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8游(13)延安市区行

老武

2024.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枣园革命旧址:</p><p class="ql-block"> 枣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枣园原是地主申有安的庄园,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内的窑洞卖给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师长高双城(陕西渭南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日战争期间率部驻守陕北榆林)。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p><p class="ql-block">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康生在延安担任的职务包括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中央社会部部长等‌职务。‌康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康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枣园作为延安革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导览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院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其中枣树就有 90 多株, 故称为枣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福渠</p><p class="ql-block"> 位于枣园院子右侧靠近山坡处,从院子中间穿流而过。渠长6公里,建成于1940年4月,可灌溉土地80多公顷。这条渠把枣园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于是群众给它取名为“幸福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迁往枣园办公后,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派出精干参谋在枣园开设作战值班室,负责人为王政柱。</p><p class="ql-block"> 枣园作战室积极搜集日军和国民党情报,分析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态势,编辑作战指令,全力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备了解全国战况、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枣园作战室也完成其历史使命,工作人员遵照军委决定,分别随中央前委、工委、后委等转战陕北,执行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办公厅行政处旧址</p><p class="ql-block"> 成立于1943年3月,邓洁任行政处长。1945年9月,中央成立行政委员会,邓洁、曾三、李质忠、许子祯、唐彬和赖祖烈任委员,邓洁、曾三先后任行政委员会主任。下设办公室,师哲任主任、邓洁任行政处长、曾三任秘书处长。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主要负责中央书记日常的行政事务,完成书记处书记交办的任务。1947年3月,由于国民党的进攻,行政处也跟随着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前往华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p><p class="ql-block"> 1942年4月4日,中央成立机要管理委员会,同时组建机要局。机要局下辖中央机要科、军委机要科和情报机要科,情报科后来合并到中央机要科。1944年10月,中央机要局改为中央机要处,主要负责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与各抗日战场、地下党之间的秘密通信联络,机密、及时、准确地传递中央和军委的指令和作战部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进入领导人居住区前,可以看到当时中央五大书记(左起: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弼时旧居</p><p class="ql-block"> 1937年3月16日,任弼时到达延安,洛川会议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出师华北。 1938年3月回国后,任弼时参加书记处工作,兼任中央秘书长,筹备"七大",负责陕甘宁边区与晋西北的工作。 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后,任弼时进入中共核心领导集体,为中央机关正规化建设和边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12日,任弼时由这里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担任中央直属纵队司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办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旧居院子里的岗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旧居位于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与周恩来和朱德旧居左右为邻,窑洞共5孔, 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兼会议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第四孔是李纳和保姆的住室,第五孔是工作人员住室。</p><p class="ql-block"> 1943年10月,毛泽东由杨家岭迁到枣园。在此,继续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党的七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写下了《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及《重庆谈判》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p><p class="ql-block"> 1945年12月,毛泽东由此移住王家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防空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客室兼会议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办公桌上一根一尺长的生铁条,是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毛泽东用它一来作镇尺压纸用,二来用于活动写作疲劳时发困的手指。每当手心发热,手指发酸时,毛泽东就用力地握一握这根生铁条,让手指得以舒展,而后继续写作。</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组织起来》、《两三年内完成学习经济工作》、《学习和时局》、《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关于重庆谈判》、《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28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寝室墙上挂有一家三口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凉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德和王稼祥旧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到这里。在抗日斗争向国内解放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他肩负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的重任,协助毛泽东处理军机大事,签发了《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等指示、命令。1947年元旦,发表《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的广播词。院中有一石刻棋盘,工作之余常与工作人员对弈。年届六旬不觉老,被人们誉为“青年领袖”。 </p><p class="ql-block"> 这是朱德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12日,朱德由此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委副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p class="ql-block"> 这是朱德的寝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稼祥的办公室兼寝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和张闻天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后的山坡上。左边两孔石窑洞,是周恩来居住。右边的两孔,是张闻天居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周恩来由杨家岭迁到这里。为商谈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曾九次奔波于延安和国统区之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和王若飞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经43天的艰苦斗争,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1月,由于国民党召开伪国大,一手关闭了谈判的大门,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南京撤回延安。1947年3月13日,移住王家坪。18日,同毛泽东一起撒离延安,转战陕北。</p><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是“周恩来往返延安记录”,一共有24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的寝室,一辆纺线车放在墙角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闻天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闻天的寝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旧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是1943年9月从前线回到延安,10月由杨家岭移住枣园。彭德怀在此居住期间,积极协助毛泽东、朱德等指挥华北战场,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许多重要电文。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彭德怀与中央军委制定了保卫延安的战略部署,挫败了国民党突袭延安的阴谋,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这是彭德怀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2日,彭德怀为方便与毛泽东、朱德等研究部署党中央西北战争的作战方针,从枣园移住王家坪。</p><p class="ql-block"> 这是彭德怀的寝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旧居</p><p class="ql-block"> 1943年1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到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参加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在“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工作,根据时局变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12日,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办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寝室,1947年2月,经叶剑英介绍,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此地结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书记处礼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建于1941年,既是中央书记处的礼堂,也是中央机关的职工俱乐部。每到春节,中央和各机构的领导都会到这里接待来拜年的群众秧歌队,平日里,机关集体性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在大生产运动中,这里还多次举行过纺线等生产比赛。抗战胜利受降和配合苏军作战的七道命令就是在这里签发的。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要进行谈判,1945年8月25日整个通宵,中央政治局就在这里召开会议,研究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礼堂外厅是当年中央机关餐厅,也是毛泽东主席经常招待客人的地方。每逢过年过节,中央领导在这里请群众吃饭。1943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为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祝寿宴。毛泽东主席亲自给大家敬酒,祝贺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毛泽东还给他们每人送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礼品,并请他们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多重要的电报收发都在这里,另外,也有谍报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里面有的房间原状陈列,有的房间开辟为展室,用照片和实物展览着我党机要工作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书记处撤离枣园。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枣园遭到严重损坏。1953年后,人民政府开始陆续依照原貌维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宝塔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延安市区中心,是延安市的标志和象征。古称丰林山,北宋时改“嘉岭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的范仲淹,曾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至今仍在山崖上,每字高3.68米,宽3.37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山上有宝塔一座,故称为宝塔山。</p><p class="ql-block"> 当地流传一句话:“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岭山寺塔</p><p class="ql-block"> 又名延安宝塔,古称丰林山塔、嘉岭山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宝塔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岭山寺塔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岭山寺塔”名称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为宋代重建,明代又进行了维修。始建时为舍利塔,金代又成为寺院标志塔。宝塔内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临其上,圣地景色尽收眼底,高原风光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3年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岭山寺塔旁边,有一钟亭,钟亭里悬挂一口铁制洪钟。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铸造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原悬挂于清凉山顶的太和道观内。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处将其移至宝塔平台,作为报警计时用。该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至5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工农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一所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学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位于延安宝塔山半山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队部和俱乐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牺牲者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后,八路军、新四军虏获的日军俘虏日益增多,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日本工农学校对俘虏进行系统教育。1941年5月,日本工农学校正式开学,由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冈野进(野坂参三)任校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月、1944年10月又分别在晋西北、山东设立两所分校。学员来自战场上被俘的日军俘虏和投诚的日本士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工农学校开办四年多,共培养教育900多名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一些学员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八路军,在前线积极参加瓦解敌军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多学员在延安等地组织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在华日人共产主义者同盟支部、日人解放联盟延安支部等团体,从事各种反战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停办,多数人随冈野进于1946年初返回日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田光繁,原名杉本一夫,1916年生于日本京都。20世纪30年代在“满铁公司”任职员,1938年7月在邢台双庙被八路军俘虏,在中国共产党的俘虏政策感召下,于1939年1月成为最早加入八路军的日本人,同年7月发起成立了日本人在中国最早的反战组织“日本士兵觉醒联盟”。他曾任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会长,1958年回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柳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延安古城的南门外,延安当地人称这里是南门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澜门</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古时候为镇守城池要地,原名“顺阳门”,后经清朝时期水患,更名“安澜门”,也叫南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侵华日军多次轰炸延安,古城楼被摧毁,门洞幸免于难。1950年,由于城内拓展,车道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延安城区的发展和建设需要,1959年,安澜门被拆除,从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2016年,半个世纪后,重建的延安南门呈现在了人们面前,恢复后的安澜门高22米,宽36米,与宝塔山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将成为延安又一个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重建安澜门,唤起了那些久远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复了一段城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澜门与宝塔山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将成为延安又一个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大多都是从这里进入的延安城。</p><p class="ql-block"> 延安南门前广场上知识青年到延安的雕塑,共2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前的一女子,一手向前举起,一手握着《新青年》,大踏步地走向安澜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组雕塑反映当时青年们到达延安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着西装革履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着传统长衫者,他们的脸上露出喜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眼神显示坚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穿中山装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穿旗袍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位,召唤着后来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观赏宝塔山的最佳位置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夜晚,延安宝塔最先亮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门里商业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宝塔山大型多媒体景观灯光表演在宝塔山15000平米的山体崖壁上进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澜门也有灯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宝塔山以音乐灯光秀的方式,描绘延安与陕北的文化特色,呈现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表演以整座宝塔山西侧的山体崖壁与延安宝塔(岭山寺塔)为载体,以延河与南川的河岸景观灯光,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的山体景观灯光为表演辅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灯光秀是目前国内投影面积最大的多媒体景观灯光演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掠影</p><p class="ql-block"> 1.“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枣园大道,以全新形式,构建媒介空间,再现城市记忆。漫步在这个街区里,红色碎片汇成的记忆之河,会带你穿越历史时空,重回历史现场,感受当年火热的革命实践,重温革命先辈的心路历程,体味丰厚的文化积淀。“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在进行红色文化陈列展示的同时,也传承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型舞台实景剧《延安 延安》</p><p class="ql-block"> 《延安延安》,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展示,是中国第一部全立体的红色主题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延安,是进步青年们向往的圣地。很多人毅然舍弃在大城市的生活,奔去了这个偏远的小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示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28000余名北京知青和北京干部,陆续到延安14个县插队,在延安生活、劳动、工作、成长平凡而难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延安鲁艺生态公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延安新区北区,作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旧址所在地,这里承载着中国现代艺术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四·八”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宝塔区河庄坪镇李家洼村,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烈士而建造的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为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p><p class="ql-block"> 一排青石台阶径直通往山腰烈士墓地,一座汉白玉烈士纪念塔映入眼帘。塔尖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镶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宝塔区花石砭。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于枣园张崖村。1942年9月迁此。高岗、彭德怀、习仲勋先后任书记。1947年3月迁离。中共中央西北局是西北地区党、政、军、群的最高领导机关。西北局成立后,加强了党对西北地区工作的统一领导,推动了西北地区各方面工作的开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杜公祠</p><p class="ql-block">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东。传说大文学家、大诗人杜甫来延时曾在这里枕鞋夜息,后人便依势凿窟建了祠堂,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公祠建于何年,不得详考,在公元1040年,时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可见此时已有此祠。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肤施县(今延安)知事陈炳林亦书“少陵川”三字刻于崖壁。道光27年(公元1847年),重建了祠堂和望杜亭,石门两侧有石刻对联“清辉近接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和祠内石窟长联里外相映成趣,颇具文彩。到同治年间,杜公祠遭兵毁,光绪5年(公元1879年)又重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市政府在原址基础上重新扩建;建筑以仿唐风格为主体,依据杜甫在延州诗作的意境,运用壁龛的形式,配以仿古元素,再现诗歌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延安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92年,2006年4月20日重新修建,于2007年4月18日建成新站房并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站正面装饰的窑洞图案,渗透出浓郁的陕北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塞腰鼓,舞动延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地区,剪纸和民歌都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被当地人们称为“古时花”的陕北剪纸艺术中外驰名,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常物质文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