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人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面文物看山西”“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让我不禁对山西产生了向往。趁参赛太原马拉松之机,我来到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典范之处——山西晋祠。</p><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公园”内,占地12000平方米,面积并不大,但处处精品,令人难忘。从目前的资料看,其创建年代尚无记载,能够找到的最早记录是《水经注》,说晋祠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里好多都是近年来新建的建筑。我是从“迎曦门”进入公园的。“晋祠胜境”牌楼上的匾额是山西省原书记李立功于1984年题写的。背面匾额“唐晋斯原”,由姚奠中题写,说的是唐晋的历史起源于此。东大门“迎曦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始建于1984年。大门上方横匾上的“晋祠”二字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御笔亲题。中有“贞观之宝”红章。门前廊柱楹联写着:“临汾川而降祉 构仁智以栖神”。内侧的匾额“宗唐发轫”由张颔题写,楹联:“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灵降德承文继武 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p> <p class="ql-block"> “十字桥”建于2007年,桥面东西长19.9米,宽2.9米,寓意“四通八达”。“照壁”高5米,宽8.4米,一面是“福寿禄”图,一面是“群仙会”图。“飞龙阁”两层三檐,建于假山之上,一层塑有李世民铜像,二层为观景台。“龙兴晋阳”雕塑由张熙玉设计,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吨,六个人物塑像从左到右依次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李世民、李绩、魏征、马周。公园里还有一处《晋祠》座屏,使用北京西山云石,参照故宫景仁宫元代大座屏式样雕刻而成,上刻散文家梁衡的《晋祠》。</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中国古建筑的绝唱——晋祠终于展现在了面前。晋祠大门上方的匾额长2米,宽0.77米,是陈毅于1959年到山西视察工作时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进门直行,便是“水镜台”。水镜台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和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重修,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上部像楼,下部是殿。从西边看,上面像阁,下面是台。后台上部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清秀遒劲。前台悬匾“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杨廷翰之侄杨二酉所题,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胜赢楼”,创建年代不详,长19.3米,宽11.2米,高17米,两层,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东西两面分别挂“胜赢”“栖云”匾额,“胜瀛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胜赢楼的旁边有两座复制碑,一座是“唐碑”,全称“晋祠之铭并序”,为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该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原件存于贞观宝翰亭内。另一座是“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又称“太平兴国”碑,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宋太宗诏立。</p><p class="ql-block"> 水镜台的西边有一座明代石桥,横跨智伯渠,叫“会仙桥”, 又叫“金人桥”,长6米,宽3米,中间高,两头低,如弓型,石桥两侧均有题字。相传此桥是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之处。</p> <p class="ql-block"> 过了会仙桥,迎面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因台上四角各立有一高约2米的铸铁人而名,古称“莲花台”,又称“铁汉桥”。东北角的铁人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补铸,造型僵硬,比例失调,铸造技术较差。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它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仿佛教天王造像,采用了拉皮腹膜、分部铸造等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台中央还建有一座专供上香用的明代琉璃小阁。</p> <p class="ql-block">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长12.5米,宽9.3米,檐高6.55米,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建筑,相传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对越”匾额亦传为高应元书写,“整饬遒劲,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继续沿中轴线前行,便是“献殿”。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是向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曰:“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它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也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座殿和亭结合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殿过后的“鱼沼飞梁”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称“鱼沼飞桥”,初建当在北魏之前,现存的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型,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飞梁”由石柱、斗拱、木梁等构成,“如鸟之振翼欲飞状”。它是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有诗赞曰:“浑身洁自翼翩翩,腹下金鱼映碧天。中外立交难计数,可知鼻祖已千年。”</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四周围廊,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有八条木雕盘龙柱,传为宋代遗物,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保存有彩塑42尊,均为北宋时期作品。圣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凤冠蟒袍,雍容华贵。另有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塑像神态各异,生动自然,顾盼生姿,纤毫毕现。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是晋祠三绝之一。殿前还有两尊力士塑像,一说是哼哈二将,一说是方弼和方相两兄弟。</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旁边的“周柏”为西周初年所植,距今已3000多年,18米长,因向南倾斜,像一条横卧巨龙,故称“卧龙柏”。北宋欧阳修曾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是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是晋水的源头,泉眼深约10米,泉水晶莹透明,号称“晋阳第一泉”。“难老”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是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八角攒尖顶,亭长4.2米,宽4.8米,高9 米。亭内悬挂的“难老”匾,是明末清初书画家傅山的杰作,被誉为“神奇之笔”,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亭内还有刘汇题写的“晋阳第一泉”,楹联“昼夜不舍 天地同流”出自清代宁鹏年之手。唐代大诗人李白赞曰:“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晋祠,庄严恢宏,沧桑厚重,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4年12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