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皮影与那人!】

老歌

<p class="ql-block">  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它的身影了。皮影艺术历史悠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农村里依然是很有市场的。记得改革开放后的老戏在各地登台表演的如火如荼。但这仅限于县城乡镇的大集市上,毕竟它需要舞台、演员、服装、道具和各种乐器伴奏的配合才能完成表演。而许多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人员稀少唱大戏没有条件,皮影戏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唱皮影的戏班子一般就三五个人,由一个领班带队,一把用煤油的汽灯,一张纱布帷幕,不受地点限制,或场边,或窑洞就能撑起摊子进行,吃饭如家进户的家常饭就可以,踏杂小费用低。但和看大戏相比还是不被年轻人喜欢。就像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就不热衷大戏一样。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也就没落了。现在几乎绝迹了,所以才受到保护而成了“遗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皮影艺术的展示是主要是通过那些表演的民间艺人传承的。作为三百六十行的一行来说,这些艺人或有演唱的天赋,或是有爱好专长,但大多都是为生活计。它弥补了正规大戏的短板才有了生存空间。</p> <p class="ql-block">  庄里少年伙伴俊义他碎爷就给别人家领箱子,其实就是租别人家的皮影去到各地演出,年终挣钱了给东家结算租金。我高中时候的同班王和平同学家就有一箱皮影,就由伙伴俊义他碎爷领箱子。</p><p class="ql-block"> 王同学那时兜里常揣着皮影人物,他还自己会雕刻出各种造型。记得有一天的晚上,我们好几个同学晚自习后一起去了王同学的家里,王同学在他家的土炕拦槛上撑起了唱皮影的幕帷,他坐地上表演,我们都在炕上或坐或躺的欣赏着皮影艺术。那应该是我们人生中最高规格的一次看戏了!</p><p class="ql-block"> 皮影表演的人都是一些有艺术细胞的民间艺人,一个人不仅要承担好几个角色的唱段,还会操作锣鼓二胡板胡等乐器,而领箱子的人不仅要能挑着皮影的幕帷后展示表演,而且还能唱生丑净旦等角色。俊义他碎爷虽然是一个大字不识一斗的农民,虽不识谱但却能拉二胡和板胡,也能挑皮影,还能各种角色演唱。那时候唱皮影的人虽然四季漂泊在外,但收入还是要比种地的农民要好很多。俊义他碎爷就给俊义买了一台收音机,当时可谓时尚潮流的。我复读寒假回家和俊义一起在大沟的山洼里放羊的时候,还用那台收音机听过一段时间的Follow me就是“跟我学”。</p><p class="ql-block"> 皮影虽然也是一种文艺演出,但毕竟与大戏相比就有些“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感觉。再后来电影电视的普及连舞台大戏的市场也越来越小了,各县市的“秦剧团”都破产关门了,何况皮影表演呢!到新世纪皮影基本上就绝迹了。现在各地都在申遗,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皮影好像被庆阳的环县申去了!毕竟那里地区边远,皮影表演流行时间长,表演的民间艺人多,有申遗和保护条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1985年上大学离开老家马上就四十年过去了。俊义他碎爷啥时候去世的我也不知道。前几年在老家见过一次王同学,说起他家皮影箱子和在他家夜晚看他皮影表演的事时,他说皮影已处理多年了!其实我曾给王同学还手抄过好几本戏本呢,虽然我并不喜欢看戏,但我也能吼几句戏文。“有包公坐八台心中思想,想起了了当年的大事一桩,宋王爷开科选我把京上……”这一段大净还是我刚进大学的第一个元旦班级晚会上的击鼓传花时即兴发挥,缓解了不会唱流行歌曲的尴尬场面。</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一切都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