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老街~余华文学之乡

羚羊

<p class="ql-block">拍摄;羚羊</p><p class="ql-block">撰写;羚羊</p><p class="ql-block">地点;嘉兴市海盐县、沈荡古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书,读人,读世界。感恩岁月的慈悲,于时光的缝隙里,漏下无数温柔的碎片,拼凑成生活的繁花盛景,每一篇都写满了值得铭记的旅途故事。</p><p class="ql-block"> 追寻着余华的文学脉络, 沈荡老街自有有趣之事,有趣之人。余华在海盐的旧居离沈荡不过十多公里,而沈荡的许多地方都成了余华作品中的场景地,余华与沈荡有着很深的感情。沈荡成了余华心目中的故事发生地,成了其创作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  被央视青睐的海盐沈荡,是座依山傍海的小镇,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海盐是座历史辉煌的千年古县城,早在几千年,这里就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祥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这里是江南最早产盐的地方到明代四大声腔之首发源地。上述之说正是反映了海盐沈荡四百多年前的盛况,而沈荡老街始建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  沈荡老街全长1500多米,建筑大多为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古建筑。老街以镇中桥为界,西市以有众多商铺店家,这是沈荡老街昔日风貌的描写。</p><p class="ql-block"> 沈荡镇在历史上为海盐县第二大镇。沈荡者沉塘也,古为沼泽地,多水荡而得名,民国21年就设建制镇。当然这些现在已经看不到,但老街、老弄、老宅和石桥见证了沈荡古镇漫长的历史变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是江南水乡小镇景色,不同的这里还保持“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  海盐是嘉兴市下的一个县城,这里曾走出了作家余华、“三毛之父”张乐平、画家朱乃正、唐代诗人顾况,宋代书画家赵孟坚等一大批明贤俊杰,扬名于世。海盐对外打的三张当代名片是:秦山核电、步鑫生、余华。</p><p class="ql-block"> 这三张名片似乎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海盐的独特优势,高科技的秦山核电说明海盐的经济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步鑫生一把剪刀剪开了乡镇工业企业的改革开放序幕,昭示了海盐人一直以来敢为天下创新性格。作家余华的诞生告诉世人,海盐一直以来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但海盐人自信地把余华看成海盐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3日,余华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浙江省立杭州医院”。两年后,作外科医生的父亲要调任海盐县工作,余华及家人随父亲迁往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定居。</p><p class="ql-block"> 1971年,在小学四年级时,余华随全家搬迁到父亲工作的医院职工宿舍居住。其家对面正是医院的太平间,除了学校和家之外,余华的活动空间是父亲工作的医院。在此处,余华看到了许许多多病人的生死离别,这段在海盐县城的生活经历,对余华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风景,都离不开海盐县城对他童年记忆造成的影响,海盐县城的每个角落都存在余华的脑子里,乡间景色及农人的身影。这段经历,也使余华在日后的创作中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农人形象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余华创作的全部灵感都源于海盐沈荡老街。</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夏天,余华中学毕业,并于年底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结果落榜。余华开始尝试写作,并于1983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第一宿舍》,标志着他正式走进当代文坛。</p><p class="ql-block"> 四年后,余华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该小说初步显示了余华作为先锋派作家的创作特征,是他创作上的第一次飞跃。随后发表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短篇小说,以“暴力”的场景描写振动了当时文坛,确立了余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作为先锋派作家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余华于1988年分别在《北京文学》第一期和《收获》第五期,发表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和《世事如烟》。在这两篇小说中,余华进一步突破表层现实,挖掘人类心理深层中“暴力”和“血腥”的原始想法,展现了余华独特的艺术感觉,让文学批评界进一步认可了余华的实力。</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和莫言、刘毅然等成为同学。读书期间,余华开始广泛接触马尔克斯、福克纳、胡安•鲁尔福等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这为他在后来为《读书》杂志撰写随笔专栏奠定了阅读基础。 1990年年底,余华研究生班毕业,获取硕士学位后,返回家乡。同年年底,余华被调入嘉兴市文联,在《烟雨楼》担任杂志编辑。</p> <p class="ql-block">  1991年,余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转年发表长篇小说《活着》。其中,《活着》是余华迄今为止较受欢迎的作品,自出版后就始终保持每年约十万册的销量。</p><p class="ql-block"> 1998年开始,余华开始进入以写作散文、随笔、论文为“主业”的时期。直到2005年,余华再次发表出版长篇小说《兄弟》,引起国内外的较大关注,《世界报》称《兄弟》“这本小说催生了一个新的余华”。</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余华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推崇通过暴力和血腥的写作形式,暴露人性之恶。数十年来,余华作品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p><p class="ql-block"> 余华在文学界具有较大影响,曾凭借多部小说荣获“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悬念句子奖”、“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奖项。作家莫言称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美国评论家莫琳•科里根称誉;余华为“中国的狄更斯”。</p> <p class="ql-block">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荣获国内外多个文学大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书中写道:“用一根头发承担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而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也像这根细细的发丝一样,一路负重前行,挣扎在生活的最底端,却依旧好好活着。</p><p class="ql-block"> 1994年,余华参与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的编剧创作,上映后,这部电影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人道精神奖。同年6月13日,《活着》获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此前的得主都是世界知名作家,且有数人在此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也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晴雨表,这项奖项进一步提高了余华的海外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  《兄弟》是一部温暖而又残酷的人性之书,它通过兄弟们的遭遇和奋斗,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力量。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性中的温暖与残酷。</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界获得了广泛赞誉,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2022年“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评委一致认为余华的《兄弟》极具艺术价值,展现了中国的国民精神。评委会主席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评价《兄弟》是一部极其重要的现代世界文学作品。自2008年开始,《兄弟》陆续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日文、意大利文、英文、西班牙文等版本出版,《瑞士》时报于2009年11月评论称《兄弟》是“中国的《失乐园》”。</p> <p class="ql-block">  余华于1995年在《收获》第六期发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中,余华通过讲述许三观为了生存而一次次卖血的经历,将“血”和生命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底层人民曲折艰辛的生活史。</p><p class="ql-block"> 该小说发表后,再次震动中国文坛,有论者认为可以将该小说看作是当代底层中国人的“个人历史档案”。 也有评论者认为,《许三观卖血记》让余华在个人写作道路上成功转型与文学形式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  沈荡老街,主街区长度约一公里多左右,主要看点和打卡点是“胜利饭店”。胜利饭店是著名作家余华在电影《许三观卖血记》中提到的关键拍摄场景地。如今胜利饭店成为众多游客来此打卡体验旧时光的网红饭店。</p> <p class="ql-block">  《许三观卖血记》在沈荡老街拍摄取景,并在贲湖西路,工农桥北堍的胜利饭店的实景,许三观坐在工农桥上的小竹椅,目前仍作保留。</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画面”估计大家搞不明白,还有“文革”遗迹”。原来这是2013年8月上映,根据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拍摄地,当时搭建的外景拍摄地被保留。</p> <p class="ql-block">  在小说中余华数次写到胜利饭店,及至小说的结尾仍提及胜利饭店。营业中的胜利饭店内有余华的亲笔手书,饭店内场景是一副文革期间的布置。还有《许三观卖血记》场景的绘图,招牌菜中就有当年许三观点的那盘炒猪肝。</p> <p class="ql-block">  《许三观卖血记》电影海报</p> <p class="ql-block">  高耸的圆柱“沈荡谷仓”位于海盐塘河道的三岔路口,这里汇聚了沈荡这块肥沃土地上生产的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于是这里成了海盐乃至嘉兴的粮仓,规模之大不可估量,江浙一带大多还保持了原始的苏式谷仓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一个普普通通的沈荡谷仓,在余华的笔下被大家熟知而成为了一个文艺之地。前几年这里又被几个创业年轻人改造成了 “构想几何BOOKS•谷仓书店”和 “构想几何咖啡工厂店”。曾经古老的承载记忆的沈荡谷仓,又焕然一新,充满文艺气息的谷仓让人眼前一亮,如今已成了年轻人打卡网红地。</p> <p class="ql-block">  沈荡谷仓改造成“构想几何BOOKS•谷仓书店”,这里有着余华最为齐全的作品。“选书重于买书”,在构想几何BOOKS里卖的不是书,而是一种读书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游客们可以选个靠窗的位置,来一杯咖啡,看一部余华笔下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谷仓书店也成了海盐沈荡最最热门网红打卡地。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脚步到不了的地方,读书可以。书籍是人类最后的理想主义者避难所,通过书籍挖掘自身,叩问天地时间的霸气。</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4日,余华老师在海盐沈荡“构想几何•谷仓书店”接受采访。在路上,我们以人类的身份擦肩,在书店,还原成灵魂的模样致意。</p> <p class="ql-block">  在沈荡,设计者刻意把余华作品中的场景与老镇联系起来作了布置,还有《余华文学地图—-沈荡篇》,标注着余华代表作品《活着》《兄弟》《世事如烟》《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场景发生地原型。把古镇与余华作品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在游览古镇风貌时不自觉地联想起余华的作品和人物。</p> <p class="ql-block">  “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力,如果觉得生活太难”。就来看看《许三观卖血记》吧。书的扉页有这样一句话:“卖血是为了娶亲,是为了救重病的儿子,是为了郑重款待贵客,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但归根究底,还是为了爱和可笑的尊严”。</p><p class="ql-block"> 许三观一共卖了12次血,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对卖血的好奇,后来是因为环境所逼,生活所迫的卖血,到最后晚年卖不出血的撕心裂肺。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中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还是妻子给了他的陪伴。我觉得;人总是需要靠点什么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许三观也靠着卖血证明自己的身体健康,证明自己有能力为家庭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  许三观是一位伟大无私的父亲,尽管一直耿耿于怀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不是他亲生的。但为了给生病的儿子筹集医药费,他让妻子坐车先去上海,自己则开始了一路乘船一路卖血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为了多卖点钱,许三观每次卖血前都要大量地喝水,短时间内的频繁卖血差点让许三观丢掉了性命。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厚重的父爱,和从血肉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淳朴善良,许三观是位小人物,但我们却从书中这些小人物的生存方式,窥视整个社会。讲的是许三观卖而血,又不全是卖而,而折射出的背景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沈荡谷仓第一幢青砖仓库诞生,开启了65年的粮食储备地的历史序章。而在2022年,“构想几何•谷仓书店”,“构想几何•咖啡工厂店”,的置入,实现了让“谷仓”从物质粮仓到精神粮仓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构想几何”是一种生活方式。研究生活方式,创造体验场景,已经成为构想几何的愿景和目标。未来已来,美学、交互、内容、文化都将成为构想生活的一部分。沈荡谷仓的咖啡空间,是一个互动式全感官咖啡体验的“谷仓咖啡工厂店”。在这里通过构想几何咖啡产业链的置入,不同于传统的咖啡店,咖啡馆是沈荡老街最为时尚的品咖啡与阅读生活方式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  沈荡老街不仅有着古老的过往,也有不老的传说,这里是余华笔下的文学世界,更是游客趋之若鹜的精神高地。在文字和书籍的海洋里,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成为你人生的明灯。</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璀璨的恒星,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看过余华的不少作品,如《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等,总是被他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之艰难而压抑的透不过气来,而余华笔下人物经历的社会年代,在很多时候与我成长生活的年代有着交集。余华与我是同时代的人,余华的笔力深厚,把曾经经历过的年代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命运刻画的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二两黄酒、一盘炒猪肝”,余华笔下的许三观在卖血后,就去胜利饭店吃上一顿来补补身体。黄酒必须烫一下,那是许三观独特的生活观,他是给自己苦难的生活加点暖。小人物在大背景下通过卖血的方式来支撑整个家庭,有悲哀有酸楚,有讽刺,最重要的是有爱。许三观用自己的血获取赖以生存的资源,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透出来的善良、隐忍,在许三观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像极了我们的父亲,或许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是一座大山,庇护着家人的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