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读《定风波》看苏轼情怀</p><p class="ql-block">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出游遇雨,在雨中吟啸徐行所作的词。“乌台诗案”后,苏轼策士的激情和文人的骄傲,被官场的权谋踩在脚下,狠狠摩擦一番,再经霜天雪地冷冻,已然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场生死难料的冤狱,130天里,命悬一线,死生全凭别人心情一念。苏轼对命运的预测,从悲观到绝望,他已经在给同胞手足告别了。诗句,“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还好,尽管有那么多人落井下石,欲置其于死地,也有那么多人,(包括头号政敌王安石)尽力拯救苏轼的性命。苏轼得以活着走出乌台监狱。 </p><p class="ql-block"> 人就是这样,有了特殊经历,必然产生特殊的人生观。经历过“乌台诗案”生死瞬间的精神折磨,重获自由,眼前铺开也只是无尽的贬谪之路。遍体鳞伤到黄州,饥寒交迫,甚至衣食无着,三年苦熬,终可自食其力,于是“东坡居士”应时自称。这一年,苏轼虚岁45岁。从20岁中进士,高光22年。杭州修水井,密州捕蝗虫,徐州抗洪水,为民造福,皇上嘉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羡慕嫉妒恨,蜂拥而至。文坛领袖,扛不住“乌台”群殴。穿林打叶雨声烈,竹杖芒鞋徐行去。“雪泥鸿爪”竟成他一生宿命。</p><p class="ql-block"> 贬谪也已3年,赴死复归,前途依旧未卜。所谓团练副使,既无实职,也无俸禄,拖家带口,从荷锄垦荒,地里刨食求生开始,不也熬过来了。茫然环顾,当然“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乌台诗案过后的冷言也好,热语也罢,“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先生无法放任自己,他不能颓废。儒学浸润起来的苏门大学士,岂能没有基本的“儒家之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为良相,退为良医。抽象的理想与务实的立身之道。东坡先生都在努力实践。不晓得有多少人知道,苏轼再任杭州太守(1089年)曾捐俸禄50两金,开办医院“安乐坊”,而且亲自坐诊,视 病处方。三年医治过1000多位病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私合办医院。</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凡人不好当,圣贤也不好扛。尤其是成长中的圣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虽然”“苏轼何罪”,谁叫他“才名过甚也”。(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最近刀郎又在唱:苍蝇专盯无缝的蛋……小人看上了那个万人追捧的全才,小人成功了,太守入狱了。是人皆难免俗,东坡也有他的凡俗困扰。“回首向来萧瑟处”,从十年寒窗苦读,到青年春风得意,其实许多为难,不好言表。 豁达只是诗词的表象,深夜打坐的东坡,意欲“八风吹不动”,却也“一屁过江东”,参禅品茶,喝出多少人生况味。</p><p class="ql-block"> 拴起围裙走进厨房的东坡,创造了多少今天被人们称之为“美食”的菜肴,殊不知一道菜肴一把泪,酸甜苦辣,和泪烹煮味自多。(苏轼的时代上等人吃昂贵的羊肉,他只吃得起相对便宜的猪肉,他把猪肉整出花样来,就是今天全球中餐馆都做的‘东坡肉’、‘东坡肘子’;猪肉也吃不起了,就贱买羊肉铺的剩骨,‘火烤羊脊骨’号称能吃出蟹的鲜香。面对海南<儋州>“举无所有”的‘八无’处境: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洗澡无浴室,更无书籍和笔墨纸张。烤得半生不熟的海鲜,纳入辘辘饥肠,还自认发现秘诀,分享给儿子。今天的美食江湖,人们叫唤什么‘生蚝就酒,越吃越有’,你吃得出东坡况味吗?你可知,有名的‘东坡饼’,不过是煎糊的半碗剩面,还是从小和尚哪里讨来的。)</p><p class="ql-block"> 他不再是那个有策士文风的苏轼,他是朝廷命官,最小是民间自卫队长(团练副使),最高是礼部尚书,仅差一小步,抵达当朝宰相这个朝廷为官的天花板。但实在算不上杰出的政治家,为官之路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回首向来萧瑟处,微冷,他能不冷吗。他是水利工程师,走到哪修到哪。杭州,从水井到西湖,一道“苏堤”荫被后人;“三潭映月”成就西子之美;徐州防洪堤,活人无数。颍州西湖,雷州西湖,这些都还历历在目。他真是为民谋利的好官,就在苦难之地黄州,也还有“遗爱亭”遗爱千年。</p><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介文人,唐宋八大家里,一门三父子共耀文坛。</p><p class="ql-block"> 他是诗人,“苏辛”词章,撑起宋词一片高天。</p><p class="ql-block"> 他是书法家,一幅《寒食帖》,诗书双绝,黄庭坚评之谓“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未到处”。至今的书法家们,一直在临摹,没谁能超越。</p><p class="ql-block"> 他是丹青妙手,一幅《枯木怪石图》,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画竹则“成竹在胸”,是他独特的理念。风雪中的竹,弯而复挺,其坚持、正直 、不屈的经历和品质,与东坡先生何其相似、相通。他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他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在大师林语堂口中,“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代。” </p><p class="ql-block"> 怀抱理想,力图付诸实践,在现实中碰壁,几乎是必然的。所不同的,只是碰壁之后,当何自处。苏轼出世,手之所触,皆是利益固化的壁垒,不但触之不动,而且冰冷如铁,满身针刺。天下,是权力之网而已,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能撼动!碰得头破血流,东坡悟了。世风的“料峭”,人情的“斜阳”,怎好说一句“投降”!依然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仍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情壮志,竟“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为壮观也。”(苏轼在密州写给子俊的信)</p><p class="ql-block"> “士者”的骨气,忠心 ,正好由“士者”来塑造。</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苏轼的胸怀豁达的个人修养,核心还是“忠君爱国”、“爱国恤民”的“士子之心”,“文人风骨”!也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苏轼在神宗之后,终于迎来“仕途”的翻转。哲宗即位,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即使再贬惠州,儋州,依旧在徽宗之后,获赦北返。只不过“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当他明白自己去日不多,在北返途中,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回到初仕的骄傲状态,“问汝平生功业?”是的,一个优秀的读书人,他确实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了。</p><p class="ql-block"> 努力了一辈子,坚持了一辈子,都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苍生。此时再读,“也无风雨也无晴”,感觉,我们终于可以不从私人的情绪角度去理解东坡先生的格局了。</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在自以为的苦难里感觉寒气透骨,世事艰辛。</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读《定风波》突然想起《人间词话》所说的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 他在惠州的定慧院的阑珊灯火里拣尽寒枝不肯栖,他足迹到处留胜迹,笔触所及皆华章。千年后他的人,经历时光的打磨,熠熠生辉。圣者不言,高标自立,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总有那么一些中流砥柱,令人膜拜。苏轼东坡就是闪光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那就让我们在人生的风雨中徐徐诵出:</p><p class="ql-block">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4-3-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