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故宫博物院(四)

美智子

<p class="ql-block">从珍宝馆出来继续前行来到了养性门,养性门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三间开门,汉白玉石栏杆,金龙合玺彩画,慈禧居住宁寿宫时,改为苏式彩画,今修复为金龙合玺彩画。门外有镏金铜狮两座。大门两侧背后有绿色琉璃照壁和角门。</p><p class="ql-block">养性门的造型与乾清门、宁寿门、慈宁门相仿,但体积略小,台基较低。</p> <p class="ql-block">养性门所在的宁寿宫区域,是故宫中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部分。宁寿宫原本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所修建的养老宫殿,其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充分展示了清代皇家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养性门作为宁寿宫的入口,其建筑也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门洞上方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彰显出皇家气派。</p><p class="ql-block">除了建筑本身,养性门及其周边区域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这里曾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举行朝会和宫廷庆典的重要场所,也是历史上众多重大事件的见证地。如今,虽然这些历史往事已经远去,但养性门和宁寿宫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故宫博物院养性门是一处集建筑艺术、历史文化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景点。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清代皇家建筑的精美与庄重,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p> <p class="ql-block">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p><p class="ql-block">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明间、次间开门,原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现为玻璃门窗,明间4扇,余各2扇。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曲折廻环。明间前后开门,中设宝座,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片金升降龙天花。左右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各辟门,对称而设,门楣之上置毗庐帽。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曰明窗,后曰随安室,室东悬“俨若思”匾,皆乾隆皇帝御笔。西暖阁隔为数间小室,北室为佛堂,建仙楼两层,内置佛塔、佛像,肃穆有制;南室称长春书屋。尽间仿养心殿三希堂制辟为墨云室,因毕沅进古墨而定名。西山墙外耳房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与殿相通,取名香雪堂。内以白石依墙堆砌山景,南面开窗,西、北、东三面彩绘壁画,西山墙辟小窗可观宁寿宫花园一角。</p><p class="ql-block">养性殿作为太上皇帝寝宫,原为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此殿在光绪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为和玺彩画外,其它均改为苏式彩画。可惜不对外开放只能隔着窗户上的玻璃一看究竟。</p> <p class="ql-block">宁寿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作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寝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宁寿宫开始改造为归政临朝受贺之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造完工。</p><p class="ql-block">宁寿宫分为外朝、内廷和花园三部分,宫殿建筑以寓意长寿、祥和为主题。宁寿宫最南端为九龙壁。外朝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皇极门、宁寿门、主殿皇极殿、后殿宁寿宫。内廷建筑可以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为休憩娱乐区,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和佛日楼。西路为游赏区,即宁寿宫花园,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衍祺门、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倦勤斋。宁寿宫的建造展现了乾隆帝对归政后闲适生活的企盼,是研究清乾隆皇帝和清乾隆时期建筑的主要实物。现在宁寿宫是石鼓馆。</p> <p class="ql-block">在故宫的珍宝馆中,可能会有部分游客去参观珠宝、玉石,却在无意之中错过了珍宝馆里价值最高,名列“中国九大镇国之宝”的——石鼓。它被誉为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这十只石鼓是出土于唐代(公元627年),虽然刻凿年代尚无定论,但从残存的文字来看,它们是一首描写秦贵族狩猎的长诗《猎碣》。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它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历史变迁。石鼓上面的文字是四个字一句的诗歌,记载了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途中的渔猎场景,被人们称为“石鼓文”,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公元627年,唐朝初期在陕西宝鸡陈仓山发现了一套十个像鼓一样的大石头墩子,上面刻有很多奇怪的文字。经过当时的学者考证,这些石鼓为战国后期秦国的物品,也就是在大约公元前五百年,距今两千五百年的秦国制作的。在后来的战乱中,石鼓经历了数次的丢失,又神奇地失而复得,现在终于被安静地陈列在了故宫珍宝馆的宁寿宫里。</p><p class="ql-block">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韩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石鼓阁。</p> <p class="ql-block">“吾车”石:描绘游猎开始的情景,诗五章,首言车马强盛,次言公卿和乐,三叙弓矢精良,四叙游猎所见景物,五纪狩猎所获,是一篇意态悠闲的游猎诗篇。诗中突出车马整齐,暗示国体稳定,兵强马壮。</p><p class="ql-block">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汧殹”石:此石称道汧源之美与游鱼之乐。诗四意,皆言养鱼、捕鱼之事。诗中赞美秦地水利优越,水产丰富,要用杨柳条筐装运。</p><p class="ql-block">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田车”石:此石述在原野上打猎,也是整个狩猎活动的高潮。猎物不仅是“麋鹿”和“雉兔”盛况。而且众庶民也参加此时的围猎。</p><p class="ql-block">展现了古代狩猎活动的壮观场面。</p> <p class="ql-block">“銮车”石:此石诗五章。首言銮车,指明人君所乘之车,展现出这次狩猎活动将要结束时的情景。在临时驻跸的銮车周围,有奏对受命的近侍,有勇猛善战的护卫,驻地安如屏障。诗末以秦献公的口吻说,我这次狩猎所获很多。</p><p class="ql-block">展现了狩猎即将结束的情景,仿佛在讲述着一个英雄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霝雨”石:此篇是狩猎归途中,遇雨,涉水,行舟的描写。诗首句的“癸”,应该是日名,从丙申第二天出游以后已经七天了。下雨以后汧水上涨,有些地方还可以骑马横渡,有些地方就需要乘舟而行。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乍原”石:本篇叙说修治道途。“原”即“三畤原”,又名“南原”、“石鼓原”。在官吏的率领下徒隶来整治道路,种植各种树木。植树及治道都有时日的限制,分别是二日和五日。</p> <p class="ql-block">“吴人”石:此篇叙说秦献公的队伍首先到达吴阳,在太祝的主持下秦公遥祭了吴岳。在吴岳的鹿囿中,许多公鹿和母鹿奔跑嬉戏。</p><p class="ql-block">展现了古代祭祀活动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吾水”石:此篇叙说我们的水很清澈,我们的道路已修平,树木也已种植就绪。在丙申这一天秦献公和周天子使臣一道准备出发。</p><p class="ql-block">表达了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充满了诗意。</p> <p class="ql-block">“马荐”石:此石文字残损最重,今一字无存。参照北宋墨拓善本可见“天虹”二字,说明当时秦地雨量充沛,天上常见虹霓,气候温润,草木滋蕃。虽仅“济济马荐,栺栺芄芄”二句可读,已表明秦地良好的畜牧环境。</p><p class="ql-block">展现了古代畜牧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而师”石:此篇追叙秦献公迎接周天子使者到来的盛大场面,惜文字脱漏太甚,难以通读。“嗣王”即周烈王。烈王初立,遣太史见秦献公,故秦献公出师迎之。</p><p class="ql-block">展现了古代礼仪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乍原”石:记录了修治道路的过程,展现了古代人们改造自然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石鼓赋(元代周伯温)辟雍。列桥门而甲乙, 相辉映于西东。分质理之渺蚀, 有文秩秩,有词讽讽。法皇颉之妙画,续小雅之变风。 ,蜿兮六合之神龙。欣兽鱼之物庶,嘉车马之功同。历 元圃,依依兮神云隐见于苍穹。嗟追琢之浑厚,或制作 王,弘振颓纲。四国既遂,百职既张。塍兹农暇,载饰 ,菟于岐阳。史箍才艺,当时俊良。播于声诗,勒之琳 者,因朴质之自然。其数书于十者,考治极而功彰。当 者,抑贞介远其污辱。历两汉六朝而不泯没者,必神物 茫茫,显于李唐。韦韩歌之,霭其有芳。迄宋宣和,斯 没,遂归朔方。维天子之龙飞,晔文运之日昌。 诞降德 文石重藉,周宣四旁。六经彝训,因时表章。大比旷 遐迩纵观,陈迹复彰。嗟夫,九州之鼎,已沉沦而不可 又漫灭而不复有。维斯文为至宝,实终古之罕偶。惜提 称于鲁叟。何人之蚩蚩,洼为一臼。幸而文存,庸诏 岂无祖龙之颂功。茂陵之封禅,亦皆埋仆于榛莽。虽 以著其君之无取。然则石鼓之周流于世者,天非徒 不拒典。乃作诗日刻石鼓兮周贤王,辇之学兮自更换修剪文字滤镜。</p> <p class="ql-block">我认真、仔细、静静地注视这些文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不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文字。我们的先人们能否想到,他们所创造出来的很多文字,两千五百年后的子孙们还在使用,而且将继续使用下去。这些石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历史的考验,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了我们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p><p class="ql-block">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槅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p><p class="ql-block">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匾额“颐”字出自《周易》颐卦,“舍尔灵龟,观我朵颐”。</p><p class="ql-block">“颐”为养的意思,“颐和”为颐养和气之意。</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面阔七间,进深一间,黄琉璃瓦单檐斗拱歇山顶,檐角有五只脊兽。前后有檐廊和抱厦,抱厦两侧有一对露陈台,只有东侧一侧有日晷。</p> <p class="ql-block">轩明间为五抹头槅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p> <p class="ql-block">穿廊开门,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明间分南北二厅,轩内金砖噗地,素白海墁天花。轩内明厅挂乾隆御书楹联【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此为轩内第一春。</p> <p class="ql-block">东隔板墙上刻着乾隆《西师》诗,是乾隆以五言诗的形式描绘了平定准葛尔叛乱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北厅月亮门</p><p class="ql-block">根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颐和轩北厅有两道月亮门可通向景祺阁,门上挂两块乾隆手书纸匾,【挹明月】和【引清风】。第一道月亮门是一轮圆满天成的明月,当视线看到第二座月亮门时,景祺阁附近戏台的乐声如同清风拂面而来,便为后厅对联中的“茂对祥风”。</p> <p class="ql-block">穿廊北端的【静听】匾和通景画</p><p class="ql-block">穿廊北端上挂【静听】匾,来自景祺阁里西次间小戏台,另一块匾为【澄观】。匾下的通景画原挂在乾隆花园中的玉粹轩。</p><p class="ql-block">图为岁朝图,即为宫中节日生活的景象。画面上画着一间厅堂,前为一山水画落地罩,罩后两扇屏风,厅中孩儿嬉戏,母子欢笑,后挂【亿万人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对联。这幅通景画的主体结构包括建筑构架和人物是王幼学绘制的,画中墙上的贴落和隔罩上的夹纱则是其它宫廷画家的作品,墙面贴落的对联由董诰书写,画幅则由姚文瀚恭绘。</p><p class="ql-block">彩色螺钿花卉的边饰图案配丝绸材质的万寿纹墙布墙后圆形门上嵌彩色螺钿花卉的边饰图案,墙上是丝绸材质的万寿纹墙布。</p> <p class="ql-block">沿回廊走到颐和轩一侧,回廊天花和梁上的彩绘全变为金龙彩绘,从彩绘的变化也可知皇帝观戏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此处单独放置了一个云龙纹玉瓮。玉瓮之下是露陈墩,墩座由云朵 山石 海浪 须弥座组成。</p> <p class="ql-block">景祺阁位于颐和轩后,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顶,檐角有五只脊兽,面阔七间,进深三间。</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作为归政的游息之所修建,在嘉庆年间和光绪年间进行过修缮。</p><p class="ql-block">由于到了闭馆时间,我只能粗略的参观颐和轩,颐和轩让我流连忘返,院内的小花园没有时间游览,故宫博物院的东路先后游览了三次,今天只能说还是没能游览全面,期待下次继续参观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珍妃井位于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普通水井。井眼上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銮驾回京,珍妃被追封为贵妃,其家人获准将尸体打捞出来,安厝于西郊田村,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妃园寝。</p><p class="ql-block">清末宣统皇帝逊位后,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侧之怀远堂东间为珍妃设小灵堂,立牌位,以示哀悼。</p> <p class="ql-block">东筒子夹道是故宫各种传说中最负盛名的阴阳道。内廷东路与内廷外东路之间的南北向长街,南起箭亭后广场,北抵北横街,夹在东六宫、奉先殿、北五所与宁寿宫之间的宫道。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传说:东筒子夹道是故宫各种传说中最负盛名的阴阳道。有关阴阳道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所谓阴阳道是指明月高挂的夜里,在长长的夹道地面上呈现一阴一阳两个界面,传说鬼虽是在夜里出来,但会躲着人走。人走阳道鬼就走阴道,人走阴道鬼就走阳道。但是人如果一脚踩阳道一脚踩阴道,或是踩着中线走路,那鬼就没有地方走啦,一百步就会把人撞个跟斗。</p><p class="ql-block">据说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有个住在宫里十三排宿舍的人,是个三十多岁的壮小伙,他跟人聊起阴阳道时,十二万分不相信,这人个头虽不高,但长得粗壮结实,皮肤黝黑,据说一顿饭能吃八个馒头,外加一小盆米饭!为了证实他不信邪,他拍胸脯说当晚要走阴阳道,任谁劝也不听。第二天一早,大家问他昨晚阴阳道走得如何?本来是开玩笑,谁想小伙子竟然说:“哥几个千万别提这事了,甭说走,我以后连提也不敢提了!”说话时脸色煞白,浑身哆嗦。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有事,就赶忙问他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原来他昨天傍晚做饭在院里淘米时,忽听耳边有人说:“听说你要走阴阳道啊?”他回头一看,没人啊!以为是听岔了,就又接着低头淘米时,可那个声音又响起来了:“是你要走阴阳道吗?”这回,吓得他妈呀一声,扔了淘米盆就跑到了屋里,他老妈连跑带颠地去旁院喊来的邻居,大家没亲眼见过,谁也说不好是真是假,只好一起帮忙收拾了一下,然后就散了。大伙听完这人的话,还以为他是害怕,不敢去走编出来了,所以还特意去找当时住在他们十三排的人去问,结果知道的人纷纷都予以证实,还说这小伙当时躺在床上连话都说不利落了。从此以后,这个小伙的身体越来越糟,饭量也大减,百病缠身。</p> <p class="ql-block">现在神武门上“故宫博物院”这五个字是1971年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时请郭沫若题写的。这是根据周总理的批示,从1966年8月19日关闭直到1971年7月5日重新开放,为了显示除旧布新,匾额由郭沫若重新书写,将原李煜瀛所书石制匾额清理后重新刻制成的。</p><p class="ql-block">故宫是家,皇帝的家,是古代中国最大的家,它也朴实无华,这座国之匠心的凝聚,让我感到亲切和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