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些错误言论的流传可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让中国道德水平倒退之虞。</h3></br> <h3>1.“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h3></br><h3>这一出自彭宇案中王浩法官之口的话语,如一颗毒瘤,侵蚀着社会的信任根基。</h3></br><h3>彭宇案本是一起普通的民事纠纷,然而法官这一违背常理与证据逻辑的不当推断,使得人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本能的善意救助被深深压抑。</h3></br><h3>此后,老人摔倒扶不扶竟成了一个艰难的道德抉择,许多人因害怕被讹诈而选择冷眼旁观,曾经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种猜忌和担忧中逐渐式微,社会的道德温度仿佛骤降。</h3></br><h3>2.“他打你,你为什么要还手?”</h3></br><h3>刘振智霸凌反杀案中这一争议性的质问令人深思。</h3></br><h3>当一个人遭受无端霸凌与暴力侵袭时,自我防卫本是正当且合理的本能反应。</h3></br><h3>但这样的话语却将受害者置于一种被质疑的境地,让他们在面对侵害时可能会因恐惧后续的不公对待而不敢反抗,这无疑是对正义的一种扭曲。</h3></br><h3>长此以往,霸凌者可能更加肆无忌惮,而受害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社会的公正天平开始倾斜,人们对法律和公权力维护正义的信心也会遭受打击。</h3></br> <h3>3.“他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h3></br><h3>在校园霸凌等学生受欺事件里,这样的话语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h3></br><h3>它忽视了霸凌行为本身的错误性,反而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仿佛是受害者自身存在问题才招致侵害。</h3></br><h3>这使得受害者不仅要承受身体和心灵的创伤,还要背负不应有的指责,在委屈和无助中挣扎。</h3></br><h3>这种错误导向也让周围人难以正确认识霸凌现象,不利于营造一个反对霸凌、保护弱者的健康社会环境,更阻碍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h3></br><h3>4.“他逆行你为什么不让?”</h3></br><h3>在交通语境下,此言论同样荒谬。</h3></br><h3>交通规则是保障各方安全与秩序的准则,逆行本就是违反规则的错误行为。</h3></br><h3>而这样的质问却模糊了是非对错,让遵守规则者陷入自我怀疑,让违法违规者有了脱罪的借口。</h3></br><h3>这会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人们对规则的敬畏之心逐渐消散,最终可能引发更多的交通事故和安全隐患,破坏整个社会的法治秩序与和谐氛围。 </h3></br><h3> <h3>这些错误言论之所以危害巨大,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挑战了公序良俗、法律正义和基本的道德准则。</h3></br><h3>我们不能任由其继续传播和误导大众,而应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司法公正的彰显以及道德教育的强化来拨乱反正。</h3></br><h3>让人们重拾对道德和正义的信仰,让乐于助人、勇敢捍卫权利、保护弱者、遵守规则等优秀品质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着文明、和谐、公正的方向前行,避免道德水平的倒退,重塑一个充满爱与信任、尊重与公正的社会环境。</h3></br>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