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文字:郭亚伟</h5>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仲夏时节,从海量的微信群信息中得知,一群汝州的“老电影人”为庆祝七一,要在市标文化宫游园义务放露天电影,一下子勾起了童年的记忆,便有了拍摄记录的念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系首发信息的王国成老师,通过王老师又联系到老电影人谭国强老师,表达想全程拍摄记录的心愿。谭老师非常热情,带我来到著名电影收藏家王云洲老师家中。</p> <p class="ql-block">王云洲老师的家位于汝州西部城郊结合部的一处小院里,院子非常雅致,绿藤摇椅、茶桌花艺,一派田园风光。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绿意森森的花架下面,竟然架着两部电影放映机。我的天!家里放电影?这些画面我好象只在电影电视中见过,但那不是超级巨富就是高级权贵呀!</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些整齐摆放的植物、看看这些植物绿油油的长势,可以想见主人是一个多么注重细节的文艺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老师叫了半天,无人应答,原来王老师正在顶楼的收藏室里接受电视台的采访。</p> 在上楼的过程中,发现家中的楼梯间、走道旁,到处是电影的胶片,胶片盒上的名字让时光倒退了几十年。 <div>到了顶楼,推开门的一刹那,除了逼人的热浪,还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满满一屋子影视器械,让人仿佛走进了音像产品陈列馆。</div><div><br></div>《汝州城事》公众号这样介绍:在我市有这样一位收藏家,历经50余年,从不懂电影到认识电影再到电影收藏界的行家里手。如今,他不仅会放电影,还会修理与电影相关的各种设备,并且留存很多绝产的配件,成为电影收藏界难得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是我市烟草系统退休干部王云洲。<div><br></div><div>下面是汝州融媒体《汝州城事》公众号的相关文章链接,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细察:<br><div><br></div><div><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1G0CStiu9eIKxkMLuE-N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还有人收藏这些物件!汝州的他用行动留住老电影的旧时光……》</a><br></div></div> 这就是王云洲老师,一位温文尔雅的“翩翩”汉子,虽然岁月的痕迹明显,但遮不住深藏在骨子里的文人气质。<div><br></div><div>据谭国强老师讲:王云州是烟草局退休干部,收藏电影放映机20多部、电影胶片600余部,他没有从事过放映工作,更没有放映资格证。但比我们有资格证的放映技术水平还高,比电影公司修理电影放映机的专职人员技术还精,他现在和十多个省区的电影收藏爱好者都保持着联系,遇到有故障的电影机,都找他修理。<br></div> <p class="ql-block">带着两个“大轮子”的电影机,曾是我们童年时代感觉最先进、最神秘的东西,那种巨大的敬仰所带来的压迫感,让我们曾经连摸一下都不敢。</p> <p class="ql-block">及至现在电影机就在眼前,仍然不敢触碰。</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这么近地观察电影机,心情仍然难捺激动。</p> <p class="ql-block">摄影人对镜头很感兴趣,不由多看了一眼。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个娇嫩的家伙,也需要用单独的盒子存放。</p> <p class="ql-block">放电影的灯光有许多种,如白炽灯、溴钨灯、氙灯、铟灯等,上图是750瓦氙灯。</p> <p class="ql-block">当年看到放映员灵巧地将胶片七弯八绕地套在这些轮子上,不知道有多羡慕。</p> 王云洲老师看着这些已经老去的宝贝,目光中饱含深深的爱意。 这种老式录音机,是“反特片”、“破案片”中的常客。 仔细查看这些物件,寻找让它们保持青春的秘诀。 <p class="ql-block">这位帅气的老头就是谭国强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国强,男,汉族,1956年8月出生,汝州市风穴街道办事处城北社区人,从1972年10月参加工作,加入临汝县第三放映队,1975年7月1日,因政策原因下放到纸坊电影队,系一等放映员,直到1984年才转行到其他部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老师兴趣广泛,2003年热爱烟标收藏、2004年涉足邮票收藏、2005年加入医学集邮研究会河南分会、2010年加入汝州市收藏家协会并兼任烟标委员会主任,2020年6月加入汝州市电视电影家协会并任理事;在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出版的《汝州电影》、《汝烟记忆》两本专著中任副主编;2011至2022年撰写的《鹳魚石斧彩陶缸发现始末》、《烟标背后的故事》、《汝州烟标略考》三篇文章被《汝州文史資料》所采用。</p> 看着这些曾经十分熟悉的“老伙计”,谭老师感慨万端。<br> <br>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叫史千斤,今年已经75岁高龄,从1969年参加工作到2010年退休,从事电影放映工作近41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深电影人。工作期间,由于善于学习钻研业务,业务技术不断提升,由三等放影员晋级为二等放影员,直至一等放影员。1986年经河南省文化厅考核成为放影技师,1989年经平顶山市批准成为电影技术工程师。<div><br></div><div>更为可贵的是,他竟然在1984年研制了“解放103型自动换机装置”,为临汝县争了光,是代表洛阳地区出席河南省电影技术改革经验交流会仅有的三个项目之一。该装置的主要功能:平常的103型35毫米放映机工作时为双机轮换放映,需要两个人操作,改装为自动换机装置时,只需一个人操作即可。放映时只用把胶片装在电影机上,这台放完另一台自动接续播放,中间的双机接续过程在该装置控制下自动完成。即节省了人力,又大大提高了放映质量。<br></div> 王云洲老师的收藏逐渐扩展,不单是电影机,还涉及老电视、老录音机、老广播、老音箱等等。 王老师的修理工坊,摆满了修理器材,其中不乏那些古老的示波器、说明书及各种零配件。 三位老放映员边回忆边研究,内心鼓荡着一种久违的豪情。 讲起电影拷贝,王老师如数家珍。 今天的放映任务,由这四位老伙计担当重任。(从左到右分别是谭国强、史千斤、王云洲、杜朝俊。<div><br></div><div>站在最右侧的是杜朝俊老师,杜老师祖籍灵宝市予灵镇,1976年随父母移居汝州市生活,现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他对电影的兴趣也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都来源于幼时对电影的好奇。2005年春一次偶然机会,他见到一套甘光电影放映机,便不假思索地购买到手。后来又认识了王云州老师,王老师手把手教他放电影和介绍有关的电影放映理论和实践知识,圆了他的电影梦。使他从一个电影迷一跃成了电影收藏者。</div><div><br></div> 截止目前,他共收藏有井冈山35mm 103型提包机一套、甘光16mm放映机三部、长江16-10型放映机一部、长江16-4型放映机一部;并收藏国内外故事和记录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电影拷贝一百五十余部。<br><div><br></div><div>杜朝俊老师还有一个身份,是汝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功夫了得。</div> <p class="ql-block">据百度百科介绍:电影放映机,放映影片用的光学机械。由灯箱、光学系统、传动输片装置和供片盒等构成。影片按每秒 24 格在放映机上运行,每格画面到达定位时,快门按 1/96 秒的间隔时间均匀地打开、关闭一次。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作用,画面的迅速变换,使观众获得活动的视觉效果。有声电影放映机还装有还音、扩音装置,电影还音方式主要有光学还音和磁性还音。根据胶片的不同宽度,电影放映机分为 35 毫米、16 毫米、8.75毫米等类型,还分别有固定式和移动式等,以适应不同的放映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准备担当重任的是两台由江苏省南京市金南影视听设备有限公司出产的“金南影F16-10 型 16毫米电影放映机”。</p> 木质三脚架,带着浓浓的年代感。 王老师手提沉重的放映机走在最前面。 最重要的放映机放到王老师自用车的后备厢里。 其他物品放在史老师的三轮车上。 小小电三轮,装卸方便,停车便利。 史老师精神矍铄,风采不减当年,驾起他的三轮车,驶向放映场地——市标文化宫游园。 黄昏的文化宫游园,老人们正在根据各自的爱好,开展各种各样的健身休闲活动。 盛夏时节,老人们席地而卧,享受生活的慢时光。 谭老师雄风不减当年,肩扛重物仍健步如飞。一群白发老人,为了热爱的公益事业,冒着炎炎酷暑,准备为汝州人奉献一场充满回忆的电影大餐。 精心调整放映脚架。 认真检查装备。 公益事业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年近八旬的老中医张全兴老师拿来了家中的竹杆,让大家挂绳之用。 挂银幕是个技术活,需要选择合适的枝杈,仔细调整绳子的长短,让银幕平直抗风不走形。 高大的树杈,竹杆够不着,需要“远程投射”。 银幕挂起来了,小时候最为好奇的就是这个厚实的“白布”,一束光打过去,能动的影像就出现了,而且前后都能看。 齐心合力,认真调整银幕。 史老师固定挂绳。 谭老师调整挂绳松紧。 王老师调整放映机的俯仰角度。 打开机臂,安装片轮。 传动带磨损痕迹明显,但不影响正常使用。 悬挂音箱。 打开机器,调整画面,让其对正银幕中央。 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放映机的型号商标。 <p class="ql-block">这个镜头是那个年代比较超前的30 mm-65 mm调焦镜头,改变了以往放映时来回搬动电影机调整距离的麻烦,镜头清晰明亮。</p> 两人联手再次精调画面。 用一片树叶在音轨处试音。 取出片盒,查看片子正反。 将片轮装上机器。 谭老师熟练地导入胶片。 王老师进行简单分工,每两人负责一台机器。 <p class="ql-block">正式放映前,史老师接受媒体采访。</p> 摄影协会的老师们也来记录这一珍贵时刻。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时间一到,电影正式放映。 观众们非常好奇,向老师们请教问题。 “洛阳地区电影公司护片袋”,充满历史沧桑地的文字让人即兴奋又有些感伤。 7点整,王老师一声令下,电影正式开始放映,大家纷纷拍手叫好。 蒙蒙的夜色下,明亮的光柱将画面推向洁白的银幕,人们的目光立即被电影所吸引;放映机旁,机身里桔色的尾光在轻微的哒哒声里,仿佛是美丽的神灯。 <p class="ql-block">今天放映的是一部经典的电影《渡江侦察记》,熟悉的声音和画面,吸引了大批观众。</p> 露天电影,让大家找到了往昔的回忆。 方方正正的幕布、单声道的音响、稍显模糊的画面、充满激情的台词,让我们心中涌出酸酸的甜蜜。 老师们严守机器,保证放映的顺畅。 <p class="ql-block">回想起当年看电影的场景,仿佛还在昨天。当时的电影还是个稀罕玩意儿,每次放电影总能让人兴奋好几天。村西小学的土质操场上,每当喇叭声起,人们便争相拿起各色凳子涌到操场,在幕布前站位子,没有凳子的,就干脆搬块石头代替。黑压压的操场上,你挡着了我、我挡着了你,呼朋唤友、大呼小叫,你推我搡、争抢打闹;有人借机约会恋爱、有人趁夜小偷小摸,来的早的坐在前面,来的晚的跑到背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只要放映开始,乱哄哄的场面仿佛被施了魔法,立即安静下来,那不算太大的银幕,仿佛铺天盖地,遮住了所有的烦恼与忧愁、屏蔽了所有的阴暗与罪恶。</p> <p class="ql-block">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做梦都想不到的惊天巨变,当年从神话电影中看到的“千里眼、顺风耳”全部得以实现。5G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打开手机,万里之外的场景立马实时呈现。“腾云驾雾”更不用说,随着飞机、高铁的发展,早早变成了现实;“无人驾驶”正在改变当今的世界,“靠脸吃饭”已不是笑谈。露天电影已经走入历史、电视的淘汰似乎正在发展。这是谁的功劳?看看周边战争频仍、动荡不安的世界,答案似乎并不难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露天电影时代到5G网络时代,不过短短的40多年,我们无法描述这40年在整个宇宙历史中的分量,但我们毕竟亲身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穷到富的历史进程,我们还是幸运的,从内到外充满了对国家的感激与钦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王云洲、史千斤、谭国强、杜朝俊四位老师,是他们用自己巨大的努力,帮大家留住了历史、保存了记忆,让我们重温露天电影的快乐、重拾集体时代特有的激情,让大家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体会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知不觉中滋生出爱国的无穷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