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诗意深冬,深耕教研。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校际教研的联动作用,创造相互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教研环境,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教研工作的新跨越,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丰城市小学第二片区区域各学校共同参与研讨活动,分享教育智慧,共研互学。</p> 品渔者难,思百姓苦 <p class="ql-block"> 朱凤庆老师的《江上渔者》仅20字的古诗,上出了深意,激发了学生的思辨火花。朱老师教学目标主要是从诗走向人,从言走向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是由诗到人。首先是读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开头诗人的感情含而不露,沉浸地对江岸风情作客观描绘。远处水天相连,岸上人来人往。往来人中,卖鱼人有之,购鱼人有之,观鱼人有之。但是渔夫面前的这些人,尽管息来攘去,但都只是为味道鲜美的鲈鱼而来。引导学生作诗总结“盘中鲈鱼美,江中百姓难”。</p> <p class="ql-block"> 二是由言到义。在对诗和人都建起初步认知之后,就进入了学而思的阶段。此时需要意义的升华,需要学生的深度感悟,于是设计了让学生将《悯农》和《江上渔者》的对比,并以说出自己喜欢他的一条理由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p> <p class="ql-block"> 这个过程,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思维,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底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疾苦,但并不雷同。对比赏析之中,孩子们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由语言的外写到内蕴的挖掘,从读诗句的顺畅到了读诗中的韵味,从读李绅到读范仲淹的人物品质,以诗言志,以诗载道,让语言和道义都在生长。</p>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p class="ql-block"> 吟诵,是中华民族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它以曼妙的声音和优美的音节,将经典诗词传承下来,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伯牙鼓琴》是一则流传千古的知音古诗,全文共83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徐丹丹老师的真情演绎,让我们仿佛穿越到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我们的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震撼、惋惜、悲叹。徐丹丹老师从吟诵着手,让学生在读中悟,于读中思。</p> <p class="ql-block">一、改教为读,读中悟,悟中读。</p><p class="ql-block"> 以读为本,不仅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p><p class="ql-block">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纠正重点字的读音,读好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韵味;再读课文——读准节奏,徐老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感受古文的节奏美;三读课文——了解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故事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四读课文——读出情谊,读出文化,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准确到位的朗读中,领悟到水到渠成的阅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p> <p class="ql-block">二、走进“知音”文化,重视文化熏陶。</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大量引用诗词典籍,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坛与知音相关的古诗词、故事数不胜数,很多经典流传至今,让“知音”文化烙印在学生的心田。首尾相得益彰,突显文本背后浓浓的人文情素。</p><p class="ql-block"> 在讨论环节,徐老师用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辩证地看待值与不值,在思辨中激起火花,正面引导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 更值一提的是,在关注读文本的同时,更关注对学生进行词语的训练如“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炊烟袅袅”以及句式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更是让学生对“知音”一词” 心领神会。</p> 讲经典故事,传中华之美 <p class="ql-block"> 傅蕾老师,以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为媒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 傅老师精心设计了“读”“讲”“辩”三个板块。在“读”的环节,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把握停顿,理解词句含义,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讲”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实现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巧妙转换,让学生在讲述中深化对文章大意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而在“辩”的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学生们直观理解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逻辑推理,进一步感受到王戎的智慧与敏锐。这是一篇思辨性阅读的课文,所以傅老师聚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王戎没有尝李子却知道它是苦的,让孩子们凭借自身经验来说一说,议一议,孩子们对这篇课文中蕴含的道理能说清楚。</p> <p class="ql-block"> 此次展示课,不仅是一次语文教学实践的精彩演绎,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诠释。高蕾老师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故事与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p> 诵读经典,激趣导学 <p class="ql-block"> 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让我们吟诵不衰的曲调,去翱翔于民族灿烂文化的长空;让我们沿着祖先的诗情,去踏金、去漂流、去追寻,去拾起那历史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 朱刚琴老师带领我们聆听一场《诵读经典,激趣导学》的诗意讲座,剖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她从“为什么要学古诗?”和“小学生如何学好古诗?”这两个问题出发,指出古诗教学一定要注重调动兴趣,有情有趣地开启诵读,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p> <p class="ql-block"> 在古诗文的课堂上,拓展和延伸必不可少。在把握古诗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古诗中的某一个意象,进行细节遐想,反向联想,仿写、创作现代诗,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有效的拓展能让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从看似遥远的古诗文中寻找共鸣,将古诗文化作生活情趣、处世智慧。“读诗使人灵秀”,读诗不止能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更能让我们诗意的生活!</p> 教评相长,且行且思 <p class="ql-block"> 课因研而精,教因研而深。课后,各校老师们聚在一起,积极探讨、主动学习、认真总结,思维的花火再次点亮。</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能侧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让学生从“百变问题”中实现思维火花的竞相迸发。核心素养下,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思维的进阶性,以问促学,实现思维的增量。</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这次研讨重点讲述了两个教学策略:朗读和想象。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词:一是重教师讲读灌输,轻学生方法迁移;二是重知识积累,轻兴趣培养;三是重依赖媒体,轻学生想象;四是重诗词本身轻内容关联。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感觉自己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建构做的还很不到位,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内容较碎片化。</p> <p class="ql-block"> 要呈现一堂思辨性的课堂,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思辨性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最后,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以读促悟,以读促思。</p><p class="ql-block"> 阅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思维是语文课的血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改变古诗常规教学方法,打破古诗学习的承接点,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情感,反复朗读把握古诗的语感;找出古诗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图片感受古诗意境;拓展古诗教学的延伸点,深层次挖掘文本,如观看视频,边读边吟诵,是基于学情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不仅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典故还能拓展。</p> <p class="ql-block"> 这次研讨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诗句的诵读、知识的积累,还触及到祖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让古诗词教学的内涵也丰富起来,这样的课堂点亮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看见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老师们在组内积极尝试,努力探究,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玉龙小学全体语文教师,一直在脚踏实地开展教学和研究,始终奋进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编辑:周燕玲</p><p class="ql-block">初审:李 璐</p><p class="ql-block">复审:黄立志</p><p class="ql-block">终审:李美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