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从五台山赶赴大同,计划游览三个点:悬空寺、应县木塔、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今天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据说是当年李白游历到此,见到建在崖壁上的悬空寺,惊愕万分,诗兴大发,但左思右想,一时又找不到更好的诗句来形容悬空寺,于是挥笔写下了“壮观”二字,写罢意犹未尽,感觉难抒胸臆,于是又在“壮”字上重重加了一个“点”画,意为悬空寺比壮观还要多一点。</p> <p class="ql-block"> 而我赶到悬空寺时,第一感觉是冷呀!山谷间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冷,一件稍薄的羽绒夹克就似破布一样,挡不住真的挡不住这里深秋早上的寒风。</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是国内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独特的建筑风格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深远而卓越,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悬空寺堪称中国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之美的代表,更是艺术的杰出成就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教殿是悬空寺中的核心建筑之一,是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的祭祀场所。此外,殿内还有大量精美的铜钟、铜鼓、千佛灯和其他供奉物品,为整个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三教殿在建筑风格上兼容并蓄、包容性极强,既有佛教宗教色彩的氛围,又有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借鉴,体现了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和建筑艺术相互渗透、共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和现实,是佛教、道教、儒教文化交融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贵州,也有类似的建筑群,只是建成时间比悬空寺晚了将近900年,它就是镇远的青龙洞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它由青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 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物 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沿庭院小径漫步,登斯楼而极目,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岛。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在悬空寺也只说是稍作停留,便又到了下一站: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历史上木塔不易保存,要么毁于火灾,要么塌于地震,要么为人摧毁。应县木塔却在经历40多次地震,200多次炮弹袭击和常年大风后,还稳稳走到968年。</p> <p class="ql-block"> 我在应县看到他们以此木榙为中心,大兴土木在完善所谓的旅游配套设施,我是很担心的。首先应县旅游资源单一,位置较偏,而且现代元素偏多,风格雷同,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其次应县木塔,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是个宝,但对旅客而言,塔这种建筑司空见贯,吸引力有限。第三是县域经济对旅游业支撑不够,这类古建应该对国外游客吸引较强,但这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营销,和多语种解说,这对一个刚起步的景区来说,难度较大。第四是针对国内旅客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与游客到此后想得到的尊重、关心及互动不够,要想带火这个景区还有很大差距,任重而道远。</p> <p class="ql-block"> 在应县木塔停留不到足半个小时吧,前往今天的主要目的地——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他历经1500年风霜雨雪的侵袭,却仍旧保留了下来,今天,我就带你走进山西大同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 与其它石窟不同的是,创造他的是一个大众极为陌生,却又对中国历史影响极为深远的王朝,那是一个乱世,一个全国一半以上人口都死于非命,杀得暗无天日的乱世。这样的乱世为什么如此震撼的艺术之花?就随着我的游览向你揭示这个秘密。</p> <p class="ql-block"> 景区大门口,立着云冈石窟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就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昙曜雕像。云冈石窟五位大型造像,也对应北魏王朝中五位历代君主,现命名为昙曜五窟,为云冈艺术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就是礼佛大道,它有13对六牙白象塔耸立在通道两旁,据说当年释迦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梦见一只大白象驮着他进入娘胎。13这个数字在佛教中代表的是吉祥圆满,而六牙白象在佛教中寓意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象征力大无比,也就是说,我们行动的时候,一定要坚韧不拔,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 白色表清净无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在大威势中,能够清净无染,这才是菩萨的行持。六牙表示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的六种方式(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我们时常说的六根清静,就是这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六牙白象的出现,被视为吉祥之兆,简单地说就是有好运,好事的到来。在此,就顺祝读到此处的朋友,都能够太平有象、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 礼佛大道的终点,有《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合称《帝后礼佛图》。展示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在一众宫女和御林军簇拥之下礼佛的气派场景,整幅浮雕线条勾勒流畅、工艺高超。原版在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原本雕刻着北魏时期的石刻艺术珍宝,上世纪30年代,这组国宝惨遭盗凿破坏,流散海外。</p> <p class="ql-block"> 从作品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竭力推行汉化政策,改鲜卑风俗为华风,为自己树立起中华文明继承者的历史地位。为了改变北魏政权作为外族军事强权的形象,他下诏在服饰、语言、姓氏和礼仪,以及官阶、法律和教育制度等方面都改行汉制,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也为后来隋朝的民族统一打下了融合基础。这两块最早带有主题性场景构图的浮雕,当属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中的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令人痛心的是,近代龙门石窟蒙受了空前劫难,石窟中精美的造像被盗凿、偷运到境外,散落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博物馆、艺术馆中。如今,《魏孝文帝礼佛图》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灵岩寺了,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p> <p class="ql-block"> 寺内中央石雕方形造像塔和千佛殿里的千佛阁都非常值得一看。前者高达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后者分为两组列于千佛殿的两壁,共供奉小型铜制佛像800余尊。</p> <p class="ql-block"> 过了灵岩寺,就该要到核心景区了,这个门楣上有“入佛知见”四个字,进入这个门,就到了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的云冈石窟了。</p> <p class="ql-block"> “入佛知见”是指进入佛所讲的观点或思想,通过理解而接受佛所讲的宗派。入佛知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涉及到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通过闻思修的方式,我们可以逐步深入地理解佛的教导,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实现真正的修行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高达15.5米的立佛,高大挺拔、令人敬畏,最特别的是,工匠们为他披上了一身特殊的袈裟,袈裟上一个个小佛像,数量高达千余,人称千佛袈裟。这是全球石刻造像史上唯一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 这所窟代表皇帝的争议不是很大,基本都认同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灭佛的太武拓跋焘。认为其灭佛有过,故而呈一手抚胸一手垂下的扪心自问状,表示忏悔。不过这无非是佛教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直到拓跋焘被宗杀刺杀前,还在下诏追查灭佛进度及僧侣逃亡情况。</p> <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建立各种政权,其中就包括鲜卑族的一支,鲜卑的拓跋焘以强大的武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p> <p class="ql-block"> 但是武力压服之下,各地起义不断,战火不宁,帝王试图以佛教安抚人心,但佛教的快速发展,北魏时期,全国有僧尼二百多万人,寺院三万多座,其占有的经济资源可想而知。同时,寺院拥有佛教武装,还有反叛势力与佛教武装勾结串联,为快速恢复北魏的国力,打击佛教,抢夺佛教手中的社会资源是那种社会背景下的必然措施。</p> <p class="ql-block"> 皇权与佛教,两者都在不信任中试探与磨合,他们更具视野的新一代在乱世中作出袂择,双向奔赴。</p> <p class="ql-block"> 被北魏大军掳至大同的昙曜,侥幸在灭佛浩劫中存活,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但是人生的至暗时刻,往往也是觉醒的时刻,新皇帝继位后,昙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向皇帝提出,以山岳为基础,按照北魏前期五位帝王的形象塑造大佛,让礼佛与礼帝等同,让佛法与皇权同等。皇帝被这个前所未有的策划案打动了,一个集合王朝力量的超级工程就此动工。大同以西的交通要道旁,无数工匠聚集起来,以数年时间将一座大山凿空,形成五个有着草原穹庐状顶部的洞窟,好似鲜卑的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五座高达10余米的大佛,及附属的众多造像屹立其中。</p> <p class="ql-block"> 这尊露天大佛,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中原佛像不一样,它有着希腊雕像一样的高鼻深目,他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似一位阅尽沧桑、雄才大略的长者,在阳光下俯视人间。</p> <p class="ql-block"> 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虽是坐姿,却仍显得分外高大。并且由于可以远视,更境加了他的庄严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 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所据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他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话,他那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昙曜借助了皇权践行了他的信仰。但乱世之中,何止一个昙曜,开凿云冈石窟的工匠,很多是和昙曜一样的,由北魏从各地掳掠而来,作为战俘、流民,他们随时可能丧命于乱世。云冈石窟的开凿,给了他们一个最基本的活命之所,面对皇权的威严、贵族的强横、大人物的霸道,小人物们要能活成自己,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每一个用力活着的小人物,也有着自己的期许,生于乱世,也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p> <p class="ql-block"> 同样的问题,生于乱世,统治者就会独善其身吗?答案是肯定的,并不会的!权力的争夺,会将他们带入另一片漩涡之中。</p> <p class="ql-block"> 你看云冈石窟第七窟、第八窟,两窟不仅互通,而且有着对称的布局,连窟内的佛像也呈对称分布,这就是云冈石窟特殊的形制“双窟”,此外,在云冈你还会看到一种特殊的造像组合“二佛对坐”,数量多达385处,这其实是对北魏朝堂的反映,一个由皇帝和太后共同统治的时代,而这又需要从北魏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说起,翻开《魏书·皇后传》,关于“子贵母死”的记载,让人触目惊心:</p> <p class="ql-block">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后以旧法薨。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薨。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生景穆,神麚元年薨。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生文成皇帝而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献文,……依故事……薨。献文思皇后李氏,……生孝文帝,皇兴三年薨。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后生宣武……暴薨。</p> <p class="ql-block"> 为防止未来皇帝的母亲干涉朝政,北魏采取一个办法,当儿子被立为太子,就立即杀死生母。公元469年2岁的孝文帝被立为太子,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制度杀死了他的生母,并把他接到身边亲自抚养,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就要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16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其中有几排小佛龛,佛龛下面露出几节裙摆和高靴,很明显人物的脚部以上的部分被铲除了,它们代表的是开凿石窟的功德主,一般是黄帝或者黄帝的亲信,谁这么大胆敢铲除这些人像呢?这背后肯定有一场宫廷政变。公元476年,孝文帝的父亲暴崩,亲信也被铲除,史书借他人之言说道:“太后为之”。</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权力全面归于冯太后的手中,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大量启用汉人官僚,鼓励农耕,按人口分配土地等。此时的北魏跨越了早期的野蛮征服,进入了鼎盛时代。</p> <p class="ql-block"> 昙曜时期开凿的佛像,还不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第五窟内这座高达17米的坐佛,为云冈之最,仅一只脚上就能站立10余人,佛像高肉鬓,双目微睁,俯视着芸芸众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尽收眼底。佛像面相方圆,表现了佛陀慈悲为怀的胸襟,嘴角厚重,著双领下垂衣,双手合十。虽然经过清代重新泥塑重彩,但服装的样式类似于唐装,艳丽的色彩更增添了佛像恢宏的气势,整体仍保留了北魏时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三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第三窟窟形奇特,它的平面呈凹字形,以面积巨大著称,可以容纳上千人同时礼佛。</p> <p class="ql-block"> 冯太后当政期间,是云冈石窟雕凿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不止是规模更大,细节也变得更加精美。</p> <p class="ql-block"> 如第六窟,窟内现存反应释迦牟尼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5幅。集中反映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可谓中国最早的窟雕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 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岗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11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状隔间可见骑乘各种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p> <p class="ql-block"> 又如第12窟,又被称为“音乐窟”,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携带着北方及中亚各民族乐器,争相弹奏、翩翩起舞。佛陀在这壁低眉合掌含笑聆听,众僧在那厢痴迷凝目沉浸其中,乐手在一边怀抱琵琶忘情弹奏,飞天在四方扬袖翻飞,真可谓一座洞窟打开,现出一个华美绚丽、神佛共舞的洞天。工匠们顶尖的技艺和想象力在石头上奔涌,地域在这里碰撞,世界在这里大同。</p> <p class="ql-block">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满二十三岁,冯太后病逝。在冯太后养育之恩和杀亲之仇中,如履薄冰地度过10多年的孝文帝拓跋宏,从即位时仅5岁到现在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孝文帝继续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p> <p class="ql-block">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或许,离开大同也是他摆脱梦魇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云冈石窟而言,这意味着它的营建达到了巅峰的同时,由此开始走向没落,</p> <p class="ql-block"> 云冈西部的山崖上,有着许多与前期声势浩大截然不同的中小石窟,北魏迁都之后,云冈石窟由皇家工程转化为中下层官吏和百姓的拜佛祈福场所,在这些洞窟中,佛陀的行态、服饰也都开始东方化,但这也几乎是北魏最后的余音。</p> <p class="ql-block"> 孝文帝迁都洛阳仅仅30年,北方强敌入侵,云冈开始彻底的衰落,之后,又过了约10年,公元534年,北魏灭亡。再之后,辽金修修补补,明代在云冈山体上新修军堡,时间就向流光一样闪过,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去唤醒1500年前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不语,唯石能言。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的视觉艺术不能仅仅从卷页、书谱当中看,它最伟大的作品在长天大地之间,在那种边远地区的荒原上,在北部的山冈上,在那些地方它显得那么伟大,那么宏伟,又那么孤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