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河县最早以“大夏”之名为人所知。然而,这一名称的由来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章太炎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夏”之名的得来,实因“夏水”所致。那发源于和政县雅塘峡,流经和政县蒿支沟再从广河县汇入黄河支流洮河的42.5公里的广通河,便是章太炎先生所说的“夏水”。居住在夏水流域的羌氐人被称为夏族,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出独特的文化与文明。</p><p class="ql-block"> “夏”之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尧舜时期。据《淮南子》记载:“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鲧乃大禹之父,此处称鲧为“夏鲧”,足以表明在鲧的时代,“夏”这一地名已然存在。当时,按照古代的礼制,城高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为七仞,伯为五仞,子为三仞。而鲧“作九仞之城”,其城墙高度超越了“伯”的规格,达到了天子的级别,因而引发诸侯的背离。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更从侧面反映出在夏鲧时期,此地已具备一定的城池建设规模。</p><p class="ql-block"> 鲧之子夏禹执政后,拆除了城墙高出的部分,并“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他的仁德之举使得“海外宾伏,四夷纳职”,最终夏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为诸侯之首。以上种种记载有力地证明,在大禹父亲鲧的时候,不仅有“夏”这个地名,而且已经有了大夏古城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广河这片土地,承载着“夏”的古老记忆,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从夏水流域的夏族聚居,到夏鲧筑城引发的诸侯纷争,再到夏禹以德服人成就的辉煌,“夏”的故事在岁月中流传,成为广河历史文化中璀璨的篇章。它不仅是一个地名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激励着后人去探寻、去传承、去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