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水上公园书画展——茶坊秋禅/菊茶书画传拓特展

胡子王

<p class="ql-block">今天我有幸参观了在天津水上公园秋岛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茶坊秋禅——菊茶书画传拓特展”。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心灵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落英缤纷文墨馥郁</p><p class="ql-block">“茶坊秋禅”菊茶书画传拓大展</p><p class="ql-block">姜维群</p><p class="ql-block">感觉刚刚做完了春天的“青龙春禧”,又忙过了夏日的“香洲夏瑞”,蓦然“茶坊秋禅”展览站到季节面前。 </p><p class="ql-block">季节是一年的四个刻度,天津这个北纬线38度的北方城市,每季特征鲜明,这不,当黄叶飘零随风散聚之时,菊花以五彩缤纷的盛装披露戴霜在迎迓我们了。 </p><p class="ql-block">水香洲的秋季大展“茶坊秋禅”,同菊展联袂,和老茶、壶茗、茶器一道,逗引出菊馥茶香的妩媚:更以颖拓、传拓的美韵妙趣,展示中国书画诗文的浑然一体;同时有以刀作笔将印石刻上成千上百字,呈现微缩的石经石文;另有二十四节气的竹刻与竹艺茶艺合为一桩雅艺,平添一道美意。 </p><p class="ql-block">欧阳修《秋声赋》说:“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人是动物之长,兹时兹季,水香洲以津秋为底色,以青龙潭石刻巨石为碑版,以匹丈大纸颖拓为墨翫,毕现王学仲先生“青龙潭”三字,津门亘古第一颖拓横空出世。邀六十七位文人雅士书画大家各界名流,藉腕底游目骋怀,以文思畅叙幽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石”小也。 </p><p class="ql-block">菊花,秋之代言者,更是美颜人,不能想象秋若无菊会怎样的凄清。年年水上公园有菊展,今岁将一部分名菊移师水香洲,铺陈落英缤纷、文墨馥郁的盛秋之境。 </p><p class="ql-block">《集雅斋画谱》有言:“文房清供,独取梅兰竹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芬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由菊而想起因“落英缤纷”一词引起的探究。 </p><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课文中必选的一篇文言文,文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许多教材毫无意外把“落英”解释为落花。其实此处“落英”不是“落花流水春去也”的落花,而是初生的花。意外吗? </p><p class="ql-block">最具说服力的是《楚辞.离骚》中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菊的落英不是落在地上开败了的花,而是秋菊初开的花。游国恩曾引文</p><p class="ql-block">“宫室使成而祭则日落成,故菊英始生亦日落英。”多么明了。 </p><p class="ql-block">“茶坊秋禅”菊花饰秋,老茶、茗壶、茶器,并同茶台一道搬进展厅,观名壶、识古茶、赏茶器以共乐甲辰秋。 </p><p class="ql-block">秋色含禅意,秋日胜春朝。蝉噪蛩鸣消声了,银杏金黄耀眼,枫叶如血如丹, 季节更替就像一阙交响乐,正如罗曼·罗兰所讲:“你是精神之海,你是深处之魂。”此中藏着不尽的禅意,这里的书法绘画乃至传拓在传递着,弥漫着如斯的禅味秋波。 </p><p class="ql-block">展览可以是纸质平面的,也可以是器物立体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相加的,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应该是本土且接地气的。 </p><p class="ql-block">秋是思乡情绪扩张的季节,见秋风起而思家乡的莼羹鲈脍,苏东坡“秋思生莼脍,寒衣待橘州”。离乡而思乡,说明爱家乡,爱家乡自然赞家乡,找出天津本土的美,打磨津派这个金字招牌,“茶坊秋禅”正在全身心发力,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p><p class="ql-block">讨论创意,创作颖拓传拓作品,征集名壶茶器,约诸名家题写诗文补图刻竹, 前后涉及叨扰百余艺家名流,成就此次展览非一人之功,乃津门诸同好齐心携力众志成城也。 </p><p class="ql-block">文末移古语而慨言:翦烛雄谈,引杯款语,祝升祉之云兴,感秋水之谊重。谢了谢了。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贯溟渤</p><p class="ql-block">--津门六十八位诸界专家、学者为巨幅颖搨艺术品青龙潭刻石题写跋文纪实</p><p class="ql-block">肖建华</p><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沉淀。天津水上公园旧称青龙潭,这一水上湖泊,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p><p class="ql-block">在四季景色轮同中各献其美。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留给了津门几代人美好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1988年,"津门大家”之一的书坛巨擘王学仲先生特为水上公园题写了“青龙潭”三个大字,由解心逸先生刻在一块巨石上,竖立在美丽的湖畔,为这片湖泊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色彩。 </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石面风化剥落,石刻损坏严重,字体已漫漶不清。为了让文化的传承之火不熄灭,2024年7月,流火季节,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刘建洞先生的脑海里构思了一个盛世传承的大工程。遂邀请年届耄素之年的著名金石书画、鉴藏家刘栋先生率女棣陈雨杉、于飞拓石。面对破损严重的石刻,王学仲先生的原稿又难于找到的纠结,为了最好地复原王学仲先生的书迹,决定采用颖搨之法复原。在那汗流浃背的日子里,刘栋先生带领二位女弟子,苦行精进,夙夜不懈。功夫不负恭耕人,不仅复原了王学仲先生的题字,而且使题字更加恢宏,古穆苍劲,仅复原墨搨部分意高达九尺九寸之巨大。如此硕大的书法颖搨件可以说,横穿古今,世为罕见,其背后不仅彰显了天津文人的绘画书法功力,更体现了津派玩家的学识与修养。</p><p class="ql-block">作品完成后为了展现津派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津门市民展示传统文化魅力,遂请津门书画界、篆刻界、史论暨方志诸等名家题跋,制成一幅津派流芳作品。 </p><p class="ql-block">所谓颖搨艺术,是由民国初年书金石篆刻家姚茫父始创,颖搨艺术至今仍属于小众艺术,只在少数文化人之中赏玩。</p><p class="ql-block">颖搨区别于传统的“垂拓"。垂拓,是通过拓包蘸墨后,在覆盖于被拓物体(如石碑、器物表面等)的纸张上进行捶打、按压等操作。垂拓的特点是忠实于原物的形态、传统的垂拓重实,作品大小尺寸和原物一致。 </p><p class="ql-block">颖搨,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兼具绘画与书法之美,尺寸可大可小,全看艺术家的掌控能力和营造功夫,它以颖毫为工具,通过精湛的技艺.在纸上呈现出仿佛作品的全形。这些作品并非对实物的简单描墓,而是艺术家凭借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佳作。同时,在作品中融入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赋予颖搨作品独特的灵魂。 </p><p class="ql-block">颖搨之美,美在其精湛的技艺。艺术家以笔代刀,在纸上刻画出物体的质感和神韵,无论是青铜器的古朴厚重,还是石刻的雄浑大器,都能在颖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颖更具艺术性和创造性。由于是绘画创作,颖作品可以根据创作者的理解和艺术风格对被搨物体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二度创作”它可以在保留被搨物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颖搨语汇所特有的浓淡、干湿变化等,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更多地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表现力。 </p><p class="ql-block">刘栋先生及女弟子将这幅硕大的恢宏之作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不尽让人叹为观止。梧高凤自来。青龙潭刻石颖搨随即得到了津门书画界的鼎力支持。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先后参加题跋的有:毕开文、王鸿意、叶油生、罗浦伟、纪振民,王振德贾宝现、左川、陈冬、姬俊尧、唐云来、阮克敏、刘栋、陈启智、陈连羲、郭书仁、董鸿程、赵土英、霍春阳、陈传武、华克齐、何延喆、刘春雨、章用、孙家、刘小林、姚景卿、张志连、邢捷、孟昭丽、张鹤年、孙荣刚、况瑞峰、张长勇、范水庆、华绍栋、姜维群,范扬、陈福春、 张福义、毓震峰、何家英、郑少英、鲁群、冼艳萍、喻建十、张建会、王秀琪、赵炳刚、马孟杰、邵佩英、李锋、赵宙、解心逸、华震香、贾广健、李林河、谷澎、范权、徐子坤、朱兆煜、李响、闫勇、孙列、刘斌、罗远智、白光、屈建辉共计六十八人。他们从不同角度赞扬了津门美景青龙潭,肯定了刘栋先生高超的颖搨艺术成就和探索精神,也展示了津派文人的艺术功力。 </p><p class="ql-block">93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毕开文先生跋诗云:“握罢渔阳手,抱笔踏龙潭”。著名文史学家罗澍伟先生题跋:“吾津沽城南青龙潭,有水香洲,民国张镒别业,尝为津门文士雅集之所,名播远近。今人刘君建洞,躬逢盛世, 虔心弘文,以赓续水香文派为己任, 兹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书坛巨擘王学仲书丹,篆刻名家解心逸泐石之青龙潭刻石为原本,特邀名家刘栋率女棣陈雨杉、于飞精揭一幅,鼎力玉成。斯气贯冥(溟)渤,高逾丈,广邀博雅君子群跋其上,集刻、拓、詩、书于一体,诚当代拓艺之巨帙。雅俗共常之珍,必将随岁月更达,典藏传世,昭显乡梓文化于未来也”。罗先生的题文述说着青龙潭畔的历史传奇,水香洲的古韵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著名画家陈冬至先生跋文:“昨日盘谷小醉,今朝龙潭高歌”。尽显豪迈洒脱。著名书法家、诗词家唐云来先生题诗云:“云斂烟霏宿夜凉,流丹浮翠映秋光。黾翁挥翰龙蛇走,香榭芳洲古韵长”。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将青龙潭的秋景与艺术的神韵完美融合。著名金石书画家、鉴藏家刘栋先生跋文:“黾路千古,津文万年”。承载着对艺术的敬仰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著名书法家、诗词家陈启智先生跋诗云:"潭号青龙况味浓,湖波浮翠隐灵踪。黾翁力运如椽笔,墨迹盘旋似古松。轻扑人微依正脉,还直震城艺双重。十权女棣齐心力,水上香洲韵益丰”细腻地描绘出颖搨作品的精妙之处。著名鉴藏家邢捷先生跋文:“巨石补天穹,黾翁舞蛇龙。行云日流水,大吕又黄鐘”。更是将这幅作品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画家何家英先生在题跋中写到:“黾痕千古,津萃万年,成世业文,吾津当先”,道尽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及津门文化人对文化的贡献。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的跋文:"疏野”对刘栋先生的颖搨创新之作给与了高度赞扬。著名书法家张建会先生在题跋中写到:“沽水香洲映翠薇,黾翁书韵熠清晖。青龙潭面镜如练,翰墨传承展抒机”,如诗如画,将沽水之畔的美景与书法的神韵完美融合。著名画家姚景卿先生的跋文:“墨拓奇观”。简洁有力,尽显颖搨之奇。 </p><p class="ql-block">著名文化学者章用秀先生的跋文:"奇思壮彩见峥嵘”。赞扬颖搨作品,展现出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先生的长篇跋文:“元开甲辰,桂月甫至。暑溽未远,月钩沉潭。水香洲主刘君建洞,倡“茶坊秋禅”雅汇值诸公贤达之毕从.,做拓秋翫茶之禅兴。顶冒酷阳,羡鱼戏红薅花间:传拓巨石,如莺啼绿杨明果。高石九尺九,美翰口余家。椽笔壮词,朔诗文形骸之外:炼神洗气,彰显了摩崖真墨的风采。更是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将“茶坊秋禅”雅汇的盛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著名艺术理论家、画家王振德先生的题诗云:"津沽青龙潭,灵逸数千年。世云通溟渤,浩气冲云天。而今搨巨碑,壮举动尘寰。夜泊草传神,诗书集群贤。墨莎水香洲,发久菌奇观”。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青龙潭的灵逸之气和大幅颖搨壮丽之美。著名书画家陈连羲先生的题跋:“津沽西子秀,青龙碑拓雄” 以独特的视角,赞美了津沽之地的秀美与青龙潭碑搨的雄浑。 </p><p class="ql-block">最后,由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先生命名、金石书画家、鉴藏家刘栋先生执笔,写下了《气贯溟渤》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作为巨幅颖搨的点情之笔。</p><p class="ql-block">书坛巨擘王学仲书丹,篆刻家解心逸泐石,为这幅作品注人了雄浑的力量。津门六十八位画家、书法家、诗人、鉴藏家群跋其上,集拓、诗、书于一体,诚为当代拓艺之巨帙,雅俗共赏之珍品</p><p class="ql-block">至此,一幅鸿篇巨制颖搨作品宣告玉成。作品赫赫煌煌,展现在我们眼前,笔走墨行,龙飞凤舞,鈐红阵列,跳光跃火。隶、篆, 碑体庄重中有灵动,变化中寓和谐,给人以美感,给人视觉享受。</p><p class="ql-block">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唱。作品所展示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将水远金石可鉴,翰墨飘香。 </p><p class="ql-block">青龙潭,这个曾经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的地方,如今又因津门艺术家的接力而焕发出新的生机。王学仲先生的题字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之门,而刘建洞先生的倡议邀刘栋先生师徒三人颖搨复原、津门艺术家联合创作则像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历史与未来。 </p><p class="ql-block">这幅巨大的书法颖搨件,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对文化的坚守与热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六十八位津派文化人的举动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田,让生活在当下的世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天津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愿青龙潭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愿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这片湖泊的美丽与文化底蕴,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刘栋先生及二位女弟子的颖搨件及津门六十八位艺术家等的题跋作品,近日将在天津水上公园水香洲艺术中心展馆展出.届时津门市民有幸目睹这一流芳的鸿篇巨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幅巨大的颖拓艺术品《气贯溟渤》。这幅作品以书坛巨擘王学仲先生题写的“青龙潭”为创作蓝本,气势磅礴。众名家群跋其上,集拓、诗、书于一体,充分展示了天津文人的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学仲先生的题字“青龙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津门六十八位诸界专家、学者为巨幅颖搨艺术品“青龙潭刻石”题写的跋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围绕“茶、禅”二字展开,通过传拓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书画诗文的独特魅力。展出的作品中,有以刀作笔将印石刻上成百上千字呈现微缩的石经石文,也有二十四节气的竹刻与竹艺茶艺合为一桩雅艺佳作。这些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家们的智慧与才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还展示了二十四节气的竹刻与竹艺茶艺。竹刻与竹艺茶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我深感此次展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和文化熏陶。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天津文化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