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秘境”里的古村小槎(069)

王彦

<p class="ql-block">在松阴溪的青山绿水间,隐匿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一片人才辈出的宝地。古往今来,无数英才从这里走出,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让这座古村成为了世人传颂的传奇之地。无论是文韬武略的才子佳人,还是匠心独运的能工巧匠,他们的足迹都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小槎村隶属浙江省松阳县裕溪乡,距县城26公里。原名“槎川”,“槎”即“木筏”,“川”指小槎这方广阔平地。由石坑口、隔溪、小槎埠头等4个自然村组成,村庄错落有致,布局整体和谐大方。村口松阴溪与小槎源河流交叉环绕,迂回流淌,呈现出上佳的风水景观。水陆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古树环绕,是松阴溪畔的一颗“明珠”。旧以“槎川十景”著名。村庄文化底蕴深厚,是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刘基第11代世孙刘廷爵的居住地,至今已传第29代。村内有古水碓、古渡口、古井、古树、古建筑等古风古韵,2017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传统村落名录。村内有刘基文化园、中华诗词乡村研读馆、油茶文化体验馆等特色场馆,刘学锴祖居等历史文化建筑,是感受水韵乡风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小槎村整个村庄临溪而居,地貌呈“左青龙,右白虎”状,整个村庄犹如一把太师椅,端坐其间,村边河溪交汇,溪水潺潺,环境极佳。村民们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着古村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后代子孙刘廷爵从丽水市青田县南田武阳(今文成)迁居槎川。村中刘姓为第一大姓,还有程、叶、王、杨、周等姓氏组成。刘氏家族在这里扎根繁衍,延续着先祖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小槎村刘氏族规:</p> <p class="ql-block">崇孝悌。孝悌,为百行之首。凡为人子者,当尽孝悌之道,不可忍天灭性。为继远祖美德,惟望吾族子孙,宜敦孝悌于家。</p> <p class="ql-block">和乡邻。乡邻,为同井居。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切不可相残相斗,务是异姓,同骨之亲。</p> <p class="ql-block">明礼让。礼让,为持己处世之道。非徒拜揖之交,必使亢戾不萌,骄恭不作,庶成谦让逊顺之风。</p> <p class="ql-block">务本业。士农工商,各有其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惟务其业者,乃得自食其力。可见自食其力者,敢不忠其事乎!</p> <p class="ql-block">端士品。士为四民之首,隆其名正,以贵其实也。故宜居仁由义,已成明体达用之学。若使逾闲,不惟上达无由,且士类有玷。</p> <p class="ql-block">隆师道。师道,为教化之本,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道。若不尊崇,不惟教化不行,而且有亵渎之嫌,何得漫言传道?无知识,何来才人?</p> <p class="ql-block">戒非为。非为,乃非人生可为之事。凡所行者,必要光明正大,天理良心。切勿贪财设计,贪色行奸,则身败名裂,无地自容。</p> <p class="ql-block">小槎村人杰地灵,人文气息浓厚。明代刘基后代在此定居之初,便立下了“爱家睦邻、尊祖孝亲、崇学向上”的族训,晴耕雨读是村民的生活方式,人才辈出,在各行各业展现槎川智慧和力量。明代,刘基长子刘仲琏曾任江西布政使,其居住地就在裕溪,次子仲璟居于槎川;清代顺治年间赵森吉(进士)、道光年间潘云(进士)、贡生刘士敏、刘士毅、刘士伟、刘士芬;一大批文人墨客如刘昌邦、刘志远、刘宗基、刘仲秀、李为蛟等,有大量诗集传世。近现代,刘学锴、刘程远、刘伟英、刘宇、刘侃、刘欣等,一批杰出人士从这里走出。</p> <p class="ql-block">小槎村刘氏家族秉承“重文崇智,尚俭倡廉”的家风家训,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刘学锴就是从小槎村走出来的代表。他生于1933年8月4日,195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本、攻研、任教,将研究唐诗作为一生的追求。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安徽师范大学终身成就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培养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啸天、博士生导师邓小军、丁放、彭国忠、沈文凡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本科生中亦有江弱水、查屏球、许春雄等著名学者及作家,与范文澜、傅斯年、罗常培等并列“北京大学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论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温庭筠全集校注》《唐诗选注评鉴》等,分别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及第四届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一等奖(2003)、安徽省社科著作一等奖(2006、2011)、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普及读物(2009)、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2015)等。刘学锴先生是海内外学界公认的李商隐研究权威性学者、温庭筠研究专家,也是著名的唐诗鉴赏专家、大家。</p> <p class="ql-block">小槎村“树王”刘有相的故事。刘有相家境贫寒,二十几岁时是一个挑着茶油、桐油往返于金华、兰溪的脚夫贩卒,靠着力气挣下的钱不断扩大自己的山林。他做生意公平公正,诚信待人。在他家门口有一个凉亭,凉亭里有一杆大秤,是那些为刘有相背树的人称树的重量用的。因为当时工钱较低,刘有相都会尽量让秤锤压下来,多算点重量给背树客。经过他多年的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从田塘至木岱坑、西坑之间,有多片山林都成为他家的产业。因为山林主要种杉树,因此民间称他为“杉树王”。树王白手起家,俭朴成性,但非常热心修桥、铺路、助学等公益事业,是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人。1912年,村中刘氏祠堂东西两廊及头间皆被洪水冲塌,木岱坑村的黄氏祠堂受灾,皆为刘有相捐资修造。1915年,刘有相拨保赤宫、三官会、垂济堂等寺租创办本村初级小学;独资建造分水风木桥、后斜岭脚石桥、田塘至源坑口中间路边石门凉亭,“以免行人赛裳之苦”。</p> <p class="ql-block">小槎村在隔坑名叫大吠的一户古民居中,其厅堂墙壁上发现几张已经褪色的捷报。一张捷报上云:提塘官报、本府官报,贵府令外甥老爷高斐然高中乙酉科浙江乡试中式第捌拾玖名举人。另一张是二外甥,高斐然胞弟高焕然中举的捷报,高焕然是光绪二十四年的进士。据村民介绍,此屋是象溪村高焕然的外祖父家,这种报喜的方式不仅传递了喜讯,也展示了考生的荣耀和家族的喜悦。这种专为金榜题名考生 送的捷报,也见证着历朝历代的社会发展与演变,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