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觉醒来,已经是十月的最后一天。酒店的自助早餐很精美,吃的惬意、舒心。踱步出餐厅,在大堂里看到了大嫂。没等我们张口,嫂子的问话接踵而来,你们吃好了?昨晚睡得怎么样?…为了陪我们游览,嫂子早早吃了饭,早早来到酒店,怕打扰我们就在大堂里等着。 嫂子已是耄耋之年,这让我们十分过意不去。</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去无锡著名的风景区惠山古镇游览。嫂子领着我们在蓉湖庄站乘56路公交车,走古华山路两站就到了惠山古镇入口的西神广场。“西神”是惠山的别称,据说源自老子《枕中记》,老县志中有记载。妄自揣测,惠山位于无锡之西,古无锡人视惠山为神山,这就有了“西神”之称。广场呈三角形,面积有七千多平方米,中间一座巨大的石照壁,白墙灰地,上书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惠山古镇,很是靓眼。</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坐落在无锡市的西郊,依偎在惠山的怀中,毗邻太湖,面对蜿蜒的京杭大运河,绝佳的山水相依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被誉为“露天历史博物馆”,她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祠堂建筑群。108处自唐代到民国的祠堂建筑,散布在总面积4.7万平方米的街巷之中。汇集了自唐代到民国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涵盖着从宰相到平民的各种人物,其</span>数量之多、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是我国祠堂文化的代表性缩影。</p><p class="ql-block"> 2006年惠山古镇祠堂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惠山老街与锡惠公园合并,组成了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成为了无锡市的一张靓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 走入老街,迎面一座石牌坊,上有“五里香塍(chéng)”四个大字。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清著名大书法家窦承焯所书;背面篆书“九峰翠嶂”,是邵宝的八世族孙邵涵初书写。</span></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乾隆、康熙12次下江南,来惠山14次。为迎接皇帝,街道两边种满了各种鲜花,当地流传有一首民谣:“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所以这条街又叫五里香塍。查了字典,<span style="font-size:18px;">塍,</span>就是田间土埂,道路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穿过深深浅浅老街古巷,当目光扫过白墙黛瓦的房屋,飞檐翘角大牌楼的时候,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就在眼前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已经过了旅游旺季,老街上的游人不是很多,但也真是不少。气温20度,不冷不热,观光旅游还真是挺好。</p> <p class="ql-block"> <b>荣贞烈祠</b> 是我们走进惠山古镇见到的第一座祠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十年(1921)所建,是无锡唯一的早期仿古混凝土建筑。</span>占地面积512平方米,建筑面积251平方米。楼房5间,平房3间,牌坊一座,上刻“荣氏忠孝贞烈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祠内,看了介绍得知,荣贞烈祠祭祀的是荣凤林。荣凤林是清道光年间国学生荣锡璋次女,与严万隆订婚不久,严就去世了,荣凤林因家人商量让她改嫁而赴严墓哭嚎,一头撞死在地上,年仅21岁。荣严两家将她合葬于严万隆之墓,清嘉庆19年(1814)立祠前旌“贞孝节烈”坊。祠内有用于祭祀的大理石女像残件数尊。</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令人叹息。</p> <p class="ql-block"> <b>二戴夫子祠</b> 建于清乾隆39年(公元1779年),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门口一座两柱单门牌坊,枋额上刻“高山仰止”四个大字。上下都有精美的雕刻,柱头上也饰以龙纹。柱子上则阴刻一副对联:注礼述经功在千秋华夏,敦亲睦郡泽庥万代子孙。</p> <p class="ql-block"> 二戴是戴德、戴圣叔侄。</p><p class="ql-block"> 戴德是戴氏先祖<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公的第22世孙</span>,字延君,号称大戴,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编成《大戴礼记》85篇。<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span> </p><p class="ql-block"> 戴圣是戴公第23世孙,<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德的侄子。西</span>汉大臣、经学家,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早年跟随叔父戴德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开创了“小戴学”,辑有《小戴礼记》49篇,<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礼学之大成,被</span>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历代科举试的官定书籍。<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任九江太守。</span></p><p class="ql-block">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长时期积累起来的繁富的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思想、仪礼、官制、器物等方面的重要典籍。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德、戴圣为中华礼仪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的很多至理名言,都来自戴德、戴圣。譬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不琢,不成器。</span></p><p class="ql-block">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p><p class="ql-block"> 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p><p class="ql-block">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p> <p class="ql-block"> 二戴夫子祠,面阔三间,二进院。第二进供奉着戴氏列祖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戴氏的始祖宋戴公名撝(huī),是轩辕黄帝第五世孙子契的后代,周朝宋国第十一任国君。他去世后,周宣王赐谥“戴”,史称戴公,后裔以谥为姓,自此就有了戴姓。 </p> <p class="ql-block"> <b>陈文范先生祠</b> (又称三忠祠)始建于清道光13年(1833)。裔孙陈云昇等请建,主祀汉太邱令陈寔。</p><p class="ql-block"> 陈寔(104年-187年),字仲弓,谥号文范,是东汉时期的名贤,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出身贫贱,曾为县吏。以其好学,受业太学,后任闻喜长,太丘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寔任太丘长时政声斐然,深受百姓敬爱。</span>年八十余,卒于家。赴吊者三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梁上君子”的典故就来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寔</span>。一天晚上,有小偷溜到陈寔家里,藏在屋梁上面,寻机偷窃。陈寔察觉到梁上有贼,并未喊人捉拿,而是把子孙叫到面前训示:“今后每个人都要努力上进,勿走邪路,做“梁上君子”。作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小偷感惭交加,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丝绢布匹于小偷。后人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雅号。</p> <p class="ql-block"> <b>吕东来先生祠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正德二年,裔孙吕卤曾</span>在惠山寺附近建吕祠。清嘉庆九年(1804)邑绅秦瀛、太守秦沆捐资在现址购地建祠。巡抚王志伊督造数年。再经吕氏后裔景山、佩声续出捐资建成。</p> <p class="ql-block"> 吕祖谦(1137--1181)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著名儒学家。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著作郎等职。</p> <p class="ql-block"> 吕祖谦博学多识,其哲学思想和实学理念:“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学者尊称其“东来先生”。</p> <p class="ql-block"> 吕东来籍贯金华,古时金华属徽州管辖,因此,建祠时选用了家乡的徽派建筑风格,以砖木结构为主,高门大户,大面积采用木材原料。进入大门后是天井,中轴线布局,这与惠山古镇大多数祠堂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布局属两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 吕东来先生祠也是座宗族祠堂。祠中详细介绍了吕氏的起源,迁居无锡的时间,在无锡繁衍发展的世系表等。</p> <p class="ql-block"> <b>张中丞庙</b> 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年间,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现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邑人集资重建。1990年做了保护性大修。现存建筑包括前殿、戏楼、正殿及佩享之许远殿等,占地2400多平方米。存有明代碑刻四通,清康熙碑刻一通;同治年间木匾两块,光绪年间木匾三块。是祀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而献身的御史中丞张巡而建,民间俗称大老爷殿。</p><p class="ql-block"> 此庙为无锡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张巡(709年-757年),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朝名将。天宝十四年(755年)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张巡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安军十三万围攻商丘睢阳城,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部署好宁陵守卫,率三千精兵入援睢阳,与许远合兵6800人死守睢阳。终因众寡悬殊,粮尽援绝,睢阳陷落,张巡与诸将坚贞不屈,为敌所害。张巡以万人,前后守两座孤城达两年之久,歼叛军十余万,为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感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p> <p class="ql-block"> <b>范文正公祠</b> 清乾隆五十年(1785)裔孙范章辂等请建。主祀宋相范仲淹,配祀元迁锡始祖范睎文。咸丰年间毁于兵灾。清末民初先后修茸。原祠面阔五间五进,内立范仲淹像,有敦叙堂、报本堂、还乐斋、先忧阁,有后园、浚泉亭。</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吴县人。</span>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p><p class="ql-block"> 少时贫困力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有敢言之名。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建立严密任官制,重农桑,整武备,行法制,减徭役等治国新政。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很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祠堂门厅前有抱鼓石。第二进为“敦叙堂”,内有范仲淹像。敦叙堂后为“后乐堂”,两座祠堂之间有石桥相连。后乐堂正中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徵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书</span>的《岳阳楼记》全文,上悬匾额“济时良相”。</p> <p class="ql-block"> 范文正公祠为宋代建筑风格,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古朴庄重,花园、亭台、游廊、小桥颇为精致,流水环绕,典型的江南水乡私家院落。</span>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是古镇规模较大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祠东墙大字书写着范仲淹经典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千年前的倡导,</span>今日读来,仍能震耳发聩,委实值得后人敬仰、祭祀。</p> <p class="ql-block"> <b>陆宣公祠</b> 始建于宋朝,祀唐代贤相陆贽。由裔孙迁锡始祖陆宲建于在惠山山麓。明祠毁,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奉檄复建。嘉庆年间再修。乾隆帝南巡时,曾御赐“内相经纶”和“世代忠良”匾额。现修复的祠堂四开间,三进,祠门是中式石库门,内有戏楼、池沼,精致小桥,是惠山古镇祠堂群中6个宰相祠堂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嘉兴人,唐德宗时期的贤相。唐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陆贽18岁登进士第。同年因博学鸿词,授郑县尉。书判拔萃,授渭南尉,迁监察御史。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参赞机要,起草诏书,甚得朝廷倚重。“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诏令多出其手,有“内相”之称。贞元七年(791 年)拜兵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为朝廷选拔了韩愈、柳宗元、李观、崔群、王涯、李峰、斐度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贞元八年(792 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为相时,以民为本,爱戴百姓, 轻徭薄赋,推行实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贞元十年(794年)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在忠州去世,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后世尊称为陆宣公。其“人君立国,以民为本,整顿吏治,反贪倡廉”等治国方略,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陆贽为人正直,一生清正廉洁。惩治贪腐从不手软。为整肃贿赂之风,以身作则,对他人所送礼物一律不收。唐德宗见他太过清廉,责备他:“清慎太过,诸多馈赠,一概拒收,难免太过无情,细小之物品受亦无妨。”陆贽回复道,贿赂能开启人的贪欲之心,收重礼是受贿,收薄礼也是受贿,受贿这个口子一旦打开,欲望定会越来越大,“利于小者必害于大”。宰相应当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陆贽拒绝皇帝劝腐,成为“大唐廉相”陆贽最广为人知的廉政佳话。</p><p class="ql-block"> 陆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皇帝下密旨,责备“清慎太过”之人。他以清廉和忠诚著称,离任时只带了图书数卷及夫人织机一架,获得了“天下第一清廉”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祠堂院墙上一行大字:“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皇它恤乎”。这是陆贽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b>杨追远祠</b> 清道光初年,由裔孙杨万藻建造。内有追远堂,主祀无锡杨氏始祖汉太尉杨震。因其有“四知遗训”传世,故又名四知祠。</p> <p class="ql-block"> 杨震(59-124)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人,字伯起。博览经书,人称“关西孔子”,历任刺史、太守、太尉等职。为官清正廉洁。</p><p class="ql-block"> 典故“暮夜却金”说的就是杨震的故事: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老师杨震的举荐之恩,怀揣黄金,趁夜色前去送礼。对杨震说,夜黑无人知晓。杨震直指天地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羞愧而退,誓当清官。留下了“暮夜却金”、“四知先生”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战友群中有一战友网名就叫“四知生”,一直想问是什么意思?自此,恍然大悟。学浅之人有了收获。</p> <p class="ql-block"> 杨追远祠旁边,有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角翼然的</span><b>申明亭。</b>过去,由乡人推举并报官备案的公直老人在此调解民间纠纷(相当于现在的社区调解委员会)。这一做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制于明洪武五年。</span></p> <p class="ql-block"> <b>倪云林先生祠</b>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年(1691),裔孙倪凤来等奉檄重建。主祀元代隐士名画家倪瓒。祠历经三次修茸,内有思敬堂、雪渚斋、鹤情楼。后院有池沼、假山、琴舫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倪云林先生祠”额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蔡廷槐所书。</span>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惠山经倪云林祠时赞道:“倪高士瓒人品卓绝,享祀允宜;今祠宇完好,看来子孙还好”。裔孙倪大培在场亲耳聆听,特书“帝锡德音”额悬于享堂。</p> <p class="ql-block"> 倪赞(1301-1374),初名珽,字元震,号云林子、荆蛮民等。无锡人,品行高洁,有洁癖,人称倪迂。隐居不仕,与黄公望、吴震、王蒙合称为元代四大家。元末卖田散财,浪迹太湖一带。画多取材于太湖平湖远山景色。家有青碧阁,收藏书画古物极多,声闻海外,系江南名园。著有《清比阁集》。</p> <p class="ql-block"> 400米的老街也叫直街,走到古华山门这里就走到头了。</p><p class="ql-block"> 惠山古时称华山。古华山门是惠山寺以前的大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墙壁立,</span>古朴庄严。拱门上“古华山门”和“胜地名泉”砖刻是惠山寺原物。惠山古镇修复时,这座门被移到了惠山老街的西端。</p> <p class="ql-block"> 穿过古华山门是横街,右拐前行百多米,靠山的一侧一座飞檐阁楼依墙而立。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熙帝御题“山色溪光”景观墙,阁是</span>寄畅园的凌虚阁,成为横街上的一处景观。</p> <p class="ql-block"> 这座单门双柱的石牌坊,镌有“孝友传家”四字,是乾隆南巡驻寄畅园时为秦氏题写。</p> <p class="ql-block"> 再向前几十米就来到惠山浜的入口处。这里耸立着一座巨大的“人杰地灵”石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门五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也有40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称这座牌坊为“千人报德坊”,传说是其门生为他们的老师邹迪光而建。邹迪光是无锡人,万历二年中进士,任黄州知府,福建副使,浙江、湖广佥事,也是诗文作家。牌坊西面上额书“人杰地灵”,东面上额书“岩壑夔龙”,坊的两边石楣自右至左分两排楷书阴刻:“中宪大夫福建湖广按察司提学副使邹”。</p><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残毁被拆除。2008年在原地附近挖出石构件重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无锡地区现存的明代最高大的石牌坊,也是惠山古街的标志之一,被称为惠山第一坊。</span></p> <p class="ql-block"> 惠山现有11座大型牌坊和照壁,即是古镇的景观,也是惠山古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惠山镇祠堂”石牌前面是一条叫惠山浜的小河,又称龙头河。河床中间有个吐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螭首。螭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螭首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传统雕刻。在</span>这里被老百姓称为“龙头下”。</p> <p class="ql-block"> 惠山浜发源于惠山,自龙头下起至大运河的黄埠墩止,全长1.4公里,是运河的支流。 </p><p class="ql-block"> 惠山浜是连接运河与惠山的重要水道,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游惠山,就是在黄埠墩换乘小船,经龙头河到龙头下弃舟登岸,进入惠山古镇,上惠山的。有人说,这条小河还是“御河”呀。</p><p class="ql-block"> 龙头河的南岸是“下河塘”,西岸是“上河塘”。上、下河塘的街边,是以祠堂为主的古建筑,烟火鼎盛,人气兴旺。现在很多祠堂、建筑正在维修,据说是要申报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在路边的小店里吃了碗无锡的特色小吃“豆腐花”。味道蛮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祠堂?据说源头在明朝南京礼部尚书邵宝。1516年邵宝辞官回乡,在惠山脚下建起了尚德书院与二泉书院,死后便在此建祠。</p><p class="ql-block"> 书院集结了读书人,许多人以邵宝为榜样,来此开设书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死后便建祠于此。</span>据记载自北宋始,无锡历史上所建的书院、学社、私塾、蒙馆有800多所。于是先有书院,后有祠堂,再后就有了寺庙,依着寺庙向外铺开,又有了更多的祠堂,来的人多了,古镇也就形成啦。</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者古代先贤圣人的地方,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祠堂里陈列的各种文物和历史资料,记录着古镇的历史变迁和地方名人的事迹。一个个祠堂默默地承载着先贤们崇高的精神和业绩,一座座建筑静静地记录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一位位圣贤无声地讲述着千古的佳话,这就是惠山古镇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古镇依然,古韵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