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原创:(博主)张华</p><p class="ql-block">编辑转载:严荣富</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博主)张华</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老家</p><p class="ql-block">演唱:宋祖英</p> <p class="ql-block">故乡情思——即将消失的老家古村</p><p class="ql-block">进入2004年古稀之年的我过腻了喧嚣的城市生活,在春秋宜人的季节我总喜欢约上乡亲带上相机去古老的老家村落去采风旅游拍下未曾见过面的古老风景。</p><p class="ql-block">来到了老家才知道:老家的风景真有一种经历沧桑岁月的美!来到有古树、古院落、古庙的老家采风,我的故乡老家行仿佛就是一次对祖宗的追思,更像是一次对乡间历史发展的探索。</p><p class="ql-block">思绪回到我们寻访的老家古村的风景,我想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份对过去、对故乡、对远去的历史和亲人的的绵绵追思之情,都有一份心中的追问,我从哪里来?故乡在哪里?故乡现在是什么样子?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到父辈曾经生活的地方,或寻访观光,或凭吊追思,不就都是为追忆和寄托心灵深处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吗?</p><p class="ql-block">60年代中期历经“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和2005年代后的“新农村建设”,多少古村镇被毁,那些承载中国几千年乡村文化的实物载体就这样,在有破无立的的浩劫中,在急功近利的功利驱使下,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彻底的消失了。如今许多古村落它的历史形态虽然遗存,那些古老的建筑也许侥幸的还矗立在那里,但建筑里边已经找不到任何历史文化的内涵了,因为没有了文化的实物载体,或者没有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那些残存的古村也因为文化的流失,文化传承者的流失,使得那些残存的古村就像一具木乃伊一样,早已没有了灵魂,因此一些有识之士才发出“古村衰落诗不在”的哀叹。</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查找我们究竟还残存多少古村,我们也可以不去刻意的探寻那些古村的来世今生,也许这些对于我们和每个前往观光的人来说并不重要,但对于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村民和年轻人来说,它的意义就不同了,那些义无反顾从这山村走出去的年轻人,也许有一天他们在他乡或城市里扎下了根,并在那里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然而如同当今漂泊在城市的“北票”、“南漂”们一样,在他们的中间,永远都会有一个深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的声音在不断的叩问他们自己:乡关何处?家在哪里?我们的根又在哪里?而今天,那些远离家乡或者迷失在城市的漂泊族们,那些每年春运期间的茫茫大军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而他们义无反顾的奔向目的地的动因,就是那让他们永远割舍不了家乡情,故乡梦得以遂愿。</p><p class="ql-block">也许他们如同漂泊在水面上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也不知将要飘向哪里,飘着飘着就找寻不到了自己的源头,这也许就是现代人最大的可悲之处吧!</p><p class="ql-block">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发现了保护古村落的必要性,我们探访采风的老家古村落也入选国家保护古村名录,然而我们能够保住这些古村的外在形态,但我们能够挽留住逃离这里的人们吗?我们能够找回那早已经流失的文化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行经在老家乡村的弯曲小道上, 一条青石铺成的石板路往前延伸,行走在那饱经岁月风霜磨砺的石径上,仿佛穿行在时空隧道。青石板路的尽头,一排黄土筑成的农家院落就在眼前。青石道旁栽种的指甲彩的点点红花,和那不知名的紫色小花,还有攀爬在墙壁上的藤蔓,将农家村舍装点得花团锦簇,给这小村平添了几分生机。</p><p class="ql-block">村落依山而建,没有关中村落的凝重,也没有江南村落的灵秀,具有典型的中国西北山区的建房风格。房舍均为青石地基,黄土夯筑墙体,青石板或者青瓦盖顶,青石铺路,就连猪圈牛棚和院坝也都是用青石磊建和铺成的,真正做到就地取材,物尽其用。</p><p class="ql-block">在村庄下方还有几处池塘掩映在树林之中,使古村有了几分灵性。 </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古村建于何年不详,据老乡村民讲最少在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残存的建筑遗迹上寻找岁月留下的痕迹。由于交通蔽塞,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使这座相对封闭的古村落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偌大个村子,除了老人孩子妇女之外,有的房屋几乎空无一人,或者外出打工,或者早就搬出老屋,大部分都大门紧锁,随处可见行将倒塌的房屋任凭风吹雨打,只有十几个留守儿童在一间破屋舍里伏在无课桌椅的石板上席地而坐在听乡村老师讲课!凋敝荒芜的凄凉景象,只有房舍周边农田拔节出穗的玉米,和绿油油的红薯藤蔓,满目的翠绿,以及袅袅的炊烟,让人依稀能够感受到一丝生机。</p><p class="ql-block">村舍依山随势而建,几条石板铺成的道路将这散落的院落相连,每家房前的院坝都用青石铺成,大多房房屋的房基都是石头起座,黄土夯墙,石板铺顶,院墙猪圈也是石头垒成,在石墙边,或栽植花草,或搭建棚架种瓜种菜,将本来简陋的房舍周边,营造的绿意葱葱,宛若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石板铺成的青石路和高低错落的院落,就那样在这深山密林深处,构筑了一个别样人居空间。</p><p class="ql-block"> 每家每户门前的石磨、石盆、石碾,以及耕种收获使用的农具,表明这里的村民依然保留着昔日原始的劳作方式。一个摆放在院子硕大的石碾,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这里曾经人丁兴旺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我们信步穿行在青石垒砌的石墙和土墙构建的幽深小巷之间,仿佛穿行在岁月的时空中。</p><p class="ql-block">村里院子与院子之间,石径相通,墙门相连,曲径通幽。</p><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院门,踏过长满了杂草的庭院,在众多土房中间一处全木结构,雕梁画柱的老房引起我们的注意,据村民介绍这里曾经是当地地主的房宅,房屋的主体已经残破不堪,台阶上、没顶的空屋间杂草丛生,多年未经维修破损的屋顶,任由雨水冲刷,足见这里,早已是人去房空,一片破败的凄惨景像,只有门楣上梁柱上的雕刻精美的木雕依稀还能看到昔日的气派。在木板上书写的标语,给这座被遗弃的老宅子留下了时代的痕迹。</p><p class="ql-block">穿行在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的街巷,随处可见无人居住遗弃的老屋,和历经风雨而残存的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农家村落,土墙、石瓦、石板路,就是这样一个房屋相对集中已经衰落的古村落,因为偶尔被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发现,并在网络上传播后,引发了人们的好奇,据村民讲,经常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摄影爱好者和古村爱好者前来观光,我们也算是跟风的人群吧。</p><p class="ql-block">来到老家,虽然它并不是一个令我们十分惊喜的“秘境仙踪”,但却给我了一份心灵上的慰藉。</p><p class="ql-block">这些远古时期来自遥远过去的民居,参差错落地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斑驳的院墙,清雅而宁静。光滑而蜿蜒的石板路,向山林中延伸,幽深而恬静。高山连丘陵,散落的牛羊,村姑在洗衣,牧牛饥饮水,充满着自然野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牧童横笛,炊烟袅袅,田园牧歌,那不就是人们梦里的家园吗……。这如梦如幻的田园村落,就这样随日出日落,明暗交替,随着岁月四季交替而变化,在岁月中沉积着中国人美好的农耕文化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护我们共同的老家的古村,就是保护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的栖息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原生态历史和民族文化,也就是给我们每一个中国百姓及其后代留住一份记忆和一个精神的家园。然而时代的进程,在中国急功近利的社会转型中,我们的古村落如同衰落的传统文化一样,早已经被湮灭在历史的河流之中,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如同那些迷失在城市人流之中得“北漂”、“南漂”们一样,不知根在何处。不知道眼前这座被纳入保护名录即将消失的古村落还能继续保存下来吗?也许我们都无法回答和预测这个问题,然而为了让每个中国人都能留住乡愁,我们也只能在内心里祷告,但愿我们还能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上找到一个寄托中国人心灵情感的归宿之地,那就是那些依然保留着中国文化印记的山野村落和旷野田园。</p><p class="ql-block">枫桥月、灞桥柳,那跨越时空的乡愁,犹如绵绵长丝,将我们这一代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相思豆,连丝藕,有了这份乡愁,我们的文化就能得到传承;故乡山,家乡水,有了这份悠悠思乡之情,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才会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和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