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捞针,千难万难;守株待兔,偶有所得。此“株”若是把在兔子必由之路,天长地久,奉天承运,迎头撞上来的傻兔子可就不止一只两只。所以,与其满山遍野撵狡兔,莫如守株待兔,或有意外惊奇。 <p class="ql-block"> 这两天,果然有一窝“会唱歌”的兔子集体撞“株”,虽说不算山怪奇兽,只因内里一只老兔向来销声匿迹,这回悄悄露面,恰意外逮个正着(其余便算陪撞了),又不须遭到兔商漫天要价之烦恼,“得来全不费工夫”,不妨展示一下。</p><p class="ql-block"> 这些兔们,都属老早歌曲印刷品,时间坐标跨50、60、70年代,疑似同一人(恐是厦大老一辈教师)旧存,被后人清理故纸堆,卖了废品。兔商跟供应冬储大白菜般论堆卖,包圆价50元。这个价嘛,说他慈悲为怀专门利人也许过誉,说他漫不经心不够专业也许小觑,却教人有点纳闷,因其中数种有年头的,单册就可随大流定50元上下的。罢了,管它什么因由,既撞了株,则捡之。</p> <p class="ql-block"> 1962、63、64年的三册《厦大歌声》(总8、9、10),相对较多见,早已购得,拾遗补缺的价值不大,拜打包出售,一均摊,每册5元左右,品相不输八品,信手拈来,就当买一赠三,可谓物有所值。</p> <p class="ql-block"> 有些属正规出版物,自然“面目清楚”。1972年印制的两本白皮书却属“土枪土炮”,就另有“时代背景”了。</p><p class="ql-block"> 白皮书之一《战地新歌》,是厦大革命委员会的翻印版,选了1972年正式出版的《战地新歌》第一集大部分歌曲,另开“分店”,可视为一种衍生版本。</p><p class="ql-block"> 白皮书之二《厦门通讯员》(1972年第5期),性质是地方自办工作刊,这期内容全是转录《战地新歌》第一集。且除封面设计不同,其内页与厦大那本一模一样,页码都亦步亦趋,显然是同时期跟风,在同一个印刷厂,用同一个排版,先后印出的革命歌曲。</p> 这三册也是地方模拟版。红皮的《沙家浜》剧本,是厦门市自行翻印的地方版,可见当年传播样板戏跟风之广之快。<div> 《战地新歌》续集、三集,封面初看与通常版本如出一辙,平平无奇,再看有点名堂。原来都非“嫡系”。“续集”也是厦大革命委员会翻印的,封面照搬,鱼目混珠,非正式出版物,没有定价。三集是正规出版的“农村版”图书(定价0.40元),但封面之后扉页之前,被厦大革委会政治处加贴一页标记,“狸猫换太子”,变成厦大1975年元旦文艺晚会的纪念品,两全其美,算个创意。</div> 借花献佛,无中生有,省事省钱又省心。 <p class="ql-block"> 守株待兔,乐在其中。可喜在于,意外逮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这册老歌本《厦大歌选》总第6集(1958年4月号)。掐指一算,1958年至今,六十六年了,几易其主。1958年4月由厦大学生会编印,当年5月即出现在福州(估计是交流赠阅),1959年8月倒流回厦门,成为音乐爱好者吴天祥(厦大数学系)囊中物,有其签名笔迹为证。</p> 50年代厦大学生会选编了《厦大歌选》系列6、7集,封面风格各异,连刊名的字体都变来变去。瞻前顾后,这一集的封面设计是最简朴的,手工油印刻本风格,单色印刷,在所有《厦大歌选》中,唯有它刊名用了“厦”字的那种异体字(与同期厦大饭菜票上的异体厦字一致,想见当年很流行)。如此简约风格,猜想许是为了节省设计时间,赶1958年的五一劳动节吧。 50年代,厦门新华书店古旧书门市部业务章,原定价0.14元,旧书折价0.02元。现今2分钱真个毫无存在感,可在那年头,路边捡到1分钱都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即便2分钱也很管用,可买一盒火柴(100支)、四根缝衣针、一两支铅笔、一块橡皮擦……等等;一个厦大学生早餐,2分钱菜票可买一碟小咸菜,如酸菜、花生米、半块豆腐乳,足够配二两稀饭、馒头。 薄薄一册,歌曲五花八门,内容满丰富。正当大跃进时代,样样要“多快好省”,这集选编的歌曲数量比之前几集增多几倍,不乏一直流传到八九十代的名曲。<div> 像咱这样音乐盲听过的老歌有:《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游击队歌》《延水谣》《社会主义好》《九九艳阳天》等十来首。</div> 50年代校园歌咏注重中外兼顾。这集收有苏联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想当年定是广泛流传,脍炙人口。起码在80年代,77级在校时期,这首外国名曲犹传唱不绝,艺术魅力令人心神往,撩拨“80年代的新一辈”驿动的心。各系学生自编自刻自印的“歌曲选”必定少不了这首。 1958年版的这首苏联抒情歌曲,标题、歌词与后来的略有几处不同(属翻译风格变化)。背景音乐响起来,旋律很熟悉,很亲切。至今仍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著名老歌,喜欢听、喜欢唱的人自然也是七老八十了。 守株待兔,有兔爰爰,“兔子的汤的汤”也有滋味。像这册总第5集(1957年)同为“寻常看不见,偶尔露真容”。它刚一头撞上,躯体犹温,随即被我赶巧觑见,先下手为强。<div> 几年前,此集(非此册)曾第一次在孔网匆匆露面,持有的那个奸商觉得奇货可居,叫价280元,太过分了,不予理睬。隔数年这册再度面世,这位商家相比就讲职业道德,公平合理地出价38元,成交。</div> 这册1957年总第5集相当于“迎新专辑”。9月里厦大凤凰花开火红炽烈,正是新生入校之际,新歌辑应时而出,“新同学,欢迎您!”大学校园新生活,伴随歌声而拉开序幕。 总第5集可圈可点的,不在内容,而在封面、封底的配图,都是1957年厦大在校生的校园活动实况照片。封面是公园荡舟,封底是1955级学生的舞蹈节目。<div> 上图,侨生表演的印尼舞蹈《盘舞》,化作校园一道亮丽风景。传承到77、78级,厦大学生文宣队1981年为迎60周年校庆新排演印尼舞蹈《伞舞》,轰动校园,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直到2021年厦大百年校庆,原班人马依然宝刀不老,返校在庆典活动上翩翩献舞,堪称艺术常青树。</div> 1981年厦大60周年校庆,《伞舞》首次登台献礼,惊艳南强。 2006年厦大85周年校庆(上),2021年厦大百年校庆(下),《伞舞》原班人马数次回校共贺。庆典舞台上,婆娑起舞,身手不逊当年。翩翩舞姿、不老情怀,赢得满堂彩。 总第5集封底的下图是民族风格舞蹈节目《十大姐》剧照(化学系1955级女生表演),时光流转,也成为一段佳话,精彩传说。当年舞台上歌舞翩翩,青春靓丽,光彩照人,艺术形象永葆一代青年风华。 岁月荏苒,她们珍藏着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尽管人到八旬,依然记得起、数得出表演者名字,心中仍回荡着朝气盎然的歌喉舞姿。 还有长袖飘飘、仙子凌波的《荷花舞》,出水芙蓉,在水一方。舞蹈场景历历在目,清歌曼舞,轻盈婀娜,多姿多彩,堪称厦大校园一代绝响。 <p class="ql-block"> 《厦大歌选》总第4集(1957年)同属可遇不可求的稀罕品;却因年头远,歌曲老,不免被视作“明日黄花”,受店家冷落,仅售19元。“半个月亮爬上来”,物稀价廉,得之不胜欣慰。</p><p class="ql-block"> 封面选用几位在校理科女生身穿《新疆舞》民族服装的剧装照,题为“厦大之春”,以那时代厦大校园里的大片农田菜地为背景,远处一座芙蓉宿舍楼依稀可见。到80年代,那排道边小树都长成枝繁叶茂大树,浓荫蔽天。</p> 《厦大歌选》总第4集收入的印尼民歌《哎哟妈妈》,到80年代校园学生歌咏比赛,还是大受青睐的热门歌曲,新三级传唱不衰。 1965年总第11期,封面设计以洋溢青春生命力的大片碧绿为主基调,别具匠心,白绿色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醒目漂亮,海阔天空,赏心悦目。刊名四字显然是集鲁迅的字体。<div>这册也相当于守株“捡漏”,公道价22元,物有所值。</div> 革命的时代,东一窝西一窝兔子,说实在基本是“革命兔”,红色兔。<div> 红彤彤的《中国革命民歌选》,编得早,听闻少,可算一个有时代特色的汇编本。</div> 1956年2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连带前期搜集、征集、编辑等环节,时光遥遥近70载,山高水长,回音悠悠。 其第一版(初版)问世更早。1952年5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部选编,1953年3月上海的万叶书店出第一版(1953年5月就再版、三版,显然广受欢迎),黄皮封面,曲调采用五线谱。革命民歌以五线谱传唱,似乎不够大众化,1953年9月新一版就面向工农兵改简谱了。<div> 1953年12月,万叶、上音、教育三家店合并组成“新音乐出版社”,出新二版。这些版本都是在上海出版印刷的。<div> 1956年2月,改由北京的“音乐出版社”出版第二版,红皮封面,另有精装本。改简谱、分阶段,并增加几首新搜集的福建苏区革命民歌,填补空白;奇怪的是,有名的《浏阳河》此时还没露面,湖南革命民歌依然空白。</div></div> 与最早的版本对照,第二版新增收了老革命根据地(苏区)福建的几首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民歌,代表性更名副其实。 说是民歌,看来还是文艺工作者改编、创作的为多。 修订版努力搜寻,比初版增加了福建苏区民歌,但附录一首太平天国民歌,身份不明,又没啥鲜明特色,画蛇添足。 响彻云霄的《东方红》,与后来的版本有些不同。放羊老汉李有源大名还没出现(词作者可能是收集、整理者)。歌词略有不同,原来是“他为人民谋生存”,而今流传是“他为人民谋幸福”。谋生存是温饱型,谋幸福是小康型,高度不一样。第二段起句还是称毛泽东,显示早年革命群众比较质朴,不知何时才改“毛主席”。 延安时期的陕北民歌《绣金匾》,脍炙人口,久盛不衰。早期歌词有所不同。据说这首民歌最早是“十绣”,后被文艺工作者精炼成“三绣”;第三绣本来是绣解放军,文革后改为绣周总理,郭兰英主唱的为正宗,风靡大江南北,唱彻九州大地。 过去的时代,看电影是业余生活的一大喜乐,优秀电影插曲是时代强音。50—60年代中期,电影歌曲一度很热火,接地气,到处选编,全国流传。<div> 此册特点,一是编辑于1974年,当时新电影作品还是比较萧条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聊胜于无;二是由厦门影剧管理处编印及赠阅,地方杂牌军,估计印刷量不大。</div> 样板戏(电影)唱段、新老故事片插曲、纪录片主题歌、美术片配乐,大杂烩一锅,东北闷炖,也算苦心孤诣,力求汇编成册,推陈出新。 <div> 当时《战地新歌》自1972年创始,一年一册,独领风骚,革命新歌天天唱,而电影歌曲诚属少得可怜。厦门影剧管理处不管是自己编印还是翻印,创办《电影歌曲》,总算没白吃干饭,雁过留声。</div> 《解放军歌曲》一册,也只这一册。为何是这一册?似与封面有因缘?此幅版画具有鲜明的海防前线特色,军民联防,高歌一曲,随天风海潮激荡;海岸高射炮阵地伸展着茁壮的龙舌兰。或许因画面展示的就是厦门前线,才被原主人青睐收藏。<div> 据百度,《解放军歌曲》初为《部队歌曲选集》,创办于1951年8月,不定期出版。它的任务是向全军推荐优秀歌曲。1953年3月更名为《解放军歌曲选集》,改为季刊,以发表新创作的歌曲为主。1956年5月改为双月刊。1958年1月改为月刊,更名为《解放军歌曲》。1969年1月停刊,1972年5月复刊。</div> 《解放军歌曲》是钢铁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带响当当的名份地位,使它能较早复刊发行。1972年第3期这册于1972年9月出版,标明总第163期。同年8月《战地新歌》第一集出版,而《解放军歌曲》5月复刊,还领先一步。<br> 其中新创歌曲多不熟,但第一首独唱《颂歌献给毛主席》却耳熟能详(应该是转自《战地新歌》),那时无处不在的家庭广播喇叭常传出激昂高亢的男高音:“东海扬波红日升,南岭起舞飘彩云……”几句抒情歌词如雷贯耳,不但老听得能哼唱,也常被中学生“借用”到作文的开篇。 以上这窝红色“兔子”,估计都来自厦大数学系吴天祥。虽未知何许人也,但这批书刊定是他长期收藏后,自家人倒腾给收废品的。出于个人爱好,几十年集存歌曲书刊,终不免流散,易手于人,可叹。咱虽偶得之,也好似暂收容过客,将来还不是同样会被不知柴米油盐其价几何的后人给扫地出门。<div> 如此说来,随着时光流逝,各年代旧书之来去聚散的命运,也正如杜牧所叹的历史周期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