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老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国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毛泽东同志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但是,当时党内有“左”倾思想的人,仍幻想以大城市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而党内一些有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不愿经过艰苦奋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主张用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0年1月5日,毛泽东为了批判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林彪的错误思想,指出: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二、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三次“会剿”,好像很有力量,其实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十分露骨,军阀混战业已形成,实质上这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降,革命潮流开始复兴。四、现实的客观情况是,各种矛盾都向前发展了,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在给林彪的这封信中,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思想,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斗争所作出的新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秋收起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和革命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在起义受挫后,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毅然改变了原定的进攻并夺取省城长沙的计划,及时率领工农革命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走上了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方向。秋收起义中组成的工农革命军,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基本骨干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邓小平诞生一百一十周邮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领导百色起义》(4-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邮票画面为百色起义时期的邓小平,背景是百色粤东会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又叫右江暴动,是1929年12月11日,由邓小平、贺昌、陈豪人(政治委员)、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的武装起义。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这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色起义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城东大道112号,占地面积14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5。展线总长738米,属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3月20日起,百色起义纪念馆实行免费参观。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两个版块设为序厅、起义厅、英烈厅、功臣厅、小平厅、多功能厅6大组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截至2022年,百色起义纪念馆馆藏文物4013件/套,珍贵文物766件/套,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38件,三级文物552件,年度观众总数150905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4年,百色起义纪念馆被中宣部、文化部、人事部、民政部授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集体”。2005年,百色起义纪念馆被中央文明办授以“全国文明单位”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色起义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被授予红色旅游十大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称号,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奖、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百色起义纪念园的核心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9月,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起义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广州市中山二路,这里原名红花岗,是国民党反动派枪杀革命群众的地方。陵园面积26万平方米,分陵区和园区两个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11日,在共产党人张太雷、苏兆征、叶挺、叶剑英、彭湃、周文雍、聂荣臻、徐向前等人的领导下举行广州起义。195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当年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修建富有民族特色的烈士陵园,1957年正式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7月,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被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占地面积广州起义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200一1号,大院建筑面积约5990平方米,陈列面积约800平方米,展线120米。是为纪念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建立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而设立的博物馆,隶属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一所地方历史纪念性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起义纪念旧址原为国民党广东省会公安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广州起义后在此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公社”。1956年,南楼辟为广州起义陈列室,对内开放。1987年,广州市政府成立广州起义纪念馆,由叶剑英题写馆名。现存文物建筑有:院内大门、中楼(苏维埃政府办公地方)、北楼(工农红军指挥部)、南楼(警卫连宿舍),以及拘留所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起义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广东省、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6月19日,广州起义纪念馆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鄂豫皖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以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为主要部分的敌后抗日基地。1938年,日军侵入中原后,中国共产党即在豫鄂两省发动人民群众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河南省确山县竹沟地区和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应城县汤池地区为基点,发展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先后成立了以陈少敏为代理书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和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一南昌起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又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起义由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湾改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开始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也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湾改编又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创造性地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因会议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史称“古田会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纠正党内和军队中出现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化等错误倾向,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国情中建党、建军的历史性难题,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宁都起义——红5军团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0年,蒋、冯、阎军阀中原混战,西北军冯玉样战败,余部被蒋介石收编为二十六路军,被派到江西“围剿”红军。“九一八”事变后,该军在红军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困守宁都的二十六路军要求北上抗日。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派重兵堵住其北上的道路,引起二十六路军官兵的强烈不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1年12月14日,在该部参谋长、中共秘密党员赵博生秘密策划下,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率两旅、路直属队及27师一部共1.7万人在宁都起义,开赴苏区加入红军,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五军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五军团下编13、14、15三个军。军团总指挥季振同,副总指挥董振堂,政委肖劲光,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委何长工;14军军长赵博生,政委黄火青;15军军长黄中岳,政委左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红一、三军团加起来也只有2万多人,红五军团的诞生使得红军人数和力量几乎增长了一倍!中革军委当时指出:“宁都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一个最伟大的士兵暴动……是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光荣的一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2年5月,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15军军长黄中岳被错误的以“反革命”罪名逮捕关押。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季振同与黄中岳一起被错杀于梅子山,时年33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2年6月,董振堂任军团总指挥,赵博生任副总指挥,周子昆任军团参谋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3年1月8日,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赵博生在金溪黄狮渡战役中英勇牺牲。宁都至今还有赵博生烈士陵园及赵博生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长征中的铁流后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红5军团辖第13、第34师,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担任全军后卫,李卓然任政治委员,刘伯承兼任参谋长,曾日三任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在长征中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红五军团以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赢得了“铁流后卫”声誉。红军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4年12月初的湘江战役中,为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陷入重重包围,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被俘后,从腹部的伤口中拽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1935年7月21日红5军团改称第5军,董振堂任军长,黄超任政治委员。8月,红5军编入左路军,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行动,9月随红四方面军南下,部队遭受严重损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革命摇篮--井冈山》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4周年,于1965年7月1日发行的特种邮票,全套8枚,志号为特73。《革命摇篮--井冈山》8枚邮票图案分别为茨坪、三湾村、茅坪八角楼、砻市、大井村、龙源口、井冈山主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包括江西省的莲花、永新、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的茶陵县等,绵延800多里。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会师于井冈山宁冈砻市。同年12月,彭德怀、黄公略和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从湘鄂赣根据地转战到井冈山,使井冈山的革命力量空前壮大,在红色区域内,进行了土地改革,从而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支持,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和“会剿”,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它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它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人民革命斗争史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茨坪(8-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案是群山环抱的茨坪;三湾村:图案是绿树簇拥的三湾村;茅坪八角楼:图案是毛泽东同志在茅坪的旧居八角楼;砻市:图案是江西省宁冈地区的砻市;大井村:图案是毛泽东同志在大井村的旧居;龙源口:图案是龙源口的一座单孔半圆型石拱桥;黄洋界:图案是气势磅礴的黄洋界;井冈山主峰:图案是井冈山主峰。茨坪:设计者运用抒情的笔调,再现了茨坪的历史风貌:在巍巍耸立云天的青山映衬下,星星点点的茨坪村农舍居于画面中景,近景是挺拔林立的苍杉,群山环抱,田野翠绿,险要而秀丽;拨开苍杉的枝桠,俯瞰茨坪这座普通的小山村,在星罗桃布的房屋中,人们仿佛寻觅到了当年毛泽东同志的居室,挂在墙上的斗笠还有毛泽东当年餐风宿雨留下的水珠儿,放在门边的草鞋还有毛泽东当年踏遍青山沾上的泥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湾村(8-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口上那棵大树,像一位久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他用苍劲有力的声音,在向后人叙述当年烽火的岁月,浴血的战斗。就在这浓荫下,毛泽东同志曾头戴斗笠,脚穿草鞋,为红军战士开会,讲话,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教育战士,鼓舞了战士们的必胜信心,率领着不到一千人的队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武装革命;那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上,行进着一支雄壮的队伍,它不仅标志着工农武装革命从这里启程,也象征着中国人民革命开始走向胜利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茅坪八角楼(8-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设计者采用近景手法,让茅坪八角楼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屋顶上的青瓦历历可数,墙体上的砖缝清晰可见,朴实而庄重;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他们的脚步轻轻,仿佛怕惊扰了毛泽东的思考和写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砻市(8-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面上,绿树丛中若隐若现的房屋,溪水岸边巍巍青山和金色稻田,在这座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小镇上空,仿佛依稀回荡着当年两军会师时响彻云天的欢呼声;特别是那条蔚蓝色的溪水,汇集了千百条涓涓小溪,唱着胜利的歌,奔流东去,象征着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之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井村(8-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设计者采用俯视角度,描绘了大井村的自然风貌。画面中心的那座房屋即毛泽东旧居,青瓦白墙,朴实整洁,墙后被烧伤的大树依然枝繁叶茂,象征着一种不屈服于恶势力的精神;三三两两前来参观的人群,既表明后来人对历史风雨的思考和理解,也使画面产生了动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龙源口(8-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居于画面中心的这座龙源口石拱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现桥旁竖立着朱德题写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拱桥、溪水、群山,构成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面。山水不老,记忆犹新,那清澈的溪流中,仿佛印有当年红军战士的身影;那两岸隐隐的青山,似乎回荡着当年红军战士冲锋时的呐喊;那座拱桥的桥面上,红军部队走向胜利的脚印依稀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洋界(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面上,连绵的群山急骤起伏,弥漫的云雾若隐若现,无边的松涛汹涌澎湃,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激烈场面依稀浮现在眼前,战斗的鼓声紫绕在耳际;在那浓密的树林里,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埋下的一个个竹钉;在那陡峭的山坡上,似乎见到了当年白匪军留下的一具具尸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主峰(8-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面上,蔚蓝色的井冈山主峰,高耸擎天,苍松翠竹常年青,山涧流水永不断,雄伟壮观,风光旖旎;那青葱的山林,象征着中国革命的大业万古长青;那起伏的峰峦,恰似革命的洪流气势磅礴;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了满山遍野的杜鹃,革命的浩气化作逶迤连绵的青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省渭华地区发动国民党军西北军一部和农民举行的武装起义。渭华起义是中国西北地区发生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暴动,也是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起义之一。事件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渭(南)华(华州华阴)地区,是陕西建立党团组织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大革命时期西北群众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大革命时期党员发展到397人。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虽然遭到打击,但党团组织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由于这个地区的党团组织比较健全,力量比较强,群众基础比较好,所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以渭南、华州、五一 、华阴、临潼等5县为陕西暴动地区,积极策划组织武装起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武装起义方针,决定在陕西省渭南、华县地区组织武装起义。4月下旬,在国民党西北军新编第3旅进行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刘志丹、唐澍和旅长许权中(中共党员)率该旅由潼关向华县高塘镇进发,途经华县瓜坡镇时宣布起义。起义部队进驻高塘镇后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辖4个大队、1个骑兵队,近1000人,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总司令,中共陕东特委书记刘纪曾任政治委员,王泰吉任参谋长,廉益民任政治部主任,吴浩然任军党委书记。许权中任总顾问兼骑兵队长。5月1日,渭南县、华县万余农民在中共陕东特委领导和西北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的支持下,于渭南县崇凝及其附近地区举行起义,成立了崇凝区苏维埃政府和陕东赤卫队。接着,西北工农革命军在陕东赤卫队的配合下占领集镇,惩办反动官吏、土豪劣绅,在高塘、崇凝、塔山等地建立了40多个区、村苏维埃政府。6月上旬,西北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在人民群众支援下,打退国民党军向高塘、崇凝一带的两次进攻。19日,国民党军3个师再次发动进攻,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进行英勇抗击后,于20日晚退入秦岭,尔后向雒南(今洛南)县转移。7月初,在雒南县两岔河、保安镇地区遭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的袭击,大部被打散,唐澍牺牲,刘志丹等少数人员分散转入隐蔽斗争。渭华起义是中国西北地区发生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暴动,也是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起义之一,这次起义打击了陕西军阀势力,锻炼和培养了革命骨干。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武装起义。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陕西像全国一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渭华地区不少学校也被查封或解散,部分进步老师和学生被逮捕。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陕西省委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领导发动了渭华起义。起义中,先后创建了陕西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陕东赤卫队和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崇凝区苏维埃政府,经过一个多月努力,形成以华县高塘、渭南县塔山为中心,东起少华山、西至临潼东、南依秦岭北麓沿山、北至渭河两岸,建立起了2个区、48村的苏维埃政权,形成方圆200平方公里的红色割据。这次起义给陕西地区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起义军民团结奋战,英勇斗争,敢于牺牲,充分展示了渭华人民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陕西党组织和人民的斗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西北地区首次军民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渭华起义之所以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能够在敌人环绕和重兵“围剿”的形势下坚持两个月,与西北工农革命军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武装斗争分不开。陕西省委领导的西北工农革命军,聚集着党在北方地区最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拥有4个大队和赤卫队、骑兵分队。在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的强大支持下,掀起了渭华地区党领导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高潮。渭华起义的历史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渭华起义也使陕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初步认识到,军队必须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必须依靠乡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游击战争,必须有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渭华起义点燃了中国共产党北方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以后陕甘根据地成功创建积累了经验。渭华起义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到榆林参加陕北特委工作。经过渭华起义锻炼和考验的一批共产党人,他们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历经艰辛,冲破险阻,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革命斗争,开拓了渭北、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最终“使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燃遍了陕甘”,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关于陕甘根据地,毛泽东曾在党的七大上予以高度评价,指出:“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即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1947年在陕北靖边小河会议上,毛泽东还讲道:“这个边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留下的唯一的一个区域,保存了几千干部。”“两点一存”之陕甘根据地,最终成为党中央指挥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大本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当兵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32年4月2日,在中共陕西省委的指挥策划下,许天洁、刘林圃、习仲勋等人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领导国民党军第十七路军警备第三旅第二团第一营,发动起义,又称“两当兵变”。起义部队后来主动撤出两当县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下辖三个连,许天洁为支队长兼第三连连长,习仲勋为支队政治委员。两当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在分化国民党统治力量,鼓舞革命力量,策应刘志丹开辟陕北苏区的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列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央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湘鄂西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鄂豫皖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闽浙赣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湘鄂赣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琼崖革命根据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湘赣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川陕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鄂豫陕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北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b></p> <p class="ql-block">洪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洪湖地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28年1月初,贺龙、周逸群按照中共中央决定,前往湘鄂西组织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下旬,在监利县境内与贺锦斋、吴仙洲等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并同中共鄂中特委、石首县委取得联系,发动了“年关暴动”。5月,周逸群在洪湖地区汇合了石首、公安(今南平)、鄂中、华容等游击队,编为特务大队,开展游击活动。6月下旬,经湖北省委批准,组成了以周逸群为书记、万涛为副书记的新的鄂西特委,在监利、·华容、石首、江陵、沔阳等地发展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两支较大的游击队,1929年2月,合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总队长,段德昌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同年12月下旬,鄂西特委召开了鄂西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独立第一师,段德昌任师长。1930年2月5日,独立第一师第一、二纵队,在监利县汪家桥汇合,独立第一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孙德清、郑继勋先后任军长,周逸群兼政委。4月,鄂西特委在调弦口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鄂西联县政府,周逸群当选主席。以后,洪湖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连成—片。1</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洪湖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发生地点</p><p class="ql-block">湘鄂西</p><p class="ql-block">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周逸群、贺龙</p><p class="ql-block">背景</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发生时间</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10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词条内容贡献者</p><p class="ql-block">共8个贡献者:现在七点二十五、吃我一个大黑锅、GTL飞车、w_ou</p><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创建过程历史评价革命遗址老区建设TA说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军三大战役纪念》(另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是1998年发行的纪念邮票,邮票上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平津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到1949年1月31日,林虎三、罗荣桓、聂荣臻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歼敌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全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大战役完成后,使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被摧毁,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8年11月14日发行的《解放军三大战役纪念》5枚邮票中,“运筹帷幄”展现了中共中央军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情景,“攻克锦州”、“决战淮海”、“解放北平”分别描绘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场景,“支援前线”描绘了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感人场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运筹帷幄”(5-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邮票画面人物从左至右依次是:聂荣臻、叶剑英、彭德怀、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任弼时、徐向前、罗荣桓、贺龙。虚构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五大书记及八个元帅和邓小平一起在西柏坡开会讨论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时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攻克锦州(5-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邮票画面表现的是1948年冬天在徐海平原进行的一次战役决战的场面:国民党拼上老本,调动了所有部队,拿出所有美式装备准备决一死战,结果溃不成军;解放军战士挥舞着红旗,英勇奋战,洋溢着革命激情;整个画面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表现出了战斗的惨烈和解放军战士的英雄气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决战淮海(5-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邮票画面表现的是1948年冬天在徐海平原进行的一次战役决战的场面:国民党拼上老本,调动了所有部队,拿出所有美式装备准备决一死战,结果溃不成军;解放军战士挥舞着红旗,英勇奋战,洋溢着革命激情;整个画面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表现出了战斗的惨烈和解放军战士的英雄气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北平(5-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邮票画面表现了北平阅兵式。背景是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高举着毛泽东主席画像,正在从正阳门前经过,旁边是欢迎和慰问部队的各阶层人民,长长的横幅标语和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场面宏大,有声有色,气氛热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支援前线(5-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邮票画面表现的是解放大军南下推进时,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环境中,翻身农民推着装满物品的小车,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跟随部队开往前线,车轮滚滚,红旗飘飘,浩浩荡荡,表现了从后方到前沿,从农村到城镇,亿万人民群众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幼忙支前,“解放军打到那里,就支援到哪里”的人民战争动人场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南京(4-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邮票画面依据杨建侯创作的历史油画《解放南京》进行设计,邮票画面描绘了南京市民在大道上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的场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面上,隆隆驶来的坦克表现出解放军势不可挡的力量,而旧总统府前,迎风招展即将插上顶端的红旗和散开的云雾,则象征着祖国的光明和远大的前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天夜里,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第三野战军率先占领南京,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七律由上至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首联以浓重的笔墨渲染出百万将士渡江的雄伟场面,描绘出了进军时排山倒海,威武雄壮锐不可当的浩荡场面,体现了万众一心、一往无前的勇猛气势,虽然我们不在现场,却犹如身临其境,似乎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不禁让人热血沸腾、激情万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颔联赞颂了解放南京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抒发了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也是对几十年坚持不懈努力奋战的感慨,如今终于可以告慰前辈英烈,一吐胸中快意,实在慷慨激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颈联则从激动的心情中走出来,冷静的表示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但要正视当前的形势,吸取楚霸王项羽的惨痛教训,不可骄傲自满,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体现了诗人洞察古今、果敢英武的领袖风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尾联通过对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变异、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必然规律,要成功就要行天下之正道,将诗情与哲理进行了完美结合,令人深思。《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