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镇高中旧址礼堂</p> <p class="ql-block">北镇高中旧址钟楼</p> <p class="ql-block">北镇高中旧址教室一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梦回校园 追思百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纪念北镇高中百年华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树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多年了,我的梦境还多是北镇高中过往的影子:或苦读,或执教,或巡课……。一张张青春的影子,一幅幅课堂上的画面,一幕幕共事的情景,常常侵袭我的脑海,令我浮想联翩。这,也许是日久虔心的缘故吧,从学生到教员再到管理者,前后历时三十二年,远逝的故事怎么能说忘就忘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百年,不可奢求;一业百岁,当数奇迹。北镇高中出现之早,延续之长,成果之丰,称其为奇,当不言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追思百年,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一、 举人陈伯文与首位校长那玉振</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光绪三十二年(1906),举人出身的陈伯文出任教育所长,创立了县立第一小学(即老爷庙小学)。1919年"五•四"运动暴发,在科学救国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心在北镇率先创立公立中学,即北高的前身,开了先河。半年后因经费困难停办。后续者是第一小学校长那玉振,是他兼任中学校长,从此一发不可收。从教师到学生,从设施到教具,令其日臻完善。因此,北高创建之初的陈、那二人,确有旷世之功,凡受其荫蔽者自当永怀。</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二、 历史的延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镇高中与数字"九"是有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创建~1949年建国,整整三十年,是北高的创立完善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建国~1969教师下放,整整二十年,是北高发展与冲击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学生离校~1978年复校,整整十年,是北高"文革"停办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首届毕业~1999年高校扩招,又是二十年,是北高恢复发展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9年高校扩招~2019百年华诞,还是二十年,是巩固与快速发展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2019,两个二十年合起来计算,整整四十年,统称为快速发展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30+20+10+40",整整一百年,北镇高中起浮迭宕,劫后复生,蓬勃发展,走过了风雨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校名、校址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高1919年创始之地是在鼓楼西侧文庙儒学公署(民国教育行政机构)院内,一个班,30余人,校名不详。恢复办学后的1923年,迁至南门里小学(一中原址)院内,校名正式定为北镇县立初级中学。1926年增设师范讲习科,遂改名为北镇县师中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恢复原名。1938年改学制四年,更名为北镇县国民高等学校(简称国高,介于初、高中之间的学历)。1941年教会办的”崇一中学"收归国有,改名为第二国民高等学校,我校遂称为第一国民高等学校。解放后的1948年(北镇47年解放),与女中合并,更名为北镇中学,简称"北中"。1950年,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址遂迁入东门里路南,在教会办的崇一中学和女子中学两校原址上扩建,次年春正式招收高中生。1954年县政府决定在老东街路北原八大富豪宅院上成立第二初级中学,之前的南门里我校原址继续办初中,为一中。1955年北镇中学停止招收初中,1958年遂成为独立高中,改名为辽宁省北镇高级中学。1966年"文革"暴发,学校停课,68年学生还、下乡,69年教师下放,高中停办,校址被部队第64医院占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恢复高考后的次年1978,县府决定在原二中校址基础上恢复北镇高中(二中迁至四校,四校停办),延续至今。1995年北镇撤县改市,遂名为北宁市高级中学,不久又改为北镇市高级中学,延用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名师荟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镇历史上曾是东北政治、军事和商贸中心,文化、教育先进及贤达才子汇集之地。作为最高学府的北镇高中自然人才济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格言,解放前后北中教师,胜任历史、地理和语文.三科教学,人称"活地图"。授课背向黑板,边讲边绘图,熟练、准确度令人叹服。历史故事、名人诗词信手拈来。他的民族气节极强,拒绝日伪的任命和讲授满洲史,终生奉献给了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占福,北高化学教师,上课只带粉笔,教材、习题烂熟于胸,条分缕析,一丝不苟,无一句废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亚风,生物教师,是上课只带粉笔的第二人。将课堂讲得风生水起,知识点铭刻于心,考生高考成绩年年居锦州地区第一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自衡,物理教师。课堂很少翻书,将知识点和解题规律精准传授给学生,用语沉稳,句句精髓,不求名利,深得学生敬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文革"前的北高教师少而精,如唐尚朋老师的政治课哲学原理清晰,杜国英老师的语文课点点入地,汪宝金老师的数学课典型有规,佟钟晨老师的物理课幽默风趣。复校后的吕久湘老师语文课板书优美,用语艺术,夙有"辽西王前"的雅号。崔香圃老师的历史课脉络清淅,随堂记牢,鼓励学生课后不看历史,高考成绩照答高分。刘柏林老师的数学课出神入化,毛春林的语文课干炼、精准,魏向阳的数学课如同活字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此同时, 学校的管理者更是呕心沥血,可也命运多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悦校长是55年从盘山县人民法院院长的任上调来北高的,他兼任‘县委委员(近似常委),至65年病逝。十年间,他带领全校教职工艰苦奋斗,狠抓校风、校纪,奠定了从严治校的校风。他讲政治、讲奉献,讲刻苦,讲节俭,倡“三同”(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倡钻研,以致办学质量不断攀升,升学率直至91%。于是,北高62年被省厅评为重点中学(全省仅20所)。又是他,将原属完全中学逐年发展成了独立高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见到的王悦校长经常捂着肚子,初以为是种习惯。65年他在任上突然病逝,方晓他积劳成疾,捂腹是病痛所致,享年5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殿凤书记,后兼任校长。他在任前后适逢"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之初,政治上受辱,经济上受困,堪称“悲情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以身作则,带头住马棚旁的养马舍,带头兼作班主任,带头家属长居农村(时倡不在城里吃闲饭)。"文革"初期他被打成了"走资派",被强行带上了纸糊的高帽游街示众。69年高中解体时他竟无一句话语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恢复高考后的78年,县府委托他重新组建北镇高中。腾空后的二初中旧址,仅留下用部队占高中校舍拔给的20万元赔偿款建的三层小楼和几栋空荡荡的平房,要办所象样的高中是何其的艰难!是他,率领着刚刚返城的三十几位教师和刚招来的300余名莘莘学子,改宿舍、变食堂,创建理化生实验室、药品室、仪器室,筹建图书阅览室等。就是在这种边建设、边教学极其艰难的条件下,78、79两年高考,竟夺得了全省总均分笫一的好成绩,80年北高顺利晋升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令人婉惜的是,这年高三教师去黑山参加教学活动,途中遭遇了严重车祸,近20位骨干教师伤亡,黄校长带着处分遗憾地离开了亲手复建的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崔歧春书记,后兼任校长。82年他调入劫后余生的北镇高中。为恢复元气,他拼命工作,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学校无经费、政府无财力的艰难条件下,他发动全县上下支援高中,为无房教师建起了多栋平房。当时学生宿舍每班“三间土房对面床,夏天闷来冬天凉"。一天清晨,一位家长目睹了结了冰的学生洗臉盆,苦笑着说,"这敢象北镇第二监狱了"。为彻底解决住宿条件,他带着干粮,跑省厅,奔鞍钢,去锦西水泥厂,平空建成了近3000平米的学生宿舍楼,近2000平米的大礼堂兼食堂;完善了理化生实险室,竖起了雄伟的校门,铺上了平坦的石板路。一座崭新的校园展现于辽西古城。他的努力,调动了师生的极大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攀升,致89年高考又出了省状元。可惜他积劳成疾,离校后不久病逝,年仅57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玉贵校长,后兼任书记。他91年就任后,为改变上年高考失利的现状,调整管理架构,改换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狠抓质量,带领师生连打三个翻身仗,于95年高考我校考生第三次夺得了省状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年来,北镇高中出现过无数位优秀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不一而足。</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五、北高精神与传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镇高中久盛不衰的源泉靠的是什么?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提并论,学生来源大多为农村,不可与文化普遍较高的市民同比,那骄人的业绩靠的是什么?唯有"拼搏精神"四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久以来,入夜的北高校园灯火辉煌,千人、几千人的校园如入无人之境。教室里学生在苦读,老师们也从不缺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十年代辽师的一位胡姓教授去崔香圃老师家探视师母,他面向老师的遗像三鞠躬,口中喃喃念道“如没有崔老师当年的指点迷津,决不会有学生的今天”。有多少学生思想意志、行为习惯出了偏差,是老师及时援手,拨云去雾,循循善诱,引导前行,以致成为心明眼亮、有定力的强者;有多少家境困难、体弱多病、学业不佳等等苦闷徬徨的学子,是老师及时施助,抒难解困,渡过了难关。这无私的奉献精神,照亮了学生的心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团队帮带是北高教师的又一传统。他们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做到进度、重点、习题、教参等的“四统一”。同时,长期实施师徒制,以老带新,共同进步。因而荣辱与共、团队同进的传统代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工作的关系,多年来我有机会到过考入"四大名校"的学子家中,他们的家大多清贫,让我更加坚信那些优秀的学子从小成长的环境,越是艰难,越是靠勤奋刻苦、孜孜不倦方得始终的。北高学子能吃苦是出了名的,85届我的一名陈姓学生,父母年迈,家境困难,褪了色的衣肩上补块巴掌大的补丁,身处同学间丝毫不觉得寒酸。已婚的姐姐来看他,见状送钱让他自已买件衣服换上。哪知他跑到街里书店全都买了学习用书。他嗜书如命,沉心静气,常与老师探讨问题。高考成绩出来,他进了全校前三名。勤奋、朴实、钻研、善学是北高学子的一贯好学风,正如校训写照的那样:“勤奋、朴实、守纪、进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私奉献、团队帮带,勤奋吃苦、钻研善学,这是北高人的精神食粮与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正如校训明刻的“勤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十年的日月星辰,百年的风雨兼程,如梦幻般闪烁。一幕幕动人的往事,一串串鲜活的生命,一位位消失的尊者,如海潮般浮现眼前,令我执笔难停。但愿我的长夜脑海中还有梦,梦境还有你一一我的母校北镇高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系1966届北高毕业生,1980年回母校任职,直至2007年退休。本文参考90年版《北镇县志》、97年版《北宁市高级中学校志》及2014年版《北镇文化通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点击作者头像,可查阅作者专栏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北镇高中百年校庆会场(2019.9.14)</p> <p class="ql-block">百年校庆联欢晚会</p> <p class="ql-block">校庆晚会</p> <p class="ql-block">北镇高中百年校庆全体参会的“老三届”(1966~1968)校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加百年校庆的“老三届”部分同学在校园孔像前</p> <p class="ql-block">作者(右三)与部分“老三届”同学在北高校园</p> <p class="ql-block">“老三届”(66~68届)下乡、还乡50周年纪念回母校(被占),在旧礼堂前</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 北镇高中已105岁了,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千千万,遍布全国各地,以致世界多国,但对母校历史了解的人并不很多。</p><p class="ql-block"> 2019年北高百年校庆,校方约我写篇有关纪念文章。我据三十余年的学习、工作体验,并查阅了有关史料,写了《梦回校园,追思百年》一文。校方将其刊载在互联网公众号和校刋上。 </p><p class="ql-block"> 今略作修改,转发网友,供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回首往事,了解历史,感念母校。</p><p class="ql-block"> 2024.12.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