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敦煌(2)—壁画

青山绿水披霞光

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敦煌石窟内严禁拍照。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为这一古老和辉煌的艺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舞台。通过“数字敦煌”的网站,可以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古代艺术的滋养,同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各民族融和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以下分享的图片大多来源于“数字敦煌”。这些图片都是莫高窟中的各个朝代的壁画,本文在展示壁画的同时,对于画的内容作了介绍。希望对即将要去敦煌的朋友在欣赏古代绘画和雕塑时有所帮助。<br> 敦煌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的传播,古代艺术家们在敦煌莫高窟开创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传前秦时期 (366年),高僧乐智西游于此,在茫茫沙海之中,突见霞光万道,千佛闪耀,随心有所悟,于是在三危山下大泉合谷凿出第一个石窟以拜奉佛祖。经历一千多年来后人的不断开凿,目前莫高窟已有700多个洞窟。洞窟内有彩塑和壁画,多以宗教题材为主,包括佛教的教义,佛传故事,道教,儒教等本土文化的元素。展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这种融合不仅反映了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展现了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借鉴,为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敦煌壁画不仅是宗教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采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表现手法,融合了汉代,唐代及西域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装饰图案和境界布局,不仅影响了后世的绘画艺术,也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灵感。 莫高窟 第23窟开凿于盛唐(公元713年-766年)。主室北壁中央为佛说法图,周围及下部分别表现”法华经变”各品情节。因部分画面模糊,可明确读识的有: “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授记品”,“从地涌出品”等。 药草喻品 见宝塔品 莫高窟 第57窟 建于初唐(公元618年-712年)。 南壁中央画说法图,四周画千佛,下部画供养人(大部分已残毁)。说法图为弥勒说法图,这铺说法图中佛,菩萨,弟子等形象达十五六身,除了主尊佛像和两身大菩萨以及身材较小的天王外,其余的人都仅露出半身或露出头部。中央的菩提宝盖下,弥勒佛结跏趺坐狮子座上,扬掌作说法相。 菩萨 北壁中央画说法图 莫高窟第061窟 创建于五代。主室西壁上绘五台山图一铺。五台山图长13米,高3.6米,画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主要描绘各种菩萨赴会和日,月诸天,罗汉,天龙等各种各样的灵异瑞现。中部描绘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及其间的几十座寺院,佛塔等圣迹。下部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到河北镇州 (今河北正定县) 方圆五百里地的山川道路及道路上参礼五台山的人物等等。图中共有榜题195条,其中有关灵异瑞现的46条,寺院(包括兰若,庵等)85条,塔15条,有关地名的32条,送供人,游台道人之类12条,其它的5条。 五台山图局部 五台山图局部 回鹘女奉养人画像 曹廷禄回鹘夫人供养像 莫高窟 第112窟 建于中唐(公元762年-827年)。上图为主龛彩塑。南壁西起画金刚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下屏风画模糊。<br> 第112窟反弹琵琶壁画 第112窟主龛壁画局部 第112窟主龛壁画局部 第11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部画观无量寿佛及观音,大势至等诸菩萨坐于中央七宝台上,圣众围绕,台下七宝池水荡漾。前部舞乐,后部有殿堂楼阁。虚空亿万菩萨乘运而来,各种天乐不鼓自鸣。<br> 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第112窟金刚经变以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居中为主尊,诸菩萨,声闻,天王等围绕在身边。经变的上部绘出流云缭绕,悠远浩渺的山水。左上角绘有说法供养及为人解说金刚经;右上角绘有说法供养及轻贱是福;下部绘有拜塔,歌利王故事。 金刚经变局部 莫高窟 第217窟建于盛唐(公元713年-766年)。北壁通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大体分为三部分,中部的阿弥陀净土,西侧和下部的未生怨,东侧十六观。壁面中部为阿弥陀佛净土,居中绘主尊阿弥陀佛,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右各有胁侍菩萨两身。两侧平台上绘以观音或大势至为首的菩萨群像。阿弥陀佛的上部绘宏伟的大型建筑群,中间是前,后佛殿。 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右各有胁侍菩萨两身。 主尊阿弥陀佛 第217窟南壁壁画 第217窟唐朝军队训练图 第217窟“绿水青山”壁画 莫高窟 第249窟建于西魏(公元535年-556年)。上图为主龛彩塑。 第249窟北披居中绘的是乘龙车的东王公,现存下部东王公四龙车及前后待从方土等,龙车上部部分画面已毁。 另有借用中国传统神话题材表现的帝释天,帝释天妃说。 另外,还绘有乌获,开明,羽人,禺强,飞廉等神怪。 北披的升仙图下方还画有狩猎图,奔走的野牛,觅食的野猪,追逐黄羊的猎师等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流畅的线条和富有动感的人物造型,表现出画家卓越的观察力和非凡的绘画技巧。 第249窟莫尼宝珠壁画 莫高窟第254窟创建于北魏 (465-500)。上图为主龛彩塑。 龛下东起画“尸毗王本生”故事一铺,故事讲诉有鹰逐鸽,鸽逃至尸毗王处求保护,鹰向尸毗王索取说,若不还鸽,亦将饿死。尸毗王为了两全齐生,乃割肉赎鸽。鹰求肉与鸽体同重。王身肉将尽,其重犹不如鸽,遂举身坐秤盘内。画面以端坐的尸毗王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主要情节和人物,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了“鹰飞逐鸽子”,“鸽子向王求救”,“王妃劝阻”,“割肉”,“举身坐称”,“天人赞叹”,和“称鸽”等主要情节。 第254窟主室南壁的西侧,绘本生故事画“萨埵舍身饲虎”。故事讲国王大车的三个儿子入山狩猎,见一母虎领数幼虎,饥饿逼迫,将食其子。三太子摩柯萨埵愿舍身救济,以干竹刺颈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饲虎。二兄以萨埵饲虎事还告父母,国王及王后赶至山谷,抱尸痛哭,收拾遗骸起塔供养。画面采用“异时同图”的布局形式,在一个画面内表现出多个故事情节,各情节间用山林图案作为分隔点。 “萨埵舍身饲虎”局部图 第254窟主室南壁的前部人字披下阙形龛内塑交脚菩萨一身。龛下画“降魔变”一铺。表现释迦即将成道前,天魔波旬率领三个女儿及魔军至佛所,诱以女色,又以武力进行威胁,企图破坏释迦成佛的决心,释迦以法力战胜魔王最终成佛的故事。此图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一幅降魔变。画面中央,释迦结跏趺坐于菩提树下的宝座上,内着僧祗支,外着袒右肩红色袈裟,左手持袈裟一角抚于胸前,右手置右膝,作“触地印”。释迦两侧是魔王波旬的军队,魔怪们手持武器正在围攻释迦。右侧下部,表现魔王三个女儿诱惑释迦的情节。三个魔女着龟兹装,戴宝冠,披大巾,腰束长裙。释迦以神通力,顷刻间将她们变成丑陋的老妪,即左侧所绘。 主室北壁龛下画“难陀出家因缘变”一铺。它讲诉了:释迦牟尼异母弟名难陀有妻孙陀利美艳无比。释迦命剃师为难陀剃发,强迫出家。难陀留恋妻子,心怀思念。一日偷跑回家被释迦发现,将他唤回,严加训诫,又领他遍游天宫,观诸天女,复游地狱,见汤镬之刑。难陀悔悟,即一心从佛,成为罗汉。画面以释迦端坐说法为中心,左右对称地表现相同的情节,即“弟子深山坐禅”,“弟子闻法”和“难陀与妻子告别”几个情节。图中佛像右下的比丘即难陀,东西两下角表现难陀与妻子分别时的依恋之情 。此故事画在敦煌仅此一副。 莫高窟 第257窟建于北魏(公元368年-534年)。上图为主龛彩塑。<br> 主室西壁画“九色鹿王本生”,采用横卷式连环画,绘八个情节,由左右两端开始,中间结束。画面为:1,溺人落水。2,九色鹿救起溺人调达。3,调达跪地谢恩。 4,王后要国王捉鹿。5,调达告密。6,国王率军捉鹿。7,乌鸦叫醒九色鹿。 8,九色鹿向国王控诉调达。该铺故事画依据 “佛说九色鹿经” 绘制,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为菩萨时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壁画生动表现了人物的神情和内心活动,突出了这一故事宣扬的因果报应的佛教主旨,对画中马的刻画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富于弹力。<br> 西壁北段根据三国时期支谦译“须摩提女经”故事画的十四个情节中的前三个:1,须摩提女闭门卧床和焚香请佛。 “须摩提女经”故事2,乾荼背锅飞来。 “须摩提女经”故事3,均头沙弥乘五百花树飞来。 莫高窟第285窟创建于西魏大统年间 (538年) ,是敦煌最早具有确切开凿时间记载的洞窟。 上图是主龛彩塑。 它的主室南壁壁画中段通壁绘制“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一铺。描写了官兵征剿,强盗被俘,国王审讯,挖眼逐放,山中受苦,眼睛复明,佛陀说法,出家为僧,深山修行等场面。体现了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 强盗被俘,国王审讯 挖眼逐放,山中受苦,眼睛复明,佛陀说法 出家为僧,深山修行等场面。 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结尾处绘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一铺。 第285窟东壁壁画 第285窟莫尼宝珠壁画 莫高窟 第320窟创建于盛唐(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上图是主龛彩塑。 南壁画千佛中央释迦说法图一铺。经变的主要部分受到美国人华尔纳盗劫行径的严重破坏。但画面上部,四身散花供养的飞天保存完好。飞天两两相对称,在对称中又富于生动的变化。前面的一身回头,与后面的一身密切呼应。构图上,巧妙地利用了画面上沿狭窄的空白。这是莫高窟唐代飞天的代表作之一。 释迦说法图局部 第320窟壁画“飞天” 第320窟壁画“飞天” 第320窟壁画“乐舞图” 第320窟壁画“大势至菩萨” 第320窟壁画“观音菩萨“ 莫高窟 第323窟 开凿于初唐(公元618年-712年)。上图是主室北壁绘制的4幅壁画和下方的奉养人画像。 上图是第323窟主室南壁绘制的3幅壁画和下方的奉养人画像。 第323窟主室北壁西侧上部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共由以下4组画面组成。 1,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汉武帝和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 2,汉武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 3,张骞行进在西域途中。4,远处有一城郭,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此幅出使图中,张骞一行乘骑半藏山后,表现了山重水复的效果,体现出张骞等人的艰辛。 323窟北壁中上部偏西侧画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故事。1,释迦摩尼右手提袈裟立于水边。2,有天女从天空飘飘而降,准备替佛陀清洗袈裟。3,方石旁有一个不信佛教的外道婆罗门,赤裸上身,光着脚,跳踩和弄污方石。4,石上有乌云,云中雷神正击鼓鸣雷。5,方石的右下角再画婆罗门被雷电击毙。6,方石的另一侧有两位天女正在洗石。 第323窟北壁东侧上部画康僧会故事。康僧会是三国时代的高僧,主要在江南弘扬佛法,在佛教南传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故事由四组画面表现:1,画康僧会坐鼓帆小舟,顺风而行下江南来到东吴。 康僧会2,最下面画吴王孙皓向僧人跪拜合十,下跪迎接穿袈裟的康僧会。3,中间画一大帐,账内莲座上舍利放光芒,账外孙皓与僧人作谈论状。表示吴人本不信佛教,吴王孙皓召康僧会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遂以神力获舍利,光明四射,吴王乃信,立建初寺。 康僧会4,画一寺院,院外僧人观看并有人运送木料,当为建初寺修造的情景。 第323窟南壁东侧上部画昙延法师祈雨的故事。由4个画面组成:1,画肩舆中坐一僧人,六名轿夫弓身抬行,榜题为“帝迎法师入朝时”。 昙延法师祈雨2,画隋文帝向一僧人行礼,帝王后侍臣四人,其中一人持曲柄华盖。 昙延法师祈雨3,上画宫殿内一僧人坐高座上,殿前阶下隋文帝率领臣属五人跪拜施礼,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将至。 昙延法师祈雨4,上画城内大帐中,一僧人坐高座上讲说,隋文帝坐胡床上恭敬聆听,五人侍立左右。又画一舍利塔大放光芒,榜题为:“延法师于塔前与文帝说涅槃经并造疏论讫感舍利塔三日放光”。 “昙延法师祈雨”局部图 第323窟 主室南壁西侧上部画西晋石佛浮江故事。由西端开始:1,画二佛立于水面上,僧俗数人在岸上作礼拜状。2,下面画道士扬幡设醮迎接。 西晋石佛浮江故事3.以东画吴县人朱膺和东林寺僧人雇船载石佛去通玄寺,江岸僧俗妇孺纷纷往迎,跪拜。 南壁中上部画东晋扬都金像出渚故事。图中左,中,右分别画光芒四射的佛像,莲座,佛光,画面与故事中得金像,得趺座,得佛光的描述相吻合。位于得趺座的场面之下,莲座下方一叶小舟,扬帆海上,舟中有比丘和船工数人,就近迎接佛像。画面中迎佛的大船画面已被华尔纳劫走,现仅存两名纤夫和迎佛的僧俗人众。 第323窟北壁佛图澄故事右下角画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阿育王是公元三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国王,笃信佛教,大造佛塔。画面画一帝王率臣属礼拜六塔,下跪者是阿育王,由于该塔是外道之塔,受不起信佛教的阿育王一拜而倒塌。 第323窟北壁中上部偏东侧画高僧佛图澄的故事,以上中下三组画面表现佛图澄的神异事迹,上画佛图澄立于七层塔前,合十向人们解说塔檐的风铃声音有异,指出这是不详之兆,预言石虎和石韬将要火并。中间画隋炀帝,上有华盖,坐在胡床上与臣属观看僧人施法,这个场面是佛图澄为石虎说法时,幽州四城门起火,佛图澄使神力用酒灭火的情景。 佛图澄的神异事迹 第323窟北壁 “佛图澄的神异事迹”左下画一僧人赤裸上身,坐在水池边,正在洗肠的情景,据”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记载,澄左乳旁有一孔,有时肠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 莫高窟 第329窟 开凿于初唐(公元618年-712年)。上图是主龛彩塑。西壁佛龛龛顶及窟顶藻井的“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壁画,是莫高窟现存其佛传故事画最精美的。<br> 西壁龛顶北侧壁画 “乘象入胎” 讲的是两千多年前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十分富饶的国家迦毗罗卫,国王净饭王和妻子摩耶夫人婚后一直膝下无子。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出生之前,是住在天国兜率宫的一位善慧菩萨。他决定投生人间成佛度化众生,于是选择了仁慈的净饭王夫妇作为父母。有一天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在菩提树下乘凉,突然一朵洁白的云自远方飘然而来,云端站着一头大象,一菩萨骑在大象背上,头戴宝冠,饰璎珞。摩耶夫人看着菩萨心里一阵紧张,恍惚间,菩萨好像变成一个男孩钻入她的右腋下,于是,摩耶夫人孕怀了太子悉达多。<br> 壁画“乘象入胎”局部 西壁龛顶南侧夜半逾城讲的是太子悉达多长大以后,净饭王请名师教太子习文学武,希望他将米继承王位。但他在出游“四门”目睹了生老病死,感到“人生皆苦”,产生了超脱人世念头。为了寻得一种彻底解脱人世苦难的办法,他不听的劝告,决意离家远游,立誓求得“真谛”。尽管净饭王早有防备,将城门紧闭,但是悉达多太子身边忽然来了四个天人,将马的四蹄轻轻托起,越过城池,离开皇宫,去到深山里潜心苦修。佛传故事“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代表了释迦牟尼一生从入世到出世而成道的经历。 壁画“夜半逾城”局部 第329窟北壁壁画 第329窟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