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笔塔,位于宜都陆城,始建于清代,缘于兴文运、昌科举者。塔有三处,形制皆若笔状。其身为杆,顶为毫,故亦称三管笔。曰头笔,中笔,尾笔。《宜都县志》载:中笔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赵廷揆修,址在文峰桥南;头笔尾笔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知县恒琛修,址在官桥垴、沙帽山。塔高均五丈余,峭岸挺拔,互为呼应。如玉笋插云,蓄纳祥瑞;华柱擎天,吞吐日月。昔人誉之曰骑龙乘地脉,吐凤蔚人文,三丘耸三笔,巍巍镇古城。又有诗赞曰:三支倒笔写青天,雁作字行云作笺。雨洗何曾流墨水,风吹哪见动毫尖。明星灿烂点上点,半月蛾眉圈中圈。得意懒书人间事,题诗挂在斗牛边。三塔既成,陆城地方科举昌隆,文运兴盛,学者辈出,才俊频临,时人谓有神助也。文革中,三管笔惨遭摧毁,上世纪九十年代得以重建,塔高四丈许,下围一丈余,以青石混凝,昂昂然立于乌龟岭。塔身浑穆圆润,直如玉杵耸峙;塔顶毫锋内敛,仿佛濡墨补天。亭亭乎拔地而起,荡荡乎几欲飞升。</p> <p class="ql-block">宝塔湾村:</p><p class="ql-block">宝塔湾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8千米。东临长江,西至十里铺村,南至枝城镇楼子河村,北邻亮家垴村、龙窝村、中笔村。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陆城街道。面积500公顷。居民579户,1720人。姓氏以李、吴、张、江、杨姓居多。因同治十三年(1874)建有一座六棱形九级宝塔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上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属问津乡八保,1953年4月属姚店区汤家畈乡,1958年10月称姚店公社长春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宝塔湾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宝塔湾村,1987年9月划归陆城镇。辖4个村民小组和20个主要居民点。境内有东阳光公司。经济以柑橘为主导产业。乡道十杨公路过境。</p> <p class="ql-block">宜都宝塔的典籍故事:</p><p class="ql-block">塔,象征着高贵与高端向上,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又寓意权威与力量,驱邪化灾,镇压凶险。是吉祥的代表,助力美好人生。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塔都是航标指引方向;不管是陆地还是长江,它都驱散迷雾、一帆风顺。代表光明,代表美好幸福生活。塔,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升高,寓意着美好生活像早晨的骄阳,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宜都宝塔位于市(县)东南十五里长江边,现陆城宝塔湾村龙山(现宝塔山)山顶,海拨约110米。宝塔于乾隆十六年(1745年)知县赵廷揆建(宜都知县赵廷揆在乾隆十六年新建的三大建筑:宝塔、中笔、县暑)。</p><p class="ql-block">该塔为九级六面形楼阁式,层次高低错落,塔身高6.77丈(22米),塔基1.9丈(6米),塔门为东南,南西,西北,北东为拱形,第一层有门额嵌有"宜都宝塔"(这块刻石额,以断面长0.84、宽0.20、高0.22,留有用行楷阴刻为:”宜都宝",在2016年在原挡案局巷内,有一农户从宝塔湾搬迁过来居住地,种有一小块菜地壤边用之。于2021年间修翰林华庭时又搬迁后就失散)石匾。宝塔解放前后常有人在塔下焚香烧纸,求神拜佛。</p><p class="ql-block">整座塔座由石灰石下脚砌成,青砖垒砌塔身(青砖为长24x高10x宽14公分),宝刹做顶,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为空心,第一层内空约1.36丈(4.4米),在塔第一层内可抬头观望至九层。第八、九层中问用杉木嵌有丄形托架。每层三门三窗,隔层相对。在此可环顾四周,可览茫茫陸城、逶迤秀水两冮古城风光。</p><p class="ql-block">民国九年(1921年)乡土调查志记载:“宝塔,介宜都枝江界上,处平原与丘陵间之中,进可攻而退过守,为城南道之咽喉也“。</p><p class="ql-block">宜都宝塔不光在宝塔湾发挥了不少作用,而且在战争防役上也被利用,据民国37年2月25月(1948年)宜都抗战史料记载:"1943年5月10日,日军调集部队对江南第一次南犯,中国军队第79军在腰店子一带截敌退路,日军在宝塔岗(龙山)高地布防与79军对峙,仙女庙农民周如祥、艾勋臣等于6月4日(农历5月2日)半夜,帮助79军袭击日军,夺日军重机枪一挺。时值天暑,79军补给困难,当地人民纷纷送面、饭、茶水入阵地,被敌得知。5日,日军偷袭79军驻地成功,从浑水堰赶到腰店子,制造腰店惨案,集体屠杀80余人,焚烧民房10余栋,计价1亿元“。</p><p class="ql-block">宜都宝塔,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矗立在大长江南北。常言道,“有塔便有寺”,宝塔与寺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象征着吉祥、正义,以及降妖除魔的力量,被古代人民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古陸城城有一封关龙脉,它以长岭岗、现烈士陵园、仙帝庙、云盖寺、宝塔湾龙山山顶。云盖寺建于乾隆年间,座东朝西,最初用来供奉舍利、皆成一方胜景,解放前、后为云盖寺小学。</p><p class="ql-block">此塔在1965年之间破四旧毁撤,当时生产队根据上面指令,由三人负责撤除(李孝金、辛发全、肖广金),由于塔内无台阶(梯子),他们采取在塔外用木梯一层一层上到塔顶开始撤除的方法。此塔撤除后,塔的砖、石头由村民搬走,有的将石头盖房子时下脚,有的将条石铺沟通行,有的将塔身青砖做厕所、猪圈用之,原宝塔湾小学围墙就是青砖砌成,现在还保留着。2017年有一村民发现一个水沟上盖有一块翻着的条石,在扩沟时发现这条石翻面有字,村委会将收集,这块条石长530x宽200x高220,上面用阴刻行楷刻成,横向七排,纵向十六路共112字:内容为:xx龙窝xxx、x然起乎xxx、塔也旌陽西陵X、之與城内禹五x、在邑乗匪直润x、関馬一覧樓xx、之弔古者惜馬関、xx果之僅存x、xxxx後卿x、乙而不甲僉白x、者x賓生x主x、xxx偕友两x、xxx遗之就x、x而不x迺今x、xxx直上统x、xxxx文風x,碑刻残片现存在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宝塔 :在县城东南7.5公里的姚家店区花庙乡龙窝村头。清同治《宜都县志》载:“宝塔,在县东南十五里,乾隆十六年,知县赵廷揆修建。”“文化大革命”中毁。</p> <p class="ql-block">当地村民张承科老人讲述龙山山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常听外祖父公爷讲宝塔的故事:"宜都县三杆笔,宝塔立在龙窝里",龙窝位于宝塔村和龙窝村之间,龙窝原是一個湖,它的东北边跟长江连接一起,它的西南边是龙山头山脚相连,这个湖,湖的面积很大,有几百亩,湖中间很深,跟长江水位一样,常年不干。</p><p class="ql-block">龙山是一条很长的山脉,它湾湾曲曲、起起伏伏,长达数公里,龙山的头部伸向龙窝,龙头的颈部后边是土地岭,龙的腰部是云盖寺,云盖寺傍边是仙女庙,龙的后部分,是烟墩包,龙的尾是长岭岗,龙山头脸面中间有两个水井并排。说是龙的眼晴,站在平地一看,有人说它是条青龙,也有人说它是一条乌龙。这一</p><p class="ql-block">条龙時常在龙营窝里睡觉,玩洒、有時候这条龙要到长江洗洗澡,游游泳,屯时鸟雲四起天昏地暗,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倾盆大雨,龙在江里洗澡了,把江水堵住了,江水滚滚往上爬,涨大水了,淹没农田、淹了农户,淹死了人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災难,有时候龙窝里这条龙还要到陆地上来游走,去山里旅游去的时候,此时四面八方乌云集起,乌天黑地,雷轰火闪,倾盆大雨,这条龙出发起燋了,凡是它经过的地方,黄土变黄泥水,砂石变沙浆水了,一股强大的逆石流冲坏农田、冲走房屋,冲走了人的生命,这条龙给人们代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在这条龙无恶不作時候,有一位知县和一個阴阳先生商议,修建一个塔,把这条龙压住,知县说:把这这座塔建在龙的腰部(云盖寺),这条龙就不能乱动了,阴阳先生说,把这座塔建在龙的头部,这条龙就不能乱动了,两人意见不统一,后来想出一个方法:选一个吉日,在龙山头上和龙的腰部两地同日、同时下塔基脚,三天后,看那个歪了,那个就不能建塔,那。个没有歪,就建那个塔.三天后结果,知县龙腰基脚歪了,就不能建塔;阴阳先生的龙山头是正的,这样宝塔就选定建在龙山头上,把条山脉给压住了,从此这条龙再也没有云来兴风作浪了。</p> <p class="ql-block">张承奎讲述人</p> <p class="ql-block">李孝金讲述人:</p><p class="ql-block">1966年冬月参加撤宝塔人员:现李孝金,92岁;去逝肖广全、辛发金。据李孝金老人回忆,当时我们三人按村里通知撤除宝塔,该塔约20来米,一共九层,我们从第一层将九步木梯,人爬上第二层窗口,将木梯伸至二层窗口,依次方法到八层窗口进人塔内第九的丄木架横樑上,开始将塔尖撤除,逐步逐层逐屋往下撤。</p> <p class="ql-block">2017年有一村民发现一个水沟上盖有一块翻着的条石,在扩沟时发现这条石翻面有字,村委会将收集,这块条石长530x宽200x高220,上面用阴刻行楷刻成,横向七排,纵向十六路共112字:内容为:xx龙窝xxx、x然起乎xxx、塔也旌陽西陵X、之與城内禹五x、在邑乗匪直润x、関馬一覧樓xx、之弔古者惜馬関、xx果之僅存x、xxxx後卿x、乙而不甲僉白x、者x賓生x主x、xxx偕友两x、xxx遗之就x、x而不x迺今x、xxx直上统x、xxxx文風x,碑刻残片现存在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宝塔塔身的青条砖,现在村委会办公楼后面原宝塔湾小学围墙。</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宝塔塔身底座条石,现在该村办公楼后面旧屋墙脚。</p> <p class="ql-block">龙窝宝塔原址龙山。</p> <p class="ql-block">三管笔(文笔塔):始建于清代,缘于兴文运、昌科举者。古陸城当时塔有三处,形制皆若笔状。其身为杆,顶为毫,故亦称三管笔。她象征着人民吉祥安康的生活和安居乐业蓬勃发展。寓意深远。在道教文化中,九被视为阳数,两个九合称为重阳,而三个九即“三阳开泰”,象征好运和吉祥。在一个古城(古塞):一是登高望远;二是用来压地脉、镇妖怪、镇邪魔、镇水灾、镇天灾;三是瞭望敌情,塔不但高大而且隐蔽,作为观察敌情,防御射击都能发挥极大的优越性;四是导航引渡,由于古塔高耸挺立,很远就能看到,所以许多古塔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五是地区象征,许多古塔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头笔遗址位置地。</p><p class="ql-block">头笔塔址在官桥垴,位置在宜都一中西侧、老气象站东南角,清江路头笔一巷30号附近一三叉路口处。笔塔高五丈余,底座下围1丈5尺有余,笔塔为弧圈青石垒成,笔塔西侧另有一高2.7米x宽1.3米记事碑,碑塔同立。在“三管笔”中,头笔地理位置最为显要,形制也最为宏大,可惜碑文已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头笔遗址记忆讲述人。</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三杆笔指的是三个人,东吴陆逊、明代刘衡沙、晚清杨守敬。这三个人虽说堪称奇才,谓之三杆笔也当之无愧。然而和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宜都县三杆笔却是两回事。细说起来话就长了。</p><p class="ql-block">传说明末清初某年,宜都毛湖淌龙潭河有一王氏夫妇,年过五十,无儿无女。一个大雪天,老俩口见一位蓬头垢面,塌鼻子,瞎眼睛,衣衫褴褛,浑身疔疮的老人倒在雪地上,就连忙扶到家中,先下了碗姜汤面给他吃了,又烧了锅热水让他洗澡,还找了几件旧衣服帮他换上,并腾出一间房屋安置他住下。哪晓得第二天早上,老俩口起床一看,瞎眼老人不见了,床上却留有一张纸条:“六、六、六,三个一齐出!”</p><p class="ql-block">不久,王氏就有了六甲之喜,怀胎十八个月,竟生下三个男儿,老两口这才把瞎眼老汉纸条上的话对乡邻们讲,大家仔细思量,都说神奇蹊跷。村里一位私塾老先生还引经据典,为王氏三郎取名:老大王尧,老二王舜,老三王第。说是取的圣贤降世,三元及第之意。三兄弟也确实天性聪明,三岁能读《百家姓》,五岁倒背《三字经》,到了七八岁,竟使得一个个老先生在他们面前口称才疏学浅,抱拳“惭愧惭愧”了。十二岁那年,他们已是满腹经纶。王氏夫妇望子成龙心切,给三个儿子准备好行装,让他们去参加县考。谁知,当时的宜都县令是一个胸无点墨,靠钱买的一个七品官。三兄弟将文章呈上,只惊得他目瞪口呆,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有才学,我这官在宜都还做得下去?便传王氏三兄弟上堂,劈头盖脸地喝道:“哪来的山村野童,也想做秀才,充斯文,朝廷的官有你等做的吗?来来来,老爷这县衙还正差几个仆人,王尧给老爷提袜,王舜给老爷脱鞋,王第吗,就给老爷去倒夜壶。”一席话,只气得王氏兄弟三个 眉毛竖、眼睛鼓、喉咙哽、脖子粗。三把两下撕了文章,头也不回地走出县衙。</p><p class="ql-block">他们含泪将实情向父母禀告,老两口顿时气绝身亡。三兄弟哭天喊地,痛不欲生。三年孝满后,他们听说原县令已被革职,便再次赴县应考。哪晓得文章递上之后,半个月没有消息,细一打听,才知是没使银两买通关节。三兄弟平日只知攻读,哪知这些邪门歪道儿的利弊?他们所带的盘缠吃住都紧,又到哪儿去生钱送礼呢?待到红榜公布,果然榜上无名。三兄弟憋着一肚子气走回到楠木岭峰时,天已经黑了。忽然,一颗彗星从天际掠过,落在龙窝宝塔尖上,于是,三兄弟会意,投宿龙窝宝塔。这一夜,三人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他们恨前任县令妒贤嫉能,恨而今县衙的一些势利小人,思量如果不得功名就此归家,莫说对不起父母在天之灵,也无颜见乡亲父老。这宝塔虽说破烂不堪,倒也寂静,正是读书的好地方,干脆一人住一层,认真攻读,发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他们又添置了一网一渔舟,三兄弟轮流到芦苇湖中捕鱼,生活十分清苦,处境也很寒酸。</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时的王氏三兄弟,已是出口有韬略,挥笔成文章,天文尽知,地理皆晓。再次赴县,考上了秀才。时逢大比之年,天子开科取士。三兄弟朝龙窝宝塔拜了三拜,赴京会试去了。</p><p class="ql-block">三兄弟齐露锋芒,文章呈上御案,龙颜喜悦:“绝!绝!绝!三篇文章,篇篇锦绣,真是奇才!!”可喜归喜,天子却犯了难,三篇文章分不出高低,这名次怎么定?再看卷末,三人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更是大惑不解,传旨下去,宣王尧、王舜、王第上殿。王氏兄弟奏知详情,天子便按三人时辰先后,钦定王尧为状元,王舜为榜眼,王第为探花。一时,满朝文武,普天上下,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三日互拜,五日朝贺,三兄弟还乡扫墓省亲,他们不忘龙窝宝塔容身十载之恩,请来四方能工巧匠,重修了一座宝塔。</p><p class="ql-block">而后,乾隆皇帝游江南,微服来到宜都,见龙窝宝塔每到半夜子时就放异彩,甚觉奇怪,细访方知其中有这么个典故,感叹不已:宜都出奇才!王氏兄弟堪称天下三杆笔。一时诗兴大发,留诗一首:“状元榜眼探花郎,兄弟齐登龙虎榜,三杆大笔写青天,宝塔夜夜放奇光。”</p><p class="ql-block">后来百姓们思量,这些虽是前朝之事,长的却是宜都人的志气。为纪念王氏三兄弟,他们筹资请来阴阳先生,顺着龙窝宝塔看地势,择定吉日建造了头笔(今陆城办事处文峰公园内)、中笔(今陆城办事处中笔村内)、尾笔(今陆城办事处尾笔村内)三杆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笔笔尖玩留百存在中笔村委会办么公大厅。</p> <p class="ql-block">中笔原遗址中笔脑白家大堰:</p><p class="ql-block">中笔曰,样式笔身整体呈圆锥形,整笔管高5.3丈,下围1.5丈,下面用弧青石砌成,高7尺,靠北面有一∩门深约3尺,东、南、西分别用高1.9尺、高2.7尺青石扳镌刻有:此笔记事、修建时间、捐嵌入塔底座中。然后在底座面上用长24x宽14x高10公分青砖砌成塔身,塔顶用青石石匠加工成锥形笔尖底面1尺7寸,高1尺4寸(现存于中笔社区大厅),尖上部略尖,下部平齐,雕刻精细,纹路清晰,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就是在塔顶潇洒两百多年、令人神往的毫尖,这正是:三支倒笔写青天,雁作字行云作笺。雨洗何曾流墨水,风吹那见动毫尖。明星灿烂点上点,半月峨眉圈中圈。得意懒书人间事,题诗挂在斗牛边"。诗句不知何人所作,非常生动神气。其光滑圆润。整笔线条修长,装饰简单,突出了笔的文化内涵,为当时社会尊崇儒家思想的标志体现。</p> <p class="ql-block">姚清源(90岁),中笔村四组,原中笔村原村委书记,中笔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中笔遗址讲述见证人吴顺秀(74岁),中笔二路32号。</p><p class="ql-block">陈希全(72岁),</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村老书记姚清源及流传有一典故:文峰桥,据咸丰己未宜都县志"津梁"桥梁中记载:"县南一华里。形家谓高阜处,与学宫对峙,可建文笔峰"。据当地的老人回忆论述,这座文笔塔看起来特别像一支倒立的笔锋。每天太阳出来照在塔身,中笔笔锋的影子会投映在县城文峰桥下,座西南朝东北名曰:"瓮桥”,桥下水溪面上,为石拱桥,桥面宽约1丈,长约1.5丈。旁边还有一个燕窝丘墨田(原捡查院址),人们都说这是笔锋在砚台之中饱蘸浓墨做文章。</p> <p class="ql-block">尾笔遗址:</p><p class="ql-block">尾笔塔址在纱帽山,陆城街道尾笔村一组,原为城关机械二厂,在现宜都明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场坝中。头笔笔塔高五丈余,底座下围1丈5尺余。笔塔底座由弧圈青石浆砌而成,高为1丈,笔身用青砖浆砌垒成,笔尖为竖立锥形青石。三管笔峭岸挺拔,互为呼应,寄托了宜都人“兴文运,昌科举”的美好理想。</p> <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24日市人民政府仆出:"关于兴建枝城市文峰公园的决定,于1998年3月24日笨二期扩建,修建历史文化渊源文笔塔重建落成。此文笔塔座落市区文峰公园中心,游客可从北、东、西分别上台阶到文笔塔平台观望文峰公园景观。全部有清石浆砌而成。整座塔分为塔座、塔身、塔尖组成。塔座面为正方形,宽4.2米、高1.5米,塔座上并配有石栏杆组合。整座塔为坐南朝北,底座北面镶有用黑玉石凹刻横幅:"文笔塔‘’(周安楠书写)长1.6米、高0.5米;南面镶有黑玉石凹刻横幅:"文笔塔记"长3.6、高0.5米(由黎泽高撰、廖光荣书)。塔身底为∮1.9米,塔身由36层砌,0.3米厚的青条石钻成弧形浆砌而成,塔尖(帽)由6层,用青石钻弧形浆砌而成。塔身浑厚圆润,直如玉杆耸峙,塔顶毫锋内敛,这真是:笔塔威严峙园间,历经风雨显庄严;夜幕降临月如钩,笔塔剪彩独韵流:文峰公园重建,展示了宜都人引为自毫的"三管笔"复活。这也正是盛世建塔,文笔塔应运而生,又成为宜都城区一亮点。</p> <p class="ql-block">文峰公园文笔塔位置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