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与诗学

梅影(谢绝闲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心学与诗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胡孝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湖北荆门陆九渊研究会</b></p><p class="ql-block"> 编者按:“心学”是哲学,“诗学”是文学,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胡孝华老师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二者“道”与“术”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心学”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同时启示我们,“心学”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内容,要走出书斋,走进生活,用“心学”指导我们的言行,让“心学”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 陆学认为心才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都是通过心来获得的,强调心对世界的统摄性。而诗人呢,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心理活动)诉诸于文字,成为诗。诗就是生命个体对世间万物的把握与倾诉。无情无感(没有心理活动)则无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诗学即心学。</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流泪,鸟惊心,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的投射,是一种内心活动,是景物与我相互交融而得到的结果。由于有了心的关照,有了心的能量的辐射,诗人就能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敬亭山》,李白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眼里,敬亭山是最知心朋友,而且是像恋人般你喜欢我,我喜欢你,越看越有味。《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眼里星星触手可摘,仙人可与之对话,山还是山吗?不是山,分明是人!在诗人心里,在诗人精神世界里,星辰日月,可与之往来;山川草木,可与之对话,这种往来对话就是精神往来。这些心理活动写下来,就是诗。有心灵活动才有诗。所以诗学即心学。</p><p class="ql-block"> 再从中国古典文论找根据,如《尚书·尧典》中提到“诗言志,歌永言”。这里的“志”,从心学角度理解,可理解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袁枚“诗者,人之性情也。”</p><p class="ql-block"> 陆机《文赋》诗人“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说明作者的情感会随着四季变化、万物兴衰而产生不同的思绪和感触,进而影响文学创作。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强调了只有外界事物对人的情感产生触动,才能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使情感通过诗歌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明确指出诗歌是作者内心志向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当情感在心中涌动时,就会通过语言、嗟叹、歌唱乃至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来,这里作者反复强调了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内心的情感活动。所以,心是产生诗歌的本源,生发诗歌的原点,构建诗歌的基石。无心无感则无诗。心学即诗学!</p> <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 陆学认为做人要发明本心,这个本心就是天然的分辨善恶、好坏、美丑的心,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先验的东西。这就是说,人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善良的道德的种子。它是先天赋予人的,天然地包含着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发明本心”强调的是自我的体悟和觉醒。就是让人通过自我反省等方式,把被后天、被世俗、被物欲遮蔽的本心找回来,让我们呈现出内心本来就有的道德光辉。</p><p class="ql-block"> 诗歌创作讲求葆有童心,强调诗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回归初心。要天真浪漫。“夫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和月亮、影子喝酒,像我家孙女在做游戏,充满孩子般的烂漫与恣意放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得意之极,头脑简单。不知官场复杂与险恶,戴建业说,一看就知道他不是做官的料。看出他的单纯。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塑造一种童真般的纯净世界来对抗世界的污浊。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丽之极,浪漫之极,只能是自己单纯的理想而已。前面是大海是花园,背后呢?不好说,且不管他。</p><p class="ql-block"> 总之,写好诗词,不在外求,在于内求,在于从我心出发,找到通达诗歌至境的路径。就是按陆九渊说的,去找本心、初心。你袒露自己的真心、真情、蘸着你的热血去写作,不违心的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时吾心便是宇宙、便是无穷之诗,宇宙之无限景象便来到吾心,“万物皆备于我”,成全我,抬举我,我胸纳万物,吞吐天地日月,我就是一等一的大诗人。</p> <p class="ql-block"><b> 三</b></p><p class="ql-block"> 陆学主张“心即理”,强调人的内心本身就蕴含着道德准则和万物的道理,人在面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时,内心会产生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就是“理”的体现。本心无需思考,自然而然发生。它强调个体生命的唯一性和崇高性。诗歌也是一种灵感、直觉的显现,是作者自主自由的表达。“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擦亮了这种心灵的火花,你就可以灵光一闪,思若泉涌,汩汩滔滔,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严羽认为“妙悟即真”,诗美、诗境的产生往往是一种直觉,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他以“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其理论基础即是“妙悟”和“兴趣”,强调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体现在“妙悟”上,这种直觉感悟能力是创作优秀诗歌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诗又是感性的表达,不是理性的推敲。唐诗讲究形象,意境,情感,惹人喜爱;宋诗追求说理,逻辑,教训人。毛主席说,宋诗味同嚼蜡,原因是不懂形象思维。启功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哲理)出来的,明清的诗是仿出来的。写诗靠直觉、灵感,靠悠然心会,神来之笔。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画面感极强。神来之笔,是一种直觉。曹植七步成诗是他在紧急情况下捕捉灵感的能力。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悠然心境的感悟。王维写在辋川隐居生活的诗,就是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禅意的思考。空山,人语,深林,青苔,桂花,明月,山鸟,清泉,体现对生命的感悟,远离尘嚣,享受自然的宁静与自在,写出诗人自在自足的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 可见,有时诗歌的生成靠的是瞬间艺术直觉,“因景因情,自然灵妙”,灵感、直觉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诗歌自然灵妙地展现出独特的意境,这些与心学相通。</p> <p class="ql-block"><b> 四</b></p><p class="ql-block"> 陆学融合孟子的“万物皆备(具备、完备)于我”,认为我生则万物生,我死则万物死,天理、人理、物理都只在我心中,所以有后来王阳明岩中花树的著名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p class="ql-block"> 在没看见花时,花的存在与否对心没有影响,心和花都处于一种“寂”的状态。当人去观察花的时候,花的颜色等特征才在人的意识中清晰起来。这表明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知和感知,事物的意义是由心赋予的。这里并不是说外部客观事物不存在,而是强调外在事物只有进入人的认知范围,被心感知到时,才对人产生意义。强调心是万物的主宰,注重人的主观意识对世界的构建作用。有人不能理解这一点,说陆九渊是唯心主义,是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唯心也好,唯物也罢,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看问题的一种方法,没有谁对谁错。</p><p class="ql-block"> 回到诗歌创作,诗歌里的一切物象、意象、情景、都是诗人心灵的投射物,写花,花就是人,人就是花。李清照“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花啊,莫笑我,我是老了,你也和我一样,好不到哪里去,已到暮春时节,你也要凋萎了;写水,水也是灌注了人的情感的物象。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说故乡的水爱怜自己,不远万里来送他的行舟,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此水即是诗人心中之水,情感之水。</p><p class="ql-block"> 用心学来关照诗歌创作,人与万物的关系就是互相打开、互相照亮、互相对话的关系。诗人与世间万物之间,宛如灵魂的契合者,可以通过独特的感知与情感纽带,构建起深邃而美妙的联系。当诗人漫步于古老的树林,高大的树木不再仅仅是沉默的植物。它们以斑驳的树影、沙沙的叶响向诗人打开岁月的故事。诗人则用细腻的笔触回应,将树木的坚韧、宁静与生命的轮回化作诗篇,赋予树木以精神的象征。如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那片幽林里,诗人与自然深度对话,明月与树林共同构成的静谧意境,既照亮了诗人内心的禅意世界,也让这片树林成为了人们心中向往的精神栖息地。</p><p class="ql-block"> 花鸟鱼虫亦在诗人的世界里也可以一样鲜活起来。李清照观海棠,“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海棠与词人展开了一场跨越物种的对话,词人对海棠的怜惜与对时光的感怀,让海棠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海棠的盛衰变化也触动了词人内心的柔软,彼此照亮了情感的幽微之处。</p><p class="ql-block"> 山川河流更是诗人灵感的源泉。李白面对滔滔黄河,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开启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的思考之门。诗人的这一叹,又使黄河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互相打开、对话与照亮的关系中,诗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生命的感悟融入万物;万物则以其本真的姿态、独特的韵律,赋予诗人创作的灵感与力量,共同编织出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交融的绮丽画卷,让我们得以在诗的世界里,领略到宇宙间无尽的诗意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b> 五</b></p><p class="ql-block"> 陆学主张“易简功夫终久大”,认为对学问的探寻,应该是简易的过程。他反对将道理、学问变得过于复杂繁琐。这就好比一条通往目的地的路,他主张的是一条简洁、直接的路径。在他看来,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在的众多事物中去苦苦追寻,只需要向内反省、发明本心就足够了。这种“易简功夫”打破了传统理学中复杂的格物致知模式,摆脱过多的枝节与形式的束缚,直抵事物本质。正如其所言:“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强调了简易直接路径在追求真理与道德完善过程中,具有非常的重要性与持久性。中国古典诗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亦始终追求一种简洁自然、以有限文字传达无限意境的艺术境界。二者之间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相互关系,值得深入探究。</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很多对诗学简易性的论述。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洗炼》中提到:“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此语表明诗歌创作应如同从矿石中提炼金银般,去除杂质,以简洁纯粹的文字展现事物的神韵与精神。这与陆九渊心学中去除繁琐、回归本真的理念相契合。又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主张:“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惟在妙悟。”强调诗歌创作并非依靠堆砌知识与辞藻,而是凭借诗人内心对世界的敏锐感悟与瞬间领悟,这种妙悟式的创作方式具有简易直接的特点,类似于心学中的“发明本心”,通过内心的直觉与灵感来构建诗歌的艺术世界。</p><p class="ql-block"> 看诗人创作实例。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仅用十个字的意象名词,未加过多修饰,就勾勒出旅途早行的清冷孤寂,以少胜多,意境全出。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亦是如此,简单几组意象,便将游子思乡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韦应物的“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以简洁的落叶、空山等意象,营造出空灵、寂静且略带惆怅的意境。这些创作实践受心学影响,诗人从本心出发筛选提炼事物,注重内心感悟。诗人没有长篇大论地抒发情感,而是将深沉的情感内敛于简洁的诗句之中,通过意象的组合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体现了古典诗学简易直接的创作追求。</p><p class="ql-block"> 陆九渊的“易简功夫”与古典诗学在摒弃繁琐、追求简易直接、崇尚简洁自然、以少胜多,以及营造意境悠远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关系。心学为诗学提供了一种创作思维与价值取向,促使诗人更加关注内心世界与本真情感;诗学则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为心学的内涵提供了形象化的映照与例证。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独特而精彩的篇章,相信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美学理论以及哲学思考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不断探索与品味。</p> <p class="ql-block"><b> 六</b></p><p class="ql-block"> 陆学告诫我们一个人立身宇宙之间,须“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须大做一个人”。要有做圣人的勇气。他曾写下《仰首》一诗:“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一个人来到世上,要顶天立地,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做一番大事业。而真正的大诗人,都是大写的人,同时很多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毛泽东少年时期,作诗《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托物言志,把青蛙比作像老虎一样威风凛凛,蹲在池塘边犹如虎踞龙盘,在绿杨树下养足精神。并且霸气地表示春天到来,如果自己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发出声音。充分展现出少年毛泽东的自信、豪迈以及心怀天下、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说法是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读书时,与同学们在石桥边纳凉,看到青蛙后即兴创作。但这一说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这首诗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传颂和解读,成为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下再看一些伟人以诗明志、表达宏伟理想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人到晚年,也还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虽已年迈,但仍有积极进取、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轻的杜甫遥望泰山,想象着登上泰山之巅俯瞰众山的情景,以此表达自己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在出猎时,用这几句词表达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志向。尽管当时他已年近四十,但依然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爱国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岳飞《满江红·写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以这慷慨激昂的词句,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和要彻底打败侵略者、收复失地、向朝廷报捷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及宏大的理想抱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这句诗表明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体现了他以死报国、名垂青史的伟大志向和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大诗人都如陆九渊一样宇宙就在心中,做人就做一个大写的人。陆王心学是最好的励志教材,它告诫我们,只要立志,人人可成圣人。每个人都应该像陆九渊、王阳明一样,立德、立功、立言,建立三不朽的功业。</p> <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 总之,心学与古典诗学在本质上相互交融,构建起多维度的深刻联系。心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对本心的尊崇与内省,古典诗学则以文字为媒介传达人类内心的情志与对世界的感知。诗歌是作者内心志向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心学强调“心即理”,可以启发诗人深入挖掘内心本真来创作,让诗成为本心的直接映照,而非仅为外在的雕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典诗学中对意境的营造、情感的含蓄表达,也进一步阐发了心学所追求的内心深邃境界。诗学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将心学中抽象的本心概念具象化,使心学在文学领域得以生动呈现。二者相互阐发,心学赋予诗学创作的精神导向,诗学为心学提供实践与感悟的平台,共同推动着对人性、对世界认知的深化,在精神文化的演进中携手前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与艺术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起来说,<b>陆学统领、涵盖诗学,给诗学以理论构建与支撑;诗学可以从陆学那里找到精神导向、创作法则,得到启发、借鉴,获得充足的养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0. 收录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