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问你拿什么去预防、疗愈“空心病”?

雾隐潇湘

<p class="ql-block">原创 柯秀实 秀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引起社会的不少反响。乃至还有人贴出某北大学生的回应,说把这种状态贴上抑郁症的标签似乎较狭隘,意义的赋予本身就是虚无的云云。</p><p class="ql-block">我们如果从教育的视角,参考一个生命的发展历程去看,会不难发现,学生的状态是可以预判的。</p><p class="ql-block">之所以会有人否定生命状态被评价,实际上是因为对于一个生命的发展,没有一个全程的、终极的、理想的参考点,所以失去了可供判断的标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他们会问:</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人为什么要活着?"</p><p class="ql-block">"人生的意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他们会告诉我,我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直到现在我才做了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传统的西方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他们都没有效果。”</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危机干预者,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千千万万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同样要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我们内心当中有吗?</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没有,我们怎么给到他们?"</p><p class="ql-block">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p><p class="ql-block">“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这些不都是教育的问题吗?</p><p class="ql-block">这些都归属于教育的范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教育拿什么来预防“空心病”呢?</p><p class="ql-block">如果教育从小就没有建立高远的生命格局的设计</p><p class="ql-block">从来没有人给予他们理想人格的人生方向的规划</p><p class="ql-block">从小到大的教育也没有典范生命的参考</p><p class="ql-block">从小到大的课本也没有足够含金量的人类智慧给予启发、激发……</p><p class="ql-block">请问,他们“凭”什么不“空心”呢?</p><p class="ql-block">现实实用者可以有一万个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给出证据和证明,</p><p class="ql-block">但是怎么预防“空心病”呢?</p><p class="ql-block">患了“空心病”的人,心脏无损。</p><p class="ql-block">可见,</p><p class="ql-block">心病还得心药医。</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内在心灵的成长,</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精神境界的提升,</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从小建立起宏观的生命格局,</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人生理想的充盈,</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典范生命的参考和引导,</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万物之灵的志气显发……</p><p class="ql-block">心,将无法充实、饱满,</p><p class="ql-block">生命,也无法光辉、灿烂</p><p class="ql-block">正如《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p><p class="ql-block">《孟子》又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惟有立足于教育,把握时间和内容,深入千年经典,承续生命的学问,开启智慧人生的志气,打开生命的格局,建立典范人格的理想,方可从根源上预防、疗愈“空心”之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秀實,姓柯,名南见,華中師範大學理学学位,物理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任體制學校教師,後為探索教育之道,深入儒、釋、道、西各家教化系統,主講過經典教育、儒釋道西、陽明心學、當代新儒學等相關課程與講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