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英模】(3)南疆战歌

张树忠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轻轻翻开《步兵第四十师战史(工程兵部分)》这本书,在那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荣耀的步兵第四十师工程兵英模名单中,鹤庆县的赵永恒、张益鹏两人的名字,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南疆战斗岁月的长河里。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去聆听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之歌。</p> <p class="ql-block"><b>英模名单</b></p> <p class="ql-block">  赵永恒(赵克用)与张益鹏同年出生于鹤庆县大水渼村,一同在这个村子里成长。由于赵克用早一年入学,致使两人未曾在同一班级共度学习岁月。他二人性格各异,张益鹏性格相对内向,而赵永恒则属于好动、调皮且热爱运动的类型。不过,两人皆钟情于读书学习,只是赵永恒更偏爱体育和语文,张益鹏则更偏爱音乐和画画。</p><p class="ql-block"> 在他们的童年时期,大水渼村子经济拮据,物资匮乏,条件较为艰苦。上小学时,放学后都需为家里操持诸多家务。张益鹏家位于村子东边,赵永恒家在村子西边。当时,大水渼村的小伙伴们玩耍时,上片村的往往结伴,下片村的也常相聚,这种情形较为常见,不过有时也会一同玩耍。虽然他两人在一起玩耍的时间稍少,但关系颇为要好,从未有过争吵或打闹。他俩都跟随赵超校长研习书法,是村子里最早书写春联的小学生。无论村里的大人还是其他小学生,每次途经他们两家门前,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观赏他们家门上的春联,那时他们堪称村子里小学生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b>赵永恒</b></p> <p class="ql-block">  赵永恒于 1978 年 7 月从鹤庆一中高 26 班毕业,在 1978 年 9 月至 1980 年 10 月期间,于大水渼小学任教。张益鹏则在 1980 年 7 月毕业于鹤庆一中高 34 班。</p><p class="ql-block"> 1980 年 11 月,他们二人应征入伍。幸运的是,两人在同一天从同一个村子投身军旅,并且到部队后又同时被分配在步兵四十师直属工兵营。步兵第四十师,诞生于抗日战争初期,是在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英勇无畏的人民军队。师团队属人民工兵,乃是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的一部分。1953 年 6 月扩编组建了团属工兵连之后,1955 年 5 月在云南省临沧地区,师工兵连扩编为师工兵营。至此,四十师拥有了一支不但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且能够修筑工事、敷设地雷、实施爆破和强渡江河的具备多种专业技能的工兵分队。</p><p class="ql-block"> 赵永恒被分配在工兵营营部侦察班,张益鹏则在工兵连。历经三个月紧张忙碌的新兵训练结束后,营里挑选了一部分优秀的新兵进行文化考试,成绩合格者将被送往师部司训队参加驾驶员培训。他们两人参与了此次考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而得以被送去司训队培训。在司训队,他俩又被分在同一个排,赵永恒在四班,张益鹏在二班,共同经历了九个月的紧张学习,顺利地完成了培训任务。</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后,连长和指导员分别找赵永恒谈话,期望他留在司训队担任教练,并征求他的意见。然而,赵永恒对担此职务并无兴趣,于是便与张益鹏一起回到了原单位直属工兵营。</p><p class="ql-block"> 回到工兵营后,他们各自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在闲暇之时,两人常常相聚一起聊天唠家常,交流内心的想法。有时让张益鹏吹奏曲子以解烦闷,那段日子充满了欢乐。两个月后,师里下达调令将赵永恒调到司训队当文书,他们两人在部队首次分开。</p> <p class="ql-block">  1983 年,工兵营承接了前往前线马关进行国防施工的任务。在三月份,赵永恒再度调回了工兵营。当时,还有一个步兵营协同他们一起施工,并且成立了施工指挥部。赵永恒调回工兵营后便在指挥部工作,除了承担开车的职责外,还兼任指挥部的出纳员。马关,在大理国时期,为大理国的阿维部,隶属最宁府。清雍正六年设立马白关,1914 年改称为马关县。它与越南老街、河江两省的箐门、新马街、黄树皮、猛康四县接壤,国境线长达 91 千米。</p><p class="ql-block"> 从 1983 年 12 月 23 日开始,各工兵分队在圆满完成战前工程保障任务的同时,大力狠抓临战训练。其一,着重抓重点课目的训练。由工兵科和工兵营抽调干部组成教学组,前往工兵连授课,组织全连进行训练,参训率高达 95%以上,尤其是对于地雷、爆破等基础课目,要求后勤及驾驶人员都参与训练。并且采用“一减、二合、三穿插”的方式进行。即针对工程保障任务,将不必要的训练课目删减,以增加重点科目的训练时间;“二合”指的是将专业技术和战术合在一起训练,把战术训练与协同合在一起训练;“三穿插”是把基础理论、实践经验、战时工程保障的内容穿插到实际作业中进行训练。其二,狠抓适应性训练。工兵科先后四次组织连、排干部和骨干前往前沿勘察地形,并依据工程保障任务,先后四次转场展开适应性训练。例如基础科目在仁和和落水洞进行,战术训练在船头进行,协同训练在南温河进行,使得部队能够迅速适应战区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其三,抓好临战专业训练。采取先分批后全连的办法,配属侦察分队进行侦察、捕俘以及开展现地工程侦察、秘密开辟通路、构筑前沿工事等专业训练,以此来培养和锻炼部队。</p><p class="ql-block"> 在马关的国防施工以及战前训练期间,那段时光相当艰苦,赵永恒与张益鹏两人常常聚在一起,时常一同前往河口县南溪村转运站拉运施工材料。河口县与越南老街市、谷柳市隔红河相互对望。国境线长 193 公里。清初设立河口卡,光绪二十三年设立河口对汛副督办。1914 年将副督办改为督办。由于两人是同村人,所以彼此依赖、信任并且相互关心。</p> <p class="ql-block"><b>张益鹏</b></p> <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温暖的春风轻拂大地,然而四十师直属工兵营的工兵连却迎来了一项艰巨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参加收复老山的作战。</p><p class="ql-block"> 参与作战的四十师工兵连、机械连的一个班以及三个团属工兵排,在战斗准备阶段积极投身于修路架桥的工作,全力构筑指挥所和防炮洞;在进攻战斗中紧密配属主攻部队,勇猛地攻打老山和 662.6 高地;在防御战斗中巧妙布设地雷,精心加固工事,稳固坚守阵地。</p><p class="ql-block"> 这个任务的下达犹如一道惊雷,来得突然,让大多数士兵的内心都泛起了波澜,多少有些忐忑不安。毕竟战场上的局势变化莫测,犹如风云涌动,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后果更是难以估量。</p><p class="ql-block"> 张益鹏所在的工兵连即将奔赴前线之时,在侦察班的赵永恒满心忧虑,极为替他担心。然而,身为军人,每一个战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无论前方是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必须坚定无畏地去面对。</p><p class="ql-block"> 在这临行分别的前夕,赵永恒紧紧握着张益鹏的手,目光坚定而又充满关切地一直嘱咐他:“在战场上一定要沉着冷静,保持头脑的清醒。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要机动灵活,反应迅速,判断精准,处置恰当。在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的同时,务必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我会等你凯旋归来!”</p><p class="ql-block"> 自激烈的战斗打响以后,赵永恒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张益鹏的安危,内心的担忧犹如巨石压在心头。赵永恒在战前曾对麻栗坡和马关一线进行过细致的侦察,深知老山的地形极其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战,危险重重。只要没有关于张益鹏的不好消息传来,对赵永恒而言便是最好的消息。在激烈的战斗期间,赵永恒曾两次前往前线指挥部,并见到了工兵连的连长等人,但却始终没有见着张益鹏。原来,因为工兵配属步兵作战而分散在各步兵分队,身处不同的战斗高地,所以两人相互之间难以见到。</p> <p class="ql-block">  张益鹏参加了老山主峰攻克战斗。在老山作战即将来临的前夕,神情严肃的师参谋长特意来到了工兵连,他此次前来是要精心挑选出两名身强力壮英勇无畏的战士配属步兵118团三营,因为118团承担主攻老山主峰的任务,而三营又是主攻之营。张益鹏没有丝毫的犹豫,第一个果敢地高高举起手报名,那坚定的眼神和挺拔的身姿展现出他强烈的决心。经过严格的筛选,张益鹏最终成功通过选拔。还有另一位同样充满斗志的工兵战士,也幸运地一同入选。</p><p class="ql-block"> 他们动作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利落地整理好长长的装备,精神抖擞、步伐坚定地跟随着参谋长,怀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一刻也不敢停歇,马不停蹄地奔赴三营指挥所。</p><p class="ql-block"> 此后,他们历经了三个夜晚的艰难摸索夜行。漆黑的夜晚,道路崎岖不平,山林中弥漫着神秘而危险的气息。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老山半山腰的潜伏位置。</p><p class="ql-block"> 4 月 28 日凌晨 6 点,战斗准时打响。激烈的战斗采取了三进三冲的独特方式,先是我方以排山倒海之势炮轰敌阵地整整五分钟,密集的炮火如同暴雨般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炮声停歇后,部队勇猛冲锋五分钟,随后迅速埋伏起来。紧接着,又是一阵猛烈的炮轰持续五分钟,暂停后战士们再次勇猛地向前冲五分钟。最后五分钟,张益鹏跟敢死队员一起毫不畏惧地冲上山顶,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白刃格斗。他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每一招每一式都充满了力量和勇气。经过一番殊死搏斗,终于成功拿下了主峰。整个过程刚好半个多小时,精准地达到了中央军委预定的时间表。而后,后续部队如潮水般源源跟进,迅速占领了整个老山及八里河东山。</p><p class="ql-block"> 老山 662.6 高地收复之后,工兵连划分为 21 个小组,每组由 2 至 3 人组成,承担起了紧迫的阵地障碍清除工作以及寻找伤员、烈士的重任。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针对我方所占领区域内的 160 多个高地展开了全方位的清扫与寻找作业。</p><p class="ql-block"> 鉴于山岳丛林地带地形极为复杂,残余敌人尚未完全肃清,再加上敌方炮火持续不断地袭击,给此项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连队将干部、党员分配到每一个小组当中,以骨干作为核心力量,各自独立完成任务。各个小组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不分白昼黑夜,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渴了就饮几口山泉,夜晚在山上挖个猫耳洞蹲守,搜遍了每一座山头、山包,每一处山沟、山崖。历经五个昼夜,总共排除各类地雷、未爆炮(炸)弹及危险物品 500 余颗(件),成功找到我军伤员、烈士 107 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p> <p class="ql-block">  战斗终于结束了,赵永恒与张益鹏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都安然无恙地回来了。一直以来相互间悬着的心,此刻终于能够放下了。两人面对面地站着,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对方,仿佛要将这段时间以来彼此的变化都看在眼里。随后,他们都笑了,那笑容中饱含着复杂的情感,那天的笑,是含着泪的笑,是劫后重生的欣慰之笑,是对彼此安好的庆幸之笑。</p><p class="ql-block"> 在那场激烈残酷的老山战役之中,赵永恒和张益鹏凭借着英勇无畏的表现和功绩,都荣立了三等功。他们的名字因此被庄重地记录在《步兵第四十师战史(工程兵部分)》一书的英模名单之中,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事迹也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里。</p> <p class="ql-block">  老山作战圆满结束后,国防施工的艰巨任务也相继顺利完成。他们两人先后回到了宜良县,此时正处于战后和国防施工之后的休整期,日常生活相较于之前的紧张忙碌稍显松懈了一些。</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张益鹏经过多方思考,作出了退伍还乡的决定。赵永恒曾苦口婆心地劝他暂时不要走,再留一段时间。然而,张益鹏的态度十分坚决,没有丝毫动摇。就这样,他俩在部队迎来了第三次分开,彼此的心中都充满了不舍与牵挂。</p><p class="ql-block"> 张益鹏退伍后,被妥善安置在鹤庆县农牧局畜牧工作站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他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时光匆匆,转眼到了 2022 年,张益鹏退休了。如今的他,平安健康,尽享着晚年的天伦之乐,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赵永恒毅然决定留在部队,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后期的埋雷设障工作,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巩固我军的防御阵地。当作战态势迈入防御阶段之后,各工兵分队均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松劲的情绪。其中,有一部分人表示:“老山已然收复,任务业已完成,理应好好休整一段时间了。”另有一部分人则认为:“进攻战斗大获全胜,防御的任务理应轮到边防部队了。”</p><p class="ql-block"> 针对部队存在的这种思想实际状况以及当下的敌情,军、师业务部门当机立断,迅速向工兵分队下达了《防御战斗工程保障补充指示》,同时组织了工作组深入到各分队,全方位了解具体情形,并用心布置防御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战斗减员且建制残缺的艰难处境下,工兵连充分彰显了党支部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作用,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一心。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部队在老山和 662.6 高地,精心布设了多达 9703 枚各类防步兵地雷,成功构筑了 4 个指挥所,对 720 米的道路予以维护,清除了 560 立方米的土石方。而且,他们还积极协同侦察、防化分队,成功爆破了敌山洞 1 个,击毙敌人 20 名,缴获冲锋枪 2 支以及部分弹药,出色圆满地完成了防御战斗中的各项保障任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赵永恒在参加防御战斗中的各项保障任务之中,再次荣立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  赵永恒于 1985 年至 1987 年期间,担任工兵营部书记,履职尽责,尽显担当。1987 年至 1993 年,他在四十师司令部工兵科勤勤恳恳地工作,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 从1980年入伍至1994年,赵永恒积极踊跃地投身于各项艰巨繁重的任务之中。他亲身参加了战况激烈的老山战役,还参与了两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军事演习。此外,在国防施工以及“三化”达标等关键且重要的工作里,都留下了他不辞辛劳、奋力拼搏的身影。凭借着非凡的表现和英勇无畏的气概,他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荣获部队的嘉奖。1988 年,赵永恒凭借自身鹤庆一中的文学才华和部队深厚工兵专业知识,主导编撰了四十师工程兵战史,这在全军范围内乃是首家出书的壮举,为部队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1994 年 8 月,赵永恒圆满结束了军旅生涯,复员归乡,在昆明市晋宁区政协开启了全新的工作征程。</p><p class="ql-block"> 2022 年 3 月,赵永恒正式退休,自此开始安享静谧平和、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