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冬天,辽阔,凛冽,天幕湛蓝,风儿吹拂似乎是带着响声的。庄稼人形容冬天的天气喜欢用“响晴”一词。</p><p class="ql-block"> 响晴的日子,没有一丝云彩,阳光白花花的,每个角落都有阳光的抚慰,每个人心中都被明朗填满。</p><p class="ql-block"> 冬天的村落多半时间被晴朗笼罩着,像是挂在桃枝上的鞭炮,只等春节点燃喧哗。乡亲们出门打招呼是这样的:赶集去啊?天儿好啊,响晴响晴的。每句招呼都以赞美响晴的天气做结尾。似乎没有那句“响晴”点缀,打的招呼就失去了灵魂。</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冬天是农闲时节,天又冷,村落该是安静的,其实不然,就说木匠吧,冬天是不闲着的。腊月结婚的人家着急打家具,全凭着初冬完成,晾了一秋天的木料干巴了,正是做家具的好时候。锯木板的声音,推刨花的声音,弹墨线的声音,像是在准备一场戏。大脏、狗登、二物件儿,这几个木匠被邀请着,吃几天这家的饭,吃几天那家的饭。请人撺掇不给工钱,就是尽力做好吃的饭,木匠走路都是打着香饱嗝的。</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也喜欢在冬天忙手工,或做新板凳,或给旧板凳加个木塞儿,舍不得闲。去奶奶家,总看见爷爷坐在一条长条板凳上忙活。我敢说那板凳的四条腿都不一般长的,凳面更是坑坑洼洼,一点儿也不用珍惜,可随意磨损。爷爷叮叮当当半天累了,就坐到圈椅上喝黄酒。他自己酿造的黍子米黄酒,倒进一个小铝壶里,放到炉洞的火苗上烧热了喝。黄酒翻滚的声音是“呲呲”的,带着挑衅的味道,爷爷喝酒的声音“滋滋”响,自然招来喜欢安静的奶奶的骂声,奶奶看不惯这种穷讲究。</p><p class="ql-block"> 椿树更调皮,叶子落了,叶梗却喜欢在树上逗留几天,非等到响晴的天气才肯落。大人鼓动小孩子们拾树枝,一般都是奔了拾椿树梗去。一根根拾起来攥在手里,整整齐齐拿回家。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拾,是因为大人说椿树梗当柴炒鸡蛋吃起来有香椿味儿。</p><p class="ql-block"> 晚脱粒玉米棒子的人家,玉米粒实打实地干爽,装进布袋背着下房,可听见“忽浪忽浪”的响声,很像一个故事里摇拨浪鼓的小贩听到的声音:忽浪哥,忽浪哥,上坡下坡等等我。孩子们把玉米粒儿装进粗布缝的绣球里扔着玩,你扔给我,我扔给你,感觉“忽浪”声被扔来扔去。</p><p class="ql-block"> 如果走过一家门口,突然听见花开的声音,不要惊讶,那是棉桃开了。棉花秸上总有慵懒的青棉桃不开,庄稼人急着耕了棉田种麦子,就把棉秸拔回家顺墙摆在门口了。阳光一晒,棉桃就绽开吐出了棉瓣。庄稼人把青棉桃吐出的棉花叫红棉花,是棉絮稀薄不太暖的棉花,老人们把它絮到暖暖袖里,护住手腕。拉风箱的时候感觉暖和了,就把暖暖袖挂到风箱拉杆的把上,家家户户的风箱把都戴着这样一个厚厚的棉帽子。</p><p class="ql-block"> 响晴的日子,炊烟也没有了乡愁,从烟筒里出来直接跑到空中消散,一点痕迹也不留。乡亲去串门,看不见炊烟,判断不出人家吃饭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响晴的天很特别,声音像装了扩音器,大了许多,耳聋的老人不用把手弯在耳边恳求声音停下来了,就那样大大咧咧地说:没事了来找掩歇着昂!</p><p class="ql-block"> 小贩的吆喝声那叫一个响,卖酱油醋的声音明明喊上去了,尾声还要落下来,非得押住韵脚才罢休,“打好醋------卖酱油------”台词、语调、语气明显是偏爱醋的,也不知道酱油听见了生不生气。卖豆腐的不用吆喝,敲几声木绑子,乡亲们端着玉米就出来了。也有年轻人不喜欢绑子的老调,愿意扯开嗓门喊一声,进了村东喊声“卖豆腐来------”,声音悠长带着平仄,跌宕起伏,顺着弯弯曲曲的大街向西去了。村庄小,不等声音落下就骑到了村西,村东的乡亲傻傻地端着玉米等着,不明白早早出来反而等的时间却长。</p><p class="ql-block"> 冬天的土地是硬的,数九之前地面干净还没有裂纹,吹几场风,地面没有暄土,在自家院里可听见老人拄着拐棍的声音。他们通常没有像样的拐杖,就是废弃的铁锨把。也有用捅火棍的,用久了的捅火棍像是积攒了热情,成了熟木,拄在手里不凉,烧黑的那头儿留给地面黑印儿,如果下了小雪,捅火棍与小鸡小狗一起为雪写诗祝贺。</p><p class="ql-block"> 爷爷每次来我家要帮着扫院子,我家种的是杨树,不像槐树叶子落得快而齐整,要分批次落,听见扫树叶的声音就知道是爷爷来了。晚年的爷爷腿脚不灵便,走路声轻轻重重、急急缓缓,像杨树叶子凋落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响晴的天是没有秘密的,谁家炒豆子了,谁家捞麦子了,谁家两口子炒嘴了,乡亲们都知道。走在小巷,可感受到各种声音装点的冬,女子们纳鞋底的哧啦声,老爷爷抽烟袋的吧嗒声,窗户纸被风吹动的砰砰声,木门的吱呀声,还有老奶奶讲小曲儿的催眠声,孩子奶声奶气的欢闹声。</p><p class="ql-block"> 故乡像一个音乐匣子,在送走布谷鸟“麦收打垛”的声音之后,在送走蝉的“知了”声、青蛙的“呱呱”声之后,在送走了许多小生灵的声音之后,好担心故乡是空寂的,没想到还是那么生动、亲切,那么熟悉、活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