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步入王洪强大师的工作室,不见喧嚣的忙碌景象,唯有木雕工匠们低头专注,如同文人静心书写,全神贯注,静谧无声。王洪强朴实无华,面对一块待雕的枣木板,几缕小胡须在清静中显得格外淡然。他静静地坐在工作台前,看着自己的创意在工匠的巧手下渐渐成形,偶尔轻声指点,言语温柔。</p> <p class="ql-block">作为市工艺美术大师、省一级工艺美术家,王洪强曾言:“我的工作室只创作精品,因为大师必须是精品创作的领路人。趁着年轻,多留下一些精品在世间。” 这不仅是王氏祥达工艺品有限公司王洪强的豪言壮语,更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精品的诞生,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成功,则依赖于务实。王洪强深知这一点,始终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浅浮雕历来被视作“雕虫小技”,多用于门窗锁腰板等装饰性小部件,内容多为传统吉祥图案与戏曲片段。然而,创新往往需要另辟蹊径。王氏家族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将平面的浅浮雕拉伸成深浮雕,通过穿插、镂空等手法,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作品之中,将小花板变为大屏风。尽管如此,实践起来并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王洪强将薄木板的厚度从3厘米增加到6厘米,甚至达到12厘米。在如此厚重的木板上雕刻,不仅需要考虑层次避让,还要展现出强烈的层次感与立体感,这需要非凡的技艺。初次尝试,他以梅、兰、竹、菊“文人四赏”为主题,手法娴熟,工力初显,以高古深远的意境和清晰流畅的画面,一举成功。</p> <p class="ql-block">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王洪强构思出一幅人物群像的《八仙过海》。这幅白木透雕,形态各异,八位仙人各具特色,汇聚于同一画面。他以线立骨的工笔手法,将人物肌肉的张力和形体的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该作品连获两个国家级银奖,被誉为“展现了王氏木雕的卓越技艺”。</p> <p class="ql-block">《花开富贵》从木质构图到叶子的厚薄、枝叶的三层交错,再到花瓣的重叠处理,无不体现出王洪强的匠心独运。他将浅白的部分巧妙安排为花朵,独具匠心。这件成熟之作、传世之作、顶尖之作,最终获得了国家级奖励。</p> <p class="ql-block">由此,北方深浮雕技艺流派得以形成,王洪强也因此成为深浮雕一代宗师。观其木雕作品,无不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无论是精致的文人画题材,还是粗犷的自然山水,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称其为“木雕中的学者”,可谓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王洪强不仅是有限公司的总设计师,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他的南排河畔工作室,无论是文玩摆件、红木雕刻,还是枣木板椅、梅兰竹菊,皆出自他的构思创意,甚至许多作品由他亲自刀斫上漆打磨。从事木雕行业23年有余,他始终保持着匠人的初心,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摆脱这身手艺人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王洪强的艺术生涯始于偶然。1973年,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身为长子的他勤劳朴实,深受邻里喜爱。父亲擅长翻沙铸造,16岁的王洪强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蜡模本型,这是一项技术活,不仅要求尺寸精准,还需合理省料,才能制作出美观的产品。他认真刻苦,学得快,做得精。真正的手艺则是在大爷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的。那是一个年久失修的四合院,尽管破败,门窗上仍保留着各种精美的雕刻图案,仿佛大爷正在细致地修复缺失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对这个古铜脸庞的小伙子来说,学手艺起初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在当时的农村,手艺人并不是体面的职业,也不受人重视。学木艺不仅需要天赋,还要耐得住寂寞,没有几年的功夫是无法出师的。然而,王洪强身上那股敢想敢做的精气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让他迅速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从木活的基本功到作品的立意构图,从线与面结合的细微技巧,大爷师傅都手把手地教导我。”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他掌握了雕刻的各种技法,洞悉了传统木雕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从此,他迈入了木艺文化的殿堂。十年磨一剑,各种木材在他手中焕发生机。无论是普通材质,还是檀香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等珍贵材料,王洪强都能根据其形状、纹理、色泽因材施技,精心设计和雕琢,用情怀赋予作品生命和灵魂,传达对工艺的深刻感悟。</p> <p class="ql-block">刻刀技艺日渐纯熟,名声渐起,但他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使命不仅仅是制作几件令人称羡的木艺精品。木艺在沧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从业者却寥寥无几。他决心将沧州的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提升木艺的内涵。为此,他开始向绘画、艺术、历史教授求教,不断充实自己。</p> <p class="ql-block">对于明清家具,清代雍容华贵,明代简约大方,他更倾向于后者。他自己也是一个简单明快的匠人。</p> <p class="ql-block">指着车间里那根金丝楠木,他说道:“这是我半生的心血所在。” 眉宇间流露出对木雕工艺的坚定信念。对他而言,透雕工艺不仅是对师傅的感恩,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正如北京友人对王洪强的评价——“鬼斧神工”,他却谦虚地自称为一个手艺人。每一刀都精妙绝伦,他赋予自然纹理新的灵魂,以匠人之心,传承传统手艺。满手的伤痕见证了他对人间百态的深刻理解,用雕琢之刀,赋予画面以生命力。每件作品在他眼中都有生命。有志者事竟成,秀木终成峻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