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2月6日~7日,铁路局退休党委分两批组织党员到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参观,这是一次“学习中国历史 弘扬中国文化 激励爱国情怀 坚定党员信念”的主题党日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路局退休党委书记胡晓波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局退休党委副书记刘惠军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建在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上的博物馆,气势恢宏,占地面积约300亩,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第一个分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秦王朝的巨型人物青铜组雕,非常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跟着讲解员,按照展厅顺序逐一参观并认真听完她对秦汉文明主题展的解说。讲解员从六个方面的讲解,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伟大立程碑意义的文明,感受了老祖宗的文化与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秦汉的政治制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制”启华夏。秦汉以开创性的制度,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中国版图的确立,“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创建,“儒学”成为政治思想的主体,以及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都是在秦汉时期完成的。这一时期,以新的政治制度为根基,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奋进崛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汉文明的基石——制度。历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风雨,秦始皇初创“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经西汉王朝继承并发展完善,到汉武帝时期完成了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贯彻,基本确立了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2000余年的政治体制。新制度的创建,是秦汉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深刻影响社会其他层面发展的核心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国的锐意改革。春秋战国五百余年间,历经三十余代国君的奋发图强,秦国最终成为一方霸主。以秦献公、秦孝公为首的国君主张变法图强、锐意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秦国东进的进程。秦献公迁都栎阳、废除人殉制度、建立商市,同时编制户籍、推广县制,改变了秦国“国乱兵弱而主卑”的局面,他是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富强崛起的重要前驱。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确定了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和经济建设举措,使秦国日益壮大,迅速崛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治武功 奠定版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割据纷争局面,完成了统一。之后,秦军南逾五岭一统南越和西瓯地区,北击匈奴拓地至阴山。汉武帝即位后,继续向南北拓展,先后设置河西四郡、西南七郡、东北乐浪四郡,使汉代的疆域空前辽阔。秦汉两代400余年间,早期的核心区域(包括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中下游部分等)的版图基本奠定,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秦汉时期的经济措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统一货币。秦朝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了统一货币: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将通行货币统一为两种,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同时,改黄金的单位为“镒”( yi ),一镒为二十两;铜钱是铸有“半两”二字的圆形方孔钱,俗称“秦半两”。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群臣,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原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之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在2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6次货币改革,使汉王朝的货币制度得以最终稳定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后,不同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秦王朝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并在商鞅曾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统一诏书,制成统一后的标准器发布全国,而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被禁止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盐铁官营。汉初,延续秦朝的政策,由民间经营盐铁的生产与销售,故煮盐、冶铁得到迅速发展。西汉时期,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朝廷在盐、铁产地设置盐、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严厉禁止私煮、私铸,违令者处以重罚。盐铁官营,使国家独占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经济之利,出现"民不加赋而国用充裕"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推行《平准法》和《均输法》。平准法与均输法相互配合,紧密联系,是汉王朝平衡物价的政策之一。具体内容是在京师和主要城市设置“平准”机构,利用均输官所掌握的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从而调控物价,稳定经济秩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禁止不利于统治的各种言论的传播,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独尊法术,禁止儒学。从此,“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胸)以听其上”,留给士人的政治空间急剧压缩。秦王朝强权政治导致的后果,促使汉王朝的统治者进行深刻反思,调整国家管理思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汉武帝“独尊儒术”。汉初,统治者崇奉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集权国家的统治思想。太学兴起,经学普及,广开学路推动文化传播,这些更使儒家思想根植于民心。儒家政治的发展与确立,使儒家“入世”成为必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统一文字,书同文。规范文字书写,统一文字。“书同文”政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政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一方面废除与秦文不同的六国文字,焚烧古代典籍。另一方面编写正字课本,规范文字书写。“书同文”政策,保障了政令畅通,提高了行政体系的工作效率,稳定了新生政权;“书同文”也消除了战国时期汉字形体混乱的隐患,统一了汉字的笔画、偏旁,为汉字的笔画化和直线化奠定了基础;“书同文”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翻开了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汉初,统治者依然实行了严格的汉字律令。汉字书写不正确或不标准的官吏,甚至会因此遭到罢免。这个文字至今都叫“汉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术成果。秦汉时期,学术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司马迁和班固开创了史书体例的先河;散文、汉赋佳作绝唱频出,富于生气、反映时代生活的乐府民歌到处传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史学的发展。秦至汉初时期,史学的思想主题是“过秦”,对秦的覆灭做出合理解释,并为新政权提供历史借鉴。从汉武帝开始,政治上空前的统一要求史家阐发“大一统”之义,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应运而生。作为</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b><b style="font-size:20px;">吸收了先秦以来的诸子学、史学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各种认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而“成一家之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汉时期,“宣汉”成为史学的主旨思想。班固将使当代君主“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作为其书写的目的之一,撰写出</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b><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分法。《汉书·艺文志》堪称秦汉时期学术成果的指导手册,网罗各类典籍,并将其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这是中国图书“六分法”的基础。对学术成果的整理和对天地规则的认识,体现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庞大而复杂的零散知识中建立秩序和系统的决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目录学的兴起。目录学是整理各种图书、概括其内容,梳理学术流派,确定图书类别,编制目录的学问。人们甚至可以通过目录学的成果,去了解已经失传的古籍。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是西汉学者刘向编写的《别录》。刘向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并校勘异本,且每校完一书,就梳理其篇目、编撰其内容提要,最后集成《别录》二十卷。刘向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编写</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七略》</b><b style="font-size:20px;">,这</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国家藏书目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堪舆学的蓬勃。“堪舆”一词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堪,仰观天;舆,俯察地。"堪舆学是研究天地的学问,天文与地理都属于它的观察范畴。我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称:风水学。这门学科,为人类的基本营建活动——住宅与坟墓的吉凶趋避,提供了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先秦两汉时期的哲学家创立了这一思想,后代的哲学家将这一思想发展成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最高、最完整的表现,弥补了西方分析思维模式的不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汉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四时、四方、天干、地支、律令等表明了时空与方位,阴阳、五行、八卦阐释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秦汉人眼中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一时期的堪舆学著作,既有讲述地理知识体系的《青囊经》,也有记载神异故事的《山海经》等一类的著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学的兴盛。“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秦汉时期,形成古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和社会结构,也奠定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散文</b><b style="font-size:20px;">是古代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谏逐客书》《过秦论》《论贵粟疏》等,都是卓有见地的政论散文。</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赋</b><b style="font-size:20px;">,是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一种文体,在汉代发展到巅峰,诞生出如寓寄感慨的《鹏鸟赋》,辞藻华美的《上林赋》和简短言志的《归田赋》等诸多名篇。</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乐府诗</b><b style="font-size:20px;">是由主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多是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或者采集来的民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艺术之光。广大之美,是秦汉审美文化的精魄。大——大眼界、宏大胸襟和雄大气魄,是秦汉艺术生发的土壤。体型高大的秦兵马俑、规模庞大的汉陶俑群彰显了秦汉的气概。简练稚拙、大气传神的画像石昭示了秦汉的气魄。高亢乐曲和奔放舞蹈传递了秦汉的气息。艺术,亦是时代的无字史书。有赖于发展成熟的写实风格和生机勃勃的民间趣向,秦汉艺术呈现出大而不空的扎实面貌。在“事死如生”观念下孕育出的墓葬艺术,成为我们了解秦汉生活的重要渠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汉时是以“秦砖汉瓦”为主的屋顶建筑材质。承重的改变,促使榫卯构建连接形成斗拱出现,开始兴建大型宫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汉馆里有很多秦砖汉瓦、陶人陶器,还有一些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金器、金饼、神兽、香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造纸术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b><b style="font-size:20px;">西汉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利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的蔡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完善造纸术,“蔡侯纸”的出现,是纸张开始取代竹帛的关键性转折,改变了“简重而帛贵”的现象。此后,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国,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汉代是我国纺织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第一个发展高峰。除了满足国内丝织品市场的供需外,两汉边市的开放和发展,更加促进了汉朝与边境诸族贸易的发展,促使中原地区的丝织品不断运往周边地区进行销售。汉王朝赏赐"来朝""进献"的周边部族的物品,也多以丝织品为主。汉代仅丝织品的种类就有锦、绣、绮、绢等数十种,加工工艺十分复杂,较前代有了较大的提升与突破。当时的富人也以穿着"襄邑锦绣"为时尚。因此,汉代的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远销大秦、琉球、天竺、朝鲜等欧亚各地。</b></p> <p class="ql-block"><b> (龙骨水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家工程。“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制造体系和生产标准,为大型工程建设提供了空前强大的力量和保障。秦汉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秦砖汉瓦,都城建设、宫殿修筑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了规模空前的战略性交通干道和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各类推动生产和生活进步的工程也随之兴建。</b></p> <p class="ql-block"><b> (冶铁水排)</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汉代宫殿里的下水管道,出土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展览的第六部分是秦汉文物与中外文化交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神兽金饰,鎏金铜蚕,镇馆之宝——木制古船,丝绸1号,绿釉孔雀灯等,域外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及中外文化交流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鎏金铜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时期是开启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时代。古代中国与西方的陆路和海路交通格局,大致形成于这个时期。汉武帝时期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史称“凿空”。汉武帝平定南越,灭卫氏朝鲜,建立汉四郡,开辟了通过南海、印度洋航路与西方交往的海上通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汉王朝开始联通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出土的古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出土于渭河北場岸南的汉代古船,由16块船板采用不同形式的榫卯结构连接而成。这种在船板之间嵌入小木板、再用木钉固定的榫板拼接方式,在罗马时期的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但在其他地方却很少发现。这条古船是罗马地区以外首次发现应用这种榫卯连接的船体,</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是“丝绸之路”两端文化互鉴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汉时期,文明的创造和文化的发展,耀眼夺目!政治体制的创新,经济、文化、科技的繁荣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为一个自信、强大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前人努力营造的“中国大宁”,亦是我辈坚守的方向,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重温并深入的了解了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那段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伟大的文化遗产。脚踏这片延续了两千多年、久远而厚重的土地,回望秦汉历史,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强大,建立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给了中华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汉的国号也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两千多年来,在秦汉文明建立的国土上,虽然历经改朝换代,革旧立新,她的后人始终坚守在祖先留下的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财富,抵御外寇,保卫家园。如今,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日益强大,我们为祖国的历史文明自豪,更为祖国今天的强盛骄傲!我们教育子孙后代要永远热爱祖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片摄影:刘凯 寒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篇制作:第11党支部 韩敏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