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在,我国的北方正在渐入深冬,而在东海边的浙东南地区,还处于晚秋时节,枫叶正红,各地的红枫观赏地正成为人流如潮的网红打卡地。树头正红的除了枫叶,还有柿子树。现在吃柿子的人少了,但去看柿子风景的人却更多了。很多柿子村也成了网红打卡地。永嘉的东西炉村就是这样的柿子村。感谢天公眷顾,连阴雨了这么多天,今天是周末,早上醒来,突见雨过天晴,我们按原计划远赴永嘉赏柿。</p> <p class="ql-block">东炉和西炉村。这两个村都在离以红枫著称的上塆村的不远处,也是隔着楠溪江相望,但它们都不在江边而在江两岸的高山上。两个村都有着悠久的柿子种植史,但近年来东炉村的柿子名气更大,游人来赏柿子风景或买柿子,都直奔东炉村。我们一行人中,古元先生是来过这里的,熟知这两个村的情况。他建议说,我们如果先去东炉,一定会遭遇大堵车,不如去西炉,游人罕至,我们可以更从容观赏。其实这时已经是下午快两点半多了,时候已经不早了。我们根据古元的提议,沿着盘山公路弯弯绕绕而上,终于来到位于山间一处台地的村民聚居的地方,这处台地既是广场,更是村民们晒柿子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景象:柿子大晒场。一张张铺满柿子的竹帘子,在整个大晒场里摊开来,视觉上的效果很震撼,大家来不及惊呼,或手机,或照相机,全都把镜头对准这片晒柿风景了。这跟我们在图片上看到的一家一户黑屋背上晒红辣椒的内地晒秋风景有得一比,但风格不一样。晒辣椒的地方很多,但这样集中晒柿子的风景很少见。刚晒出的柿子满帘都还是红红的,但晒了多日的柿子颜色开始变黑,晒硬实了的就是柿饼,它们是几百年来城乡居民春节期间的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着草帽的中年妇人正在一个个翻着柿子,她告诉我,她家有几十棵柿子树,柿子鲜果卖不出多少价格来,老百姓还是吃惯了柿饼,所以他们村里从祖辈就传下来晒柿的技术和习俗。</p><p class="ql-block">我说,看你翻柿子也很辛苦。</p><p class="ql-block">妇人说:柿饼就是这样翻晒出来的,柿子的味道就是这样翻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我问:这一片柿子都是你家的吗?</p><p class="ql-block">妇人说:是的。</p><p class="ql-block">我说:你翻一遍就要很久。</p><p class="ql-block">妇人说:晒柿的日子,我一整天都在这里,一个个果子地翻,当这么多帘子的柿子都翻过了,我又该再从头翻一遍了。要尽量让每个柿子的每一面都受热。</p><p class="ql-block">原来柿子的特有风味竟是这样炼成的。</p><p class="ql-block">我又问:柿子从鲜果晒成柿饼需要几天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妇人说:天气好的话,大概需要七天吧。</p><p class="ql-block">我想了一想又问:那你们村冬天卖柿饼,夏天呢?</p><p class="ql-block">妇人说:我们村杨梅树不比柿子树少。夏天我们就卖杨梅,我们村杨梅的名气也很大。我们种的卖的是高山杨梅,不仅品质好,而且与山下杨梅打个时间差,卖的价格更高。</p><p class="ql-block">妇人又说:我们的高山柿子品质也比山下的好。你可以找一个吃吃。</p> <p class="ql-block">就在台地的四周,还有一圈柿子树,柿树上的红红的柿子高低错落,犹如挂满了一树的小红灯笼。而村民们的住屋,都散落在围绕着台地的山坡地上。这时古元兄在一户村民的房前喊我,说上面的门前屋后都是几十年的老柿子树。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晒场,爬上村民的房前,果然这些柿子树不仅树形高大,而且枝干横斜,没有一片叶子,黑黑的枝干上挂着饱满鲜红的柿子,这种有生命力的线条和饱和鲜艳的色彩,让人心情不由地兴奋激越。我们在上坡地上的民居间爬上爬下,拍了很多柿子树的不同风姿。</p><p class="ql-block">一户村民的女主人正在削着柿子皮,晒柿饼就要去皮。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他也坐在门槛边的廊檐下削着果子,不过他削的不是柿子而是荸荠。他削荸荠皮就为了把荸荠肉卖给罐头厂做“马蹄罐头”。我眼窝中一阵热,时间相隔虽然将近三十年了,但时间似乎凝固住了似的,今天高山上的村民还用这种最原始的手工方式给柿子去皮。</p> <p class="ql-block">而这户的男主人则告诉我们,其实,他们西炉村的柿子产量更多,品质更好,风景更美。但是东炉村有人帮着策划宣传,县里又有人帮着推动,他们一下子就成网红了。而我们这个村没有人用心,没有人起头,就一下子被冷落了。</p><p class="ql-block">老人又说:现在村里管柿子、摘柿子和晒柿子的都是我们老年人和各家各户的妇女,青壮男子都出门去了。早辈人出外谋生都是弹棉花,现在干什么的都有。我们希望有人像东炉村一样,带着我们干,夏天的杨梅,秋冬的柿子,开发成风景,游人多了,搞农家乐。我们山上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空气新鲜,高山蔬菜多,现在道路通了,交通也很方便了。</p><p class="ql-block">确实,这个古村还是很有特色的。虽然在一些旧屋基上建了一些新建筑,但更大多数的是石墙黑瓦老房子,就在山坡地上相形度势地建,有单门独院的,也有联排的,而在这些老房子的前后或左右,都有高出它们很多的柿子树,如此高大的柿子树,在我们这些在平原和丘陵地带看惯了柿树风景的人眼里,都还是第一次。柿子树似乎成为了这里老房子的伴侣,这个村子里的标配或者说是标识。</p><p class="ql-block">我们没看到村民们怎么采柿子。我们黄岩江口镇沿永宁山脉的各个村庄,也有很多柿子树,村民们采柿都有一些专用工具,但这里的柿子树又要比江口的高很多了,有那么长的采摘工具吗?黄岩没有晒柿饼和吃柿饼的习俗,以前大家都喜欢鲜吃软柿子,但由于受到一些广告宣传的引导,新鲜软柿子很少有人吃了,摘柿子的人也少了,很多原先村民栽种的柿子树就慢慢变成了野柿子,一直熟烂在枝头,一部分喂了鸟,更多的它们自然被深秋的风吹落。但没有人采摘了,红柿子就长时期挂在树头,这也是一道风景,所以虽然采柿子的人少,但来赏柿子风景或拍摄柿子风景的人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我想,西炉村的村民是绝不会让柿子在枝头熟落的。他们会珍惜每一个红柿子,想尽办法把即使在最高枝头的红柿子都采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还有一些高大的古树,尤其是村中间几条道路交汇处的地方,有一棵荫地广阔的古槠树,牌子上说明它已经260年树龄了,还枝繁叶茂,这里也是村民们夏日里乘凉聊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山地上除了栽种杨梅、柿子树等水果之外,还种番薯。刚才在大晒场上,帘子上晒的大部分都是柿子,但也有一部分是薯饼。因为薯饼的颜色跟柿饼有些接近,所以不仔细看容易忽略。而就在古槠树附近的一小块平地上,有两位中年村民夫妇正在用机器加工薯饼。几个大木圆盆里盛着水,水中小山似的堆着已经去皮的红皮白心的大薯块。机器这时正在歇着,我们不知他们是怎么把鲜薯块加工成薯饼的。他们在另一边放着一大袋子的薯饼,有游人正在大袋小袋地称买。女主人让我们尝吃,我们拈了一块分着吃,很有嚼劲。</p><p class="ql-block">现在也是高山番薯的收获季,西炉村村民的晒秋,不仅晒柿子,也晒薯。</p><p class="ql-block">本来我们还想再去东炉村的,看看那边的网红到底红成了什么样子,让这边西炉村的村民这么艳羡又这么失落伤心。但由于天色向晚,我们离开西炉村后就直接返程了。</p><p class="ql-block">2024.1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