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街头和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歌舞艺术,一支秧歌队人数不等,多则二三百人,少则七八十人。前面有门旗、彩旗和鼓乐队开路,中间有架鼓子和各种小会子表演,最后有龙舞、狮子舞收尾。伞头负责指挥全局、调动情绪、带领秧歌队进行舞蹈表演(俗称“踩牌子”),并负责与外界交往,而所有活动均用舞蹈和即兴编词演唱来完成。即兴编词演唱是临县伞头秧歌的显著特点,正所谓“触景生情、就地取材、现编现唱、永不重复”。传统的秧歌队里只有一名伞头,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步发展为两名、4名、6名不等,但必须是双数。所有表演者,统一在伞头带领下,踩着锣鼓唢呐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自由发挥,尽情舞蹈,人们将其概括为“锣鼓鞭炮,红火热闹,旗锣伞扇,花里胡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4、12、6日,介休“和谐家园”伞头秧歌队前往孝义,与孝义“永泰家园”社区秧歌队,展开了联谊互动活動。两支秧歌队汇成一体,阵容强大,队伍整齐。队员们精神抖擞、摩拳擦掌,群情激昂、喜气洋洋。大家齐心协力、尽显身手,扭岀了团结、扭岀了风采、扭岀了精气神儿,充分彰显了“中国非遗、临县伞头秧歌”的民间艺术魅力。得到广大群众(观众)的热烈称赞,更为伞头秧歌队的队员们留下美好的瞬间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临县伞头秧歌吸收当地民间音乐、舞蹈、民歌、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融合成一种有歌有舞的综合性民间歌舞艺术。它以气氛热烈、场面宏大、地方风情浓厚而著称,即兴编词的演唱特点、灵活多变的格律结构、通俗明快的语言艺术、和谐独特的地方音韵都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秧歌队的表演形式有民间小演唱、传统戏曲片断等。临县伞头秧歌在表演风格、表现形式、反映的内容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一首秧歌唱道:“上川的鼓子下川的扭,西首里出的是民歌手,县城里集中了些好伞头,要听吹手到碛口。”区域性的伞头秧歌文化圈,促使伞头秧歌的传承处于良好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伞头秧歌产生、流行于临县,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秧歌,又称"阳歌",在当地俗称"闹会子""闹红火""闹阳歌",2008年伞头秧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简介: 老 骥(马瑞刚),山西晋中介休市攝影家协会会员顾问;介休市职工攝影协会会员;国际攝影协会四星级会员、介休分会顾问;中国攝影旅游网会员、特约攝影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叧:“中国非遗临县伞头秧歌”活动爱好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