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是这次皖南秋韵之旅的最后一站,主要是旅拍了卢村、西递及塔川,进出的闲暇顺便记录了宏村的南湖和月沼池等地,曾在前年也顺便路过此宝地,宏村这江南水乡无愧为水墨宏村! 沁园春·歙县宏村<br> 门运峰 题<br><br>皖南宏村,四季皆画,韵意深幽。<br>望春湖漾碧,烟堤翠柳;<br>夏荷摇粉,水榭香浮。<br>秋岭枫燃,霜林柿赤,<br>金稻翻波映古楼。<br>冬寒至,赏琼花漫舞,<br>素裹银丘。<br><br>徽风皖韵长留,聚巧匠能工岁月酬。<br>看黛瓦连阡,马头墙立;<br>木雕精美,壁画情柔。<br>书院弦歌,祠堂肃穆,<br>文化传承几百秋。<br>桃源地,任时光流转,<br>盛景长酬。 宏村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黟县东北部,黄山西南麓。宏村地处宏村盆地,三面环山,布局保持座北朝南,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最高海拔约360.4米。 在四百多年前,宏村规划并建造了以水圳、月沼、南湖为主要水系的“牛形”村落塘渠水利设施。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特色,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现存明清古民居137幢,有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培德堂,徽商故里三立堂、乐叙堂,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 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宏村与西递一并以“黄山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之名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并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首批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为宏村。 据《弘村汪氏家谱·宋始迁弘村祖彦济公原序》记载:宋代弘村的始祖汪仁雅,祖籍原为歙县唐模,在金陵经商因遇一场大火,被迫回老家,途经黟县北乡,暂寓奇墅村。又因奇墅地势散漫,山洪暴发而易淹,火灾发生而难灭,不足长居。到宋绍兴年间,奇墅村遭土匪掠劫,同居三百余户遭火焚烧,后裔汪彦济遂遵祖训,举家迁至雷岗山下,卜定宅居,始建十三间(后称十三楼),取弘广发达之意,名曰弘邨。后到清乾隆年间,皇帝叫弘历,因避讳而改名为宏村。 宏村镇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现存明清古民居137幢,有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培德堂,徽商故里三立堂、乐叙堂,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 宏村三面环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中间应为“明堂”,宏村依雷岗傍西汐而聚,地势高爽,朝向良好,成背山而水之势,符合精通风水学的先祖之意。 宏村村落基址的选择过程在宗谱有较详细的记载:早在汪氏六十一世祖仁雅公居黟县奇墅村时就留言家人:“阳基形胜应在雷岗之阳,后必福禄绵永”;之后六十六世祖彦济公“博极群书、精于堪舆”,觉得寄居在奇墅村虽有“渔山溪、狮子峰把水口”,但“此地散漫而无结束,不足以当之”,于是在奇墅村遭火焚后,遵祖遗言在雷岗山脚定居,村落水口定在吉阳山下西溪的蜿蜒之处,当时村落景观是“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不足之处是:“两溪不汇西绕南为缺陷,屡欲挽以人力,而苦于无所施”;而在西溪改道后村落基址“北枕雷岗、三面环水、南屏吉阳山”,“很如我公所素期”。从以上宗谱记录中,可看出堪舆、形胜、水口——在村落基址的选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宏村村落格局是以月沼为核心地带,月沼正北汪氏宗祠、乐叙堂是宗族精神的寄托和依靠,因此月沼周围成为宏村人流集散最频繁的空间。村落内的水圳沿线是常用的公共活动和使用空间,因而水圳边上自然形成了街巷。而东西走向又以前街(正街)为轴线贯穿繁华商业区和东西方向出口,所以说宏村的格局是以月沼为中心,连接前街、后街、上水圳水巷街为主贯穿线,南北走向又有西溪河畔、茶行弄、中山路等街巷,形成网络式的街巷空间格局。 古代宏村人规划并建造了以水圳、月沼、南湖为主要水系的牛形村落塘渠水利设施, 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建筑,主要特点为青砖黛瓦马头墙。承志堂是其中一幢大型宏伟精美的民居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宏村街坊巷弄纵横交错,建筑雕刻、室内外装饰装修诸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宏村村落整体轮廓清凉明秀,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宏村的建筑有着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槛、高耸的马头墙、曲折的墙面、不同形状的石雕漏窗,屋脊的高度基本相差并不大,单屋独高与众相异的现象基本不存在,这种中庸观念维护了传统村落内井然有序的空间形态,高低错落有致,房舍鳞次栉比,微见屋脊坡顶,粉墙青瓦马头墙舒朗生动,檐角起垫飞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有的房舍因地基的限制也有灵活变化的布局,随着塘沿、圳旁、湖畔走向而变化,形成浓郁的自然形态模式。徽式建筑讲究房子布满木雕、砖雕、石雕,马头墙是为了防火,天井则是在下雨时起蓄水的作用。宏村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是典型的徽式建筑,被誉为“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月沼,又称月塘,位于宏村中心部位,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人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经再次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形成了“月沼”。 南湖位于宏村南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 宏村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总长1200多米。宏村人的祖先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引水入村。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水圳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水圳是宏村营建智慧的体现,与村民的生活紧密结合。 宏村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徽州文化载体的典型代表。历代发展中,宏村建筑布局融汇了当地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是实用和美学相结合的典范,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是传统居民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