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担与打杵

佘建林

<p class="ql-block">  那年代常見谷城山民用‘尖担’挑柴到老河口街上来卖,河口人习惯叫这种扁担发音为‘纤担’。这种扁担异于其它扁担,它两头是尖的並有铁打的铁尖包住,因为看似简单但是造形别致,文字不容易描写清楚。</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也渡河到河西磨盘山割过黄构茅草,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割柴越走越远,最后涉足到母猪峽。</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割柴四五十斤的收获,源于人们口头禅:‘儿娃子不吃十年闲饭’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尖担"那是山民壮汉才能驾驭的肩挑家什,一二百斤重的劈柴用‘尖担’,蔴绳连同用树丫做的拘绳钩梱好以 后,山民抓住扁担‘嘿’的一声发力竖起一头劈柴,然后弯腰上肩,肩膀成了‘扛杆’原理的支点,竖起的一头劈柴转换了配重,接着双手一举腰杆一挺柴担就起来了,接着‘打杵’找准扁担的平衡支奌。这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展现了技巧与力量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打杵’这种工具非韧性的木棍莫属,包括‘打杵头’否则负重后会开裂。</p><p class="ql-block"> 千遍一律的土布对襟是各自家庭母亲的呵护,或家人的倾情杰作。他们腰缠布帶(占帶)凸显纯朴,力量,精捍。</p><p class="ql-block"> 其时男人们这种装束当時很普遍,而且不是有种说法,‘腰里系根绳,胜似穿三层’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确实暖和不少。</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挑柴使用这种重心偏高的‘尖担’,可能是可以避免山路陡峭边坡及乱石树枝的羁绊,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人独行自由自在,二人行路结伙为伴,山区小路時有岔路汇入,走着走着岐路同行多人为伍砥砺前行。行走中不分前中后如有人长啸一声‘哎……呀"声音由高转低再转高的瞬间嗄然而止,其他人闻声次第长啸的同時,各人‘打杵’派上了大用场,从拗住扁担的另一肩上抽出,‘打杵头’点住扁担,在‘打杵’的支撑下整个人如释重负秒变轻松。</p><p class="ql-block"> 这轻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种享受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時代不一样了负重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总有如释重负的轻松。</p><p class="ql-block"> 周全生</p><p class="ql-block"> 2024年 12月</p> <p class="ql-block">上图:汉江上的光化汉江大桥 佘建林摄影</p> <p class="ql-block">下图:佘建林与他的摄影作品《技能大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