明智慧,继承发展、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岳阳楼景区增添了无限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里,感受着古城巴陵非物质文化的魅力,不知不觉间你都变得优雅而有文艺范了。</p> <p class="ql-block">小乔墓位于岳阳楼的北面,占地1亩。传为三国周瑜军府花园。20世纪70年代,小乔墓和岳阳楼一起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p> <p class="ql-block">从入口进入,迎面是一照壁,看着上面刻着的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不由得想起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p><p class="ql-block">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 <p class="ql-block">右转上几个台阶,是一个长廊,长廊的北边是一座灰瓦白墙马头墙的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门匾“怀轩”,门旁一副对联:铜雀楼台空锁梦;金冠夫婿最知兵。</p> <p class="ql-block">里边售卖一些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乔铜像</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房子虽然锁着门,但门边的对联还是很吸引人的“故国神游香草远,雄姿人去大江东。”一看这个对联就是化用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 <p class="ql-block">小乔墓冢位于墓园最北端,环境幽静,草木繁茂。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墓冢为圆形封土堆,顶植女贞二株,传为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时所植。</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看着三国有名的美女小乔之墓,想曾经的倾国倾城,如今也只化为一抔香土,不禁生出些许感伤,白驹过隙,沧海桑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多么叱咤风云,声明显赫,到头来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归于平静。</p> <p class="ql-block">离开小乔墓,左行沿台阶登临,远远的就看到“北通巫峡”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石结构牌坊,均四柱三门,上部如意斗拱,琉璃瓦顶,青石横楣。中间石柱上均刻有楹联。两座牌坊南北对峙,布局匀称,气势雄伟,使岳阳楼更显古朴庄严。</p> <p class="ql-block">北边(右边)的这座石牌坊,北面横楣上题“北通巫峡”,中间两根石柱上题联“闲云野鹤自来往,沅芷澧兰无古今”,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撰,当代大书法家李铎所书。</p> <p class="ql-block">南面横楣上题“江上风清”,系著名书法家夏湘平所书。</p> <p class="ql-block">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系根据民间流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而建,初名“望仙阁”,与君山的“朗吟亭”隔湖相呼应,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改称“三醉亭”。</p><p class="ql-block">三醉亭坐东朝西,重檐歇山顶。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占地135.7平方米,全亭总高11.59米,覆盖蓝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与岳阳楼南侧的仙梅亭遥相呼应。三醉亭也和岳阳楼一样属纯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一楼楼屏上是由岳阳楼管理处殷本崇绘制的吕洞宾卧像,作者把吕仙飘逸的神态,满酒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上并书有吕洞宾所作的一首七绝:“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画屏两边挂着由清代方功浚撰书的一副对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p> <p class="ql-block">仙梅亭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始称“仙梅堂”;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巴陵知县熊懋奖重建仙梅亭,将仙梅摹刻于亭中石碑上,并撰《仙梅亭记》;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后改称“留仙亭”;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葺后复称仙梅亭。</p> <p class="ql-block">仙梅亭平面呈六边形,面积44平方米,亭高11.99米,二层三檐、六角攒尖顶,纯木结构,上盖蓝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亭中竖“仙梅亭”石碑一通,上镌《仙梅亭记》及摹刻的“仙梅”。</p> <p class="ql-block">仙梅亭南边不远就是“南极潇湘”石牌坊。牌坊向南一面的横楣上题“南极潇湘”,中间两根石柱上题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为清代大书法家张照所撰,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书。</p> <p class="ql-block">向北一面的横楣上题“天边月白”,系著名书法家夏湘平所书。</p> <p class="ql-block">时值8:30,太阳已升至岳阳楼的翘角之间,雾依然没有散去。</p> <p class="ql-block">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昨天下午一到岳阳就抵达岳阳楼景区南门看《巴陵胜状》匾额,刚才站在岳阳楼下,这会儿就站在岳阳楼前,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但见黄瓦飞檐,掩映在朝雾之中,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全楼纯由木料构成,逗缝对榫,看起来端庄雄厚又不失灵动,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边,显得气魄十足。</p> <p class="ql-block">走进楼里,仿佛穿越时空,步入古人的诗意世界。正中悬有一幅整篇《岳阳楼记》的雕屏。在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孟浩然,他们都在岳阳楼留下了自己的诗篇。但是真正能够让岳阳楼扬名天下的,还是这篇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p> <p class="ql-block">雕屏两侧为晚清著名文学家窦垿撰写的一幅102字长联:</p><p class="ql-block">“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p><p class="ql-block">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p><p class="ql-block">该联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请窦垿撰写的。上联以设问起笔,然后历数与岳阳楼相关的四位历史名人及传说人物,最后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句子作结,给人一种悲怆悠远之感;下联则绘形绘色的描写了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风物特点,再以一个问句结尾,含无穷意蕴,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来到二楼,发现正中也悬挂一幅《岳阳楼记》,除了字体颜色不同,其他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差异的地方,落款都是张照。</p><p class="ql-block">为何一屏挂两楼?听人介绍方知:二楼为真迹,一楼是仿制。</p> <p class="ql-block">面对着这块清乾隆八年(1743年)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 雕屏,我轻声地吟诵着 ,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仿佛刹那间感受到了这句千古传颂的名言的精神内涵,它浓缩了范仲淹宦海浮沉的人生思考,不仅是范仲淹一生的追求和写照,也为历代从政者确立了价值标杆。</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身心都无法触及这些仁人志士们的高尚灵魂,我们能做的似乎也只有深深的敬仰和追随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关于《岳阳楼记》的创作,范仲淹在文章中给出了交代。但背后的一些细节,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宋庆历六年(1046年)春天,在河南邓州任知州的范仲淹收到巴陵(今湖南岳阳)滕子京的一封信,并附有《洞庭晚秋图》和历代名人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希望他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信中说:<b>“天下郡国,凡有山水环绕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b>言辞恳切,扣人心弦。</p><p class="ql-block">范仲淹读完信后,心潮起伏。他联想到自己几十年的波折,现在因极力主张改革,触犯对手利益,为保守派所不容。“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由枢密院副使降为邓州知州。为了振兴国家,不求有功,一心求治,却反遭疑忌。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只有“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了。他在庭院里来回踱步,春寒料峭,却丝毫没感到寒冷。他想,自己虽没有到过岳阳楼,但少年时曾随继父到过临近岳阳的安乡,洞庭湖的水光天色和屈原在洞庭湖畔留下的名篇,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卒。4岁时母亲谢氏改嫁给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约在宋至道、咸平年间(995年—1003年),朱文翰任湖南安乡县县令,范仲淹就随母亲朱氏生活于“县三面皆大湖”的安乡。从那时起,他便熟知了湖南“洞庭秋月”“平沙落雁”等美景和掌故,以致后来在著名词作《渔家傲》里有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之句。</p><p class="ql-block">宋代时,位于八百里洞庭北岸的安乡,也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想起少时目睹的洞庭湖苍鲸喷水、落霞孤鹜等景色,眼前浮现出渔舟唱晚的图画。想到这些,他匆匆回到屋内,在细致端详《洞庭秋晚图》后,挥毫疾书,写就了气势磅礴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甚至他一生都没到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岳阳</span>,而是在时任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他凭借文学家卓越的才华和灵感,以及特殊的生活经历、先忧后乐的古仁人之心、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家国情怀,才写出了脍炙人口,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岳阳楼记》现在被制成匾屏置于楼内,广为传诵,成为中国古代士子的行为准则和座右铭。岳阳楼成了先忧后乐的精神象征,激励了历代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站在二楼,凭栏远眺,虽不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却也因薄雾冥冥,“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目之所及,不过数丈。“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的景象是看不到了。至于乘一叶翩舟,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感受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万千气概,那就更只能在意念中想想了!</p> <p class="ql-block">那就近观亭台楼阁吧,飞檐翘角,红墙绿瓦,古朴典雅,气韵生动,颇有点琼楼玉宇,梦幻仙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三楼关闭,无法登临。据说三楼的东西两侧各有对联一幅。西联“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由当代书法家李立所书;东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为唐朝李白所题。短联中间是一幅毛泽东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匾,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名作,毛泽东书法也是其晚年作品,二者以其深沉优美的爱国诗句、豪迈奔放的书法字体,让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从岳阳楼上下来,我再次来到了岳阳楼下东边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先请人给拍了一张以岳阳楼为背景的照片。再次端详岳阳楼,刚好旁边一个导游在给客人介绍岳阳楼上面的匾额来历。</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湖南岳阳县整体修缮岳阳楼项目完成后,准备向社会各界开放。当地群众强烈要求更换由原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题写的“岳阳楼”匾额,建议请毛泽东题写匾额,为千古名楼岳阳楼增光添彩,这一意见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采纳。</p><p class="ql-block">3月16日,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陈赓在北京逝世,其胞弟陈忆吾时任岳阳县文化馆长兼岳阳楼公园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兼所长,准备赴京参加追悼会。中共岳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便委托他,请陈赓将军的夫人傅涯转送信件,向毛泽东求字。</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收到岳阳的来信后认为,岳阳楼是历史文化名楼,是湖南的名胜古迹,自己的草书不适宜题匾,由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题写更为合适,于是,将信函转交给了郭沫若。郭沫若接到任务后,精心构思,最终横书了两幅纵10厘米、横20厘米的“岳阳楼”匾名,同时附书“请酌用”三字,并在自己满意的字上圈了圈,供制匾时参考选择,随后装入信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寄往“岳阳楼管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岳阳收到了郭沫若书写的匾名后,立即组织书法专家进行甄选,最后一致认为,信封上“岳阳楼管理委员会”中的“岳阳楼”三字,看似随意书写,但较之两幅匾名原稿,更为飘逸潇洒、酣畅淋漓,三个字气势开张、端庄灵动,刚柔相济、大气厚重,尽显大家风范。于是,组织工匠以此三字制作匾额,并悬挂在岳阳楼三楼正面的斗拱前。</p><p class="ql-block">匾额黑底贴金,由7块名贵的古旧金丝楠木按传统宫廷工艺制作而成,与岳阳楼的建筑风格非常协调,堪称“三湘第一匾”,令人称赞不已。</p> <p class="ql-block">穿过岳阳楼下幽长的拱形门洞,就出了西城门,来到了岳阳城外。</p> <p class="ql-block">岳阳门就是当年的西城门。古代岳阳有五座城门:东为湘春门、南为迎薰门、北为楚望门、西为岳阳门,此外还有一座小西门。五座城门中只有岳阳门还保存着最初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岳阳门城门洞长38米、宽2.1米、高3.18米,门额上嵌青石匾一方,上镌“岳阳门”三个大字,右边款识:乾隆丁卯年(1747年)直平月,知岳州府事黄凝道重修;左边款识:道光庚子年(1840年)清和月,知岳州府事耿自检重修。</p><p class="ql-block">视线穿越门洞,你会发现两边的门洞并不一样高。</p> <p class="ql-block">经过岳阳楼黄茶馆,向北不远就是吕仙祠。雾消去了不少,吕仙祠外的两棵树枝上挂满了红色的布条,红绿相间,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吕仙祠位于岳阳楼以北 100 米处,处在二坪台,坐北朝南,为供奉岳阳楼诗酒神仙吕洞宾而修,占地面积 1000 余平方米,为单层、两进、砖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吕祖的神仙文化是岳阳楼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岳阳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吕仙祠的落成为岳阳楼景区增添了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不仅丰富了岳阳楼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吕洞宾及其传说故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迎面的砖雕</span></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一个八边形池子,里边水雾蒸腾,宛若仙气弥漫。只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大殿---纯阳殿,殿内塑有“八仙”之一的吕祖金身神像。两边是廊道,挂有吕洞宾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吕洞宾是“八仙”之一,在佛、道、儒三教都是有修为的,佛教称为文尼真佛、道教称为妙道天尊、儒教称孚佑帝君,同时也被成为纯阳夫子。吕洞宾以纯阳剑法行侠仗义,为老百姓做过许多善事,所以在老百姓心中地位特别高,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与观音、关公并称为“中国三大神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狗咬”吕洞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点石成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拜师学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洞宾三醉岳阳楼</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吕仙祠原路返回,在此处向东仰望,看耸立在高处的岳阳门,更能感到岳阳门的雄伟高大。岳阳门外有多个平台,放在古代,这边的防御很有层次感,确实易守难攻。</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到了岳阳楼核心景区的最西边缘,台阶正对的是一个门状牌坊,边上有一块“点将台遗址”牌板,另一边的围栏里有三根标有刻度的方形石柱。</p> <p class="ql-block">公元214年,东吴大将鲁肃率万名将士镇守巴丘(今岳阳),在依山临水处修筑了巴丘城,并在临湖处建起了一些军事设施,用以操练水军,与刘备抗衡,点将台遗址就是鲁肃训阅水师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左瞅右看,也瞧不出半点“点将台”的痕迹,问其他游客也不得而知。或许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没准儿,台阶与“门”之间的这片地方正是“点将台”呢。</p> <p class="ql-block">三根石柱并列在一起,高低不一,石柱外侧分别标识着1996年、1998年、1999年岳阳楼地带的洞庭湖最高水位,其中1998年的最高,超过警戒水位线3.44米。</p> <p class="ql-block">“点将台遗址”牌南10米处,又有一个石围栏,里边是一个生铁铸造的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物件叫“铁枷”,长2.6米,厚0.34米,重3500多公斤,两端呈燕尾形,上边有三个圆柱形孔洞。其铸造年代与用途失考。</p> <p class="ql-block">继续南行约100米,就到了怀甫亭。怀甫亭建于1962年,也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之际。当时世界有关组织将杜甫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为了怀念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岳阳人民便在杜甫晚年活动过的地方建了这座小亭,命名为“怀甫亭”。</p><p class="ql-block">怀甫亭是一座玲珑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它占地40平方米,高6.5米,四根水泥铸构的大柱,四周环以栏杆。小亭上部为纯木结构,翅首脊饰精美,藻井彩绘鲜艳。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北面檐下悬挂着一块樟木匾额,“怀甫亭”三个苍劲古朴、金光闪闪的大字,出自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之手。匾额西边亭柱上挂着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吴丈蜀于1979年撰书的一副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杜甫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惋惜和无限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杜甫晚年曾由四川乘舟入洞庭,流寓岳州。当时,他已穷愁潦倒,家贫如洗,唯有一叶孤舟,孑然一身飘流江湖。他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百感交集写下了多首感人的诗篇。特别是《登岳阳楼》一诗,寥寥四十个字,既写出了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壮观,也道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国事的多舛。那忧国忧民之心,感人肺腑,憾人心魄,成为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附】登岳阳楼</p><p class="ql-block">唐·杜甫</p><p class="ql-block">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p><p class="ql-block"><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b></p><p class="ql-block">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p><p class="ql-block">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朝雾已经散去,来到岳阳楼主题邮局边的观景台时,视野已经开阔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是领略洞庭湖春夏秋冬之天然画卷,将《岳阳楼记》中所描绘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如诗湖景尽收眼底的地方。可惜今天是没这个眼福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枢亭</span></p> <p class="ql-block">进来时,拍过一张“五朝楼观”的朦胧照,现在天气放晴,再拍一张,效果确实不一样。要么我干脆把它们放到一起,你感觉一下。</p> <p class="ql-block">同样的景致,不同的时间,一个朦胧,一个清新,有点“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看这两棵挂满果实的树,不由得想起北宋苏轼《赠刘景文》中的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啊,在这秋末冬初时节‌,参观了“江南三大名楼”中的最后一座,了却了一个心念已久的愿望,确实值得纪念。“瞬间即永恒”,岳阳楼在我心中将会成为永恒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7:30进园,9:30出来,我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游览了岳阳楼的核心景区,接下来我将要乘坐10点钟的区间大巴前往君山岛游览。</p> <p class="ql-block">在等车的过程中,看到不少游客在景区入口边上的智能背记亭前排队等候。</p> <p class="ql-block">看牌版介绍,才知道他们在参与背诵《岳阳楼记》领门票活动:参与者通过支付宝扫码预约,然后签到,按顺序进入封闭的亭子里,5分钟内背诵《岳阳楼记》全文,电脑根据背诵效果自动评分,得分80分及以上者即可免费领取岳阳楼景区当日门票一张。</p> <p class="ql-block">游客还是挺踊跃的,有一些已经达到免票年龄的老年人也积极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岳阳楼景区的这项活动值得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4.10.29 <b>记</b>于2024.12.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