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天 9月24日早晨我们离开北海酒店,驱车前往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div>旅游大巴先向南行驶,途经贝加尔湖最西端的斯柳江卡小镇后转向西北方进发。<br>旅游车行驶了二百一十公里,下午两点抵达东萨彦岭山麓的珍珠小镇。</div> 东萨彦岭雄踞在蒙古高原北沿,连绵千里的山脉横跨伊尔库次克州南部、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西部和图瓦自治共和国北部,形成向北凸出一道弧形的山地。<br>萨彦岭曾经是中国领地,二战期间被苏联占领。<br>萨彦岭分为东西两段,如今是中俄界山,岭南是中国,岭北是阿尔泰山的东支。 旅游车经过珍珠小镇附近一个村落,路旁矗立着一座鲜红的苏共党徽雕塑。<div>苏联解体三十三年后在偏僻的小村庄还能看到这样的雕塑,我心里五味杂陈。</div> 珍珠小镇外是个小小的湖泊,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东萨彦岭西起叶尼塞河中游左岸,东至贝加尔湖南端,直抵蒙古边境,长1000多公里。<div>刘卫女士在珍珠小镇河畔留影。</div> 东萨彦岭海拔2000-3000米,最高峰蒙库-萨尔德克山海拔3491米,被称之为“亚洲脊梁”。<div>朱琼女士在温泉小镇河畔留影。</div> 由于地处高纬度寒带,库-萨尔德克山头常年积雪,阴冷的山坳间隐藏着存留恒古的冰川。<div>戴廓、龚学敏伉俪在温泉小镇河畔合影。</div> 九月下旬,温泉小镇河畔的树林被描上浓浓秋意。 今天天气很好,晴朗的天空一望无垠。<div>李恒等六位女士在温泉小镇河畔合影。</div> 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这里的环境非常幽静。<div>徐建蓉女士在温泉小镇河畔留影。</div> <div>历史上这里曾生活过图瓦人、吉尔吉斯人、沙俄哥萨克族、蒙古人、准噶尔人和喀尔喀人,现在是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属地。</div><div>肖洁女士在温泉小镇河畔留影。</div> “阿尔山”是蒙语的音译,意为“神圣之水”<div>何华女士在温泉小镇河畔留影。</div> <div>相传当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时曾在此地被敌人击败,麾下战士所剩无几,于是退扎到山脚下小溪边,却见这里清风阵阵,溪水潺潺,泉眼笃笃。<br></div><div>笔者与妻子朱琼在温泉小镇河畔合影。</div> 士兵们跳下马背,至泉边畅饮。<div>甘冽的泉水让他们顷刻疲累全无,精神抖擞。</div><div>成吉思汗在此地召集旧部,清甜的泉水使他们人强马壮,成吉思汗便赐此处名为“阿尔山”。<br></div> <div>之后成吉思汗的部队实力日益渐强,终于实现了统一蒙古草原的惊天伟业。从此,这山里的泉水就有了“神泉”的美誉。</div><div>古德娅女士在温泉小镇餐厅与布里亚特女孩合影。</div> 位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阿尔山,这里多是古代部落跋野古(巴尔虎)逐渐演化的蒙古部落后裔。<div>在苏联时期布里亚特蒙古人几乎失去了本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俄语替代了母语,直至苏联解体后布里亚特人信仰的藏传佛教逐渐复兴,民族特色文化才得以恢复。<div>马淑芬女士在餐厅与两位布里亚特服务员合影。</div></div> 这里的温泉矿物质丰富,对一些疾病具有疗愈功效,被称谓“治愈之泉”。<div>何华、何云两姐妹在温泉小镇餐厅留影。</div> 萨彦岭周边不仅有贝加尔湖,还有难以计数的天然温泉,我们来到珍珠小镇,也为了体验一下含硫矿的温泉水,据说这里的温泉具有药用功效,能缓解一些疾病。<br><div>旅友们兴致勃勃地进入泡池。</div> 珍珠小镇虽有多孔温泉,但因地处人迹罕见的东西伯利亚,很少有消费者光顾,商业开发价值太低,所以泡池等硬件设施非常简陋。<div>华学平、肖洁两位女士在珍珠小镇泡温泉。</div> 这孔温泉水呈现茶褐色,温度约37.5°。王葆新先生在泡池中如鱼得水。 这段视频记录了9月24日旅行团从伊尔库茨克乘车前往阿尔山附近珍珠小镇的轨迹。 下午四点半,我们抵达阿尔山小镇。<div>“阿尔山”是蒙语的音译(亦有翻译为“阿尔尚”),意为“神圣之水”,这里的常驻人口只有一千人左右,走在马路上难得看到人影,让我们领会了地广人稀这个成语的内涵。<br></div> 我们旅行团在阿尔山小镇入住伊尔库特酒店。<div>前往贝加尔湖观光的旅行团百分之九十五都不会到阿尔山游览,这里鲜见外国游客。</div><div>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像样的酒店,伊尔库特酒店相比北海酒店硬件简陋很多,甚至不能提供早餐,我们旅行团是安排到隔壁的餐厅就餐。</div><div>朱琼女士在酒店门前留影。</div> 俄罗斯阿尔山,有着和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自然风景区“阿尔山市”相同的名字,只因为这里同样是成吉思汗曾经征讨过的土地,从而留下了相同的历史印迹。<div>虽然名字相同,但两地相距何止千里。</div> 团友们放下行李,走出酒店寻觅美景。 酒店南边是一条河沟,河滩上堆积着从山岭上冲积下来的石头,河道北边生长着一片的白桦树,大部分树叶已变成金黄色,秋意盎然。<div>刘卫女士在河滩上留影。</div> 团友们不远数千里来到这里当然要尽情拍照,龚学敏、戴廓伉俪坐在白桦树下查看照片。 河畔的白桦林对旅友们充满诱惑,何华女士靠近白桦树仔细查看。 何云、何华两姐妹在河滩上合影。 白桦树在阿尔山小镇随处可见,它们为小镇绘上浓浓秋色。 徐滔先生在白桦树下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 白桦树在秋风中飒飒发声,徐建蓉女士陶醉在白桦树下。 阿尔山小镇从开始就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这里百分之九十的房屋都是用木材修建的。<div>马淑芬女士在阿尔山小镇留影。</div> 隐藏在白桦林中的木屋让人产生神秘感,不知它的主人是位牧羊人还是伐木人。<br>刘卫女士在阿尔山小镇留影。 砖头等建材必须从两百公里外的伊尔库茨克运过来,价值不菲。<div>肖婉萍女士在阿尔山小镇留影。</div> <div>酒店外的公路是阿尔山小镇通往外面世界唯一的道路,隔着公路有个很大的园子,园门造型简约而别致,园内林木参天。<br></div> 这园子内是个疗养院,名为“萨彦岭疗养院”。<div>一条小路通往林荫深处,偶而听见不知名的鸟儿在林中鸣叫几声,园内格外宁静,时间仿佛凝固了。</div><div>朱琼女士行走在林间小路上。</div> 提及疗养院,不少人会联想到这里是干部休养之地,然而在苏联时期,疗养院是面向广大民众的免费疗养之处。<br>马敏莉女士在疗养院内木屋前留影。<br> <div>苏联时期的工人,每年皆可享有两个星期的疗养假期,他们被安排到苏联各地疗养院,在疗养院无偿地休憩,增进健康,然后精力充沛地回归工作岗位。</div><div>园内的白桦树茁壮挺拔。</div> <div>苏联的休假模式,与西方充斥着低俗消费及闲散特质的假期绝然不同,旨在让人们获得充分的休息与调养,从而使民众能够以更为崭新的风貌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br>王葆新先生与笔者在萨彦岭疗养院合影。<br></div> 下午五点,阳光从山头斜射到园内,光影绰约,正是拍照的好时光。 苏联解体后,往昔的疗养院体系随之丧失生机。<div>疗养不再免费,一般人无力承担疗养费用。如此一来,全苏联两千多个疗养院逐渐遭人遗弃,要么沦为一片残垣断壁,要么化作难民与无家可归者的容身之所。</div><div>萨彦岭疗养院内这片幽静的树林落叶调令,很难让人联想到昔日的繁华,笔者在萨彦岭疗养院留影。</div> 苏联时期建成的疗养院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被时代尘封,人们通过疗养院目睹了一座城市的昌盛和衰落,也凭借疗养院见证了一个大国的没落。<div>园内的植物色彩斑斓。</div> 萨彦岭疗养院算是幸运的,它没被荒废,每年还有很多怀揣好奇的游客到此游览,然而往昔的繁华盛景却已悄然消逝。<div>李宜男、马敏莉、朱琼三位女士在萨彦岭疗养院合影。</div> <p class="ql-block">小路、木屋、木栅栏.、白桦树林,一切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风情在这里都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肖洁女士在阿尔山小镇留影。</p> 这里的小动物对陌生人没有戒心,赵声辉先生居然抱起一只黑色的小猫咪在阿尔山小镇留影。 这幢亮着灯的房子是小镇上规模最大的餐厅,我们旅行团24日晚餐,25日早餐和中餐都安排在这里进餐。<div>刘琼芬、陈金国伉俪在餐厅外合影。</div> 第6天 9月25日清晨,阳光普照大地,小镇西面的山林笼罩着一团云雾,天空中风云变幻,刘卫女士在阿尔山小镇留影。 早餐后团友们再次来到萨彦岭疗养院游览,朱琼女士在疗养院大门口留影。 园内非常安静,只有几位当地居民在散步,李宜男王葆新伉俪在白桦树下查看照片。 古德娅女士在疗养院留影,白桦树斑驳的树干和黄色的枝叶与她红色外衣的色差感很强,色调对比鲜明。 赵声辉、张海鹰伉俪坐在椅子上浏览秋色,园内的建筑维护得很好。 华学芳女士在白桦树下留影,这里的景致让我们联想到云南腾冲银杏村。 徐建蓉女士在白桦树下留影。 马敏莉女士在疗养院内留影。 刘琼芬女士在阿尔山小镇留影。 旅行团前往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园门前矗立着阿尔山的吉祥物——山羊。<div>笔者在公园门前留影。</div> 一条木栈道顺着昨天下午团友们游览过的河道旁蜿蜒而上,戴廓、龚学敏伉俪在栈道上留影。 天气说变就变,清晨漂浮在山顶那片云雾无限放大后,淅淅沥沥的小雨飘洒落下。<div>古德娅女士在栈道上缓步前行。</div> 团友们在小雨中向山林中进发,惠丹女士走在平缓的木栈道上。 小雨时下时停,远处的山峦被云雾笼罩,林区丰富的负离子让游人呼吸畅快。<div>何云女士在山间木栈道留影。</div> 连绵数公里的木栈道一直通向山林深处,肖婉萍女士在栈道上留影。 东西伯利亚的森林主要由针叶树组成,包括落叶松、云杉、冷杉等树种,海拔较低的山麓生长着白桦树等阔叶树,白桦树和落叶松在九月的某个晚上,悄悄地换上了秋装。<div>李恒、李婷两姐妹在阿尔山景区合影。</div> 九月下旬的阿尔山,黄色是最迷人的基调。<div>徐滔先生身着一件粉红色的雨衣漫步在阿尔山森林公园木栈道,色彩十分醒目,画面也非常协调。</div> 木栈道让游人徒步过程相对容易,徐建蓉女士在栈道外自然区域留影。 马敏莉女士在阿尔山森林公园木栈道小观景台留影,她身后那片落叶松色彩斑斓。 何华等六位女士在阿尔山森林公园木栈道合影。 西伯利亚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区之一,覆盖了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面积超过1322万平方千米,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20%以上。<div>广袤的森林为地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美化了我们的世界。</div> 张海鹰女士在阿尔山森林公园留影。 徐建蓉等四位女士在阿尔山森林公园栈道合影,她们身后的树木、远山,犹如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彩画。 张海鹰、赵声辉伉俪在观景台浏览阿尔山森林公园景色,心情愉悦。 朱琼、吴厂林伉俪在阿尔山森林公园留影。 陈金国先生在阿尔山森林公园留影。 华学芳女士在阿尔山森林公园留影。 赵声辉、张海鹰伉俪与戴廓、龚学敏伉俪在阿尔山森林公园合影留念。 沿着木栈道步行了大约两公里,我们来到了森林公园尽头的阿尔山瀑布。 阿尔山瀑布,因水质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被古人誉为“阿尔山神泉”。<div>一道索桥横跨瀑布两侧的山涧。</div> 当地人对阿尔山秋景情有独钟,扶老携幼举家进山游玩。 这道水质达到一类的瀑布,是阿尔山森林公园的一大亮点,华学芳女士在瀑布下戏水。 瀑布流经黑色的山岩,看似柔弱无力的水流经过千万年锲而不舍的切割,在坚硬的岩壁上留下深深的岁月痕迹。<div>陈卫华女士在阿尔山瀑布留影。</div> 湍急的泉水撞击在巨石上溅起白色的浪花,崖石下水沫飞溅,此时如有阳光侧射,观者可在崖下看到彩虹隐现。<div>马敏莉女士在阿尔山瀑布下留影。</div> 清澈的瀑布从阿尔山上奔流而下,一直流向两百公里外的贝加尔湖。<div>李宜男女士在跨越瀑布的小桥上留影。</div> 阿尔山小镇居民豢养的家犬会跟随游人来到瀑布,它们早已习惯与游人和睦相处,对游人施舍的食物来者不拒。<div>惠芳女士与小狗亲密互动。</div> 木栈道两侧的树木上不时会跳出松鼠和不知名的小鸟,它们也会大方的向游人索要食物。 森林公园沿途安放了一些椅子供游人小恬,这里树木树干笔直,落叶满地。<div>徐滔先生在阿尔山森林公园留影。</div> 体力充沛的刘卫女士难得坐下来歇一会。 走累了就歇一歇吧,徐建蓉女士在阿尔山森林公园留影。 惠丹女士坐在椅子上小坐片刻。 我们也坐下来合个影吧。 陈卫华女士坐在椅子上留影,笑容可掬。 导游亚历山大先生与赵声辉等四位团友在阿尔山森林公园合影,他是不想让自己显得鹤立鸡群吧——照相时刻意将双膝略微弯曲。 刘卫、肖洁两位女士在一户看不到主人的农家小院合影。 阿尔山森林公园游览结束了,刘卫、肖洁两位女士在山下的“萨彦岭烈士陵园”门前合影。 中餐后我们将乘车前往位于贝加尔湖西北岸的利斯特维扬卡小镇,马淑芬女士在阿尔山小镇标识牌前留影。 再见啦,阿尔山!<div>赵声辉先生在阿尔山标识牌前留影</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旅行团在阿尔山游览过程中的片段。 这张图片是旅行团9月24日至25日行程交通示意图,其中黑色箭头表示24日从伊尔库茨克前往阿尔山小镇行车路线;蓝色箭头表示25日从阿尔山途经伊尔库茨克前往利斯特维扬卡小镇行车路线。 离开阿尔山小镇行车六小时,再次途经斯柳江卡和伊尔库茨克,旅行团晚上八点半抵达利斯特维扬卡小镇,入住“贝加尔庄园酒店”。<div>酒店为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准备了烤肉大串等俄式特色餐,并免费提供了啤酒和饮料,团友们开心地大快朵颐,气氛欢快热烈。</div><div>趁着酒兴,王葆新先生吹奏起口琴,团友们演唱了《我们举杯》、《草原》、《小路》等俄苏歌曲,几位团友离席在歌声中翩翩起舞,我们在贝加尔湖畔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夜晚。</div> 感谢美友们耐心阅读完这集美篇。<div>阿尔山之旅是一段辛苦而让人难忘的旅程,为完成这段非凡的行程,我们深入到伊尔库茨克西南边,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交界的萨彦岭山区,近距离观察了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之美。</div><div>阿尔山之旅让我们贝加尔湖赏秋之旅内容更为丰富和圆满,用一句话概括:不虚此行!</div><div>接下来将编辑旅行团游览利斯特维扬卡小镇和乘环湖火车观光的行程,请各位美友耐心等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