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来讲三个故事吧。</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关于我和我妈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如何理解和回应我妈妈的爱。</p><p class="ql-block">我老妈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生我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真的是一位很老的妈。她不识字,但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在我童年记忆里,老妈严厉但也是我依恋的温柔港湾。七八岁就她教我和一大盆面蒸馍,教我锁扣眼钉扣子收边缝被子。因为她胳膊疼做不了很多事。她会夸我做得好都能指上事儿了。她会偷偷把我一个人带到街上买块西瓜吃,回来不告诉家里人。她会在我和四姐吵架时拿着菜刀吓唬四姐,警告她不要老欺负我这个妹妹。她还经常让我半夜给她搓背敲腿,哄她睡觉,因为她身上煎熬睡不着。她应该是一个纯自然状态下的母亲的样子,满足了我爱与被爱的需求。</p><p class="ql-block">我16岁到二姐家生活。和姐的朝夕相处,曾让我一度觉得长姐如母,她承担了我社会学意义上的母亲的角色,教我怎么做人做事,教我怎么打理生活。我女儿曾问过我:“妈你爱我姥姥吗?我姥姥要是不在了你会难过吗?”我捕捉着内心的感受,觉得我已经离开妈妈的生活三十多年了,如果她不在了我可能不会太难过吧。人大脑的思维真的会骗人。今年10月份老妈去世了,我很长时间缓不过来,一想到老妈就流泪,心揪着,沉沉的,闷闷的,痛得没有着落。我想这个痛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深深的愧疚。在她18年瘫痪期间,最后五年这个阶段我没有陪伴和照顾她,因为我要顾我的女儿,顾我的小家。我只能每年给二姐一些钱,以表达我不能照顾老妈的愧疚,表达对三位姐姐担责和尽孝的感恩。就在今年8月,我终于可以放下小家准备来照顾老妈的时候,我只伺候了她20来天。在三姐把我换回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走了。想到自己再也没机会去做一个能照顾她的女儿,再也没机会弥补这一份愧疚时,我就特别后悔难过。第二个原因是,妈妈就是妈妈,即便她年龄大得照顾不了我,把我托付给二姐。在她把我送出去的同时,她迫不得已放弃了一部分妈妈的责任,但同时她也放弃了小女儿承欢膝下的快乐和我对她的照顾。我离开她,是我们双方彼此的失去,是我们双方情感的拉远。这种距离感让我误以为我没那么需要妈妈了,情感上也变淡了,想象她不在了我也不会太伤心。但是,真的不是这样的。她走了我才意识到:妈妈永远不可代替。她是我存在的根,是我生命的源头,是我可以成为更好自己的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我可以是她的好女儿,我可以幸福给她看。她在,我还有一份向上的爱的输出,做为女儿的一份踏实;她不在了,我生命的发端就被斩断了,我真正成了一个没妈的孩子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想起过去的点滴,突然发现,我哄她睡觉,帮她干活,在她晚年和三个姐姐一起照顾瘫痪的她十几年,我向上的爱的输出,对我来说有多重大的意义啊,那是我对妈妈的感恩,是我对她爱的回应,这些东西在我那么重的愧疚中是多闪光的存在啊。让我还有可以原谅自己的理由,爱我自己的理由。面对妈妈的爱,我们能做的,也许并不是干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和母爱一样,也可以是简单、琐碎、平常的小事,把她放在心上,在她身边陪伴。它不是以责任义务这种冷冰冰的规则形式向母亲表达,而是发自我们内心最真实自然的情感的表达。</p><p class="ql-block">母亲与儿女的相遇,我想是比千年修得同船渡的夫妻之爱更珍贵的一种情感。完整的母爱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10个月的子宫摇篮之情,到出生后婴儿通过气味寻找到母亲的依赖养育之情,到幼儿2岁半从母亲情感共同体里脱离出来的独立自主之路的相伴之情,再到孩子30岁情绪真正成熟的涵容之情。母亲之于孩子的爱是从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的链接,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精神的链接,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社会的链接。一个孩子被母亲为情所怀了这几个阶段,才能让孩子逐渐走向为情而怀自己,怀他人,怀事业,怀整个人类,怀整个天下。这是一个理论层面上的完美的母爱模式,生活中很难实现出来。即使如此,母爱仍是我们最渴望和珍惜的一种情感。</p><p class="ql-block">老妈的爱,在老妈走后才重新唤醒我,也可以说是在我对课程理解的基础上才有能力梳理出来。尽管在我青春期离开妈妈,但幼年童年的母爱还是常常回归脑海,滋养于我,我是一个幸福的小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关于我和大女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我想梳理一下,我在母亲三个维度里是怎么和我孩子链接的,以及没有链接上出现社会化阻滞现象带给孩子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对于大女儿,我是在孕期和婴儿期这两个阶段里,妈妈的状态是基本在线的。但从幼儿期开始,我就没有很温柔有力地抱持她了。当时我无意识地恐惧,怕她有不良习惯,怕她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人,怕她像我一样没出息,时刻在监督扫描孩子身上的缺点错误。回头看这种防御式教育,其实是反向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很难取悦到我,很难从我这里确证到她自身价值,很难让她对自己的生命正向理解。我也无法从她身上体现我的价值。我们都活成了对方眼里很不好的妈妈和孩子。结果就是孩子在很多方面和我对抗,高三缀学,自己出去学技能,打工。一直到二十六岁才回来。回来后我们之间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关系还是停留在即想靠近又无法靠近的状态。</p><p class="ql-block">结合杨老师讲的妈妈的三个阶段,我就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妈妈,在心理学、社会学意义上根本就没能力去和孩子进行链接,没能力涵容到孩子。我这个母亲形象就是一个受害者:都是因为这孩子不省心太难管;都是因为她叛逆期太长;都是因为爸爸从来不介入家庭教育……我在干吗呢?向外归因,推卸责任,没能力承担,为自己辩护,不是我的错,我是无辜的,我是受害者。</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这次深研课让我知道,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表象问题,深层上是因为妈妈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涵容,足够的营养。不仅如此,妈妈还在以施害者角色,打骂,讽刺,羞辱孩子;以权威者的姿态命令,强迫,控制孩子;以工具人的思维非要把孩子也培养成工具人;用我们的价值观绑架孩子,让她按我们的价值标准来学习、生活和做人;我们自己没有主体性,没有“我”,还要消解掉孩子的自我,打压孩子的自我意识,直到把孩子逼得无法完成学业,拼命脱离我的魔掌,一个人出去打拼。从这个角度看,受害者同时也是施害者。无知即罪恶,妈妈式的罪恶的教育,罪恶的传承啊!</p><p class="ql-block">那会有一个观念:既然你不上学了,你也18岁了,你就去自谋生路吧,直接把孩子推出去。但这个阶段正是母亲的第三个孕期,让孩子走出家门并不是完全放弃孩子,她仍然需要妈妈用情继续怀着他,给到她子宫一样无条件地包裹和涵容。因为孩子直到30岁的这个阶段,发育和成长的是她的感受系统、情绪系统,以及她精神意义上的人格的逐渐完善,还有她初始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碰撞后形成她个人特色的自我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妈妈在这个阶段依然能为情所怀,很好的关注到她,涵容到她,那孩子便也能发展出来真诚丰满的情感。杨老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情感币,也就是她从妈妈那里如果积累了足够多的情感币,她就会产生足够高的自我价值和配得感,那么他将来到社会上去和陌生人交往,去和更大的群体产生链接,并且在受到社会的挤压碰撞时,他才有能力把情感币通过情感酶转化成一种资本去承受失败挫折痛苦,去反思消耗疗愈,去进行持续性成长。杨老师把情感币到这种资本中间的转化介质叫情酶素,把这样的情感叫为情所怀,而妈妈的抱持和涵容的怀,就是在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币。这样的情感币就支撑起了孩子的情怀。</p><p class="ql-block">那么孩子有多大的情怀,就会有多大的责任区间,就会激发多大的潜能,就会有多大的担当。当孩子的情怀里承担了更多人的责任,那么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就都和他有关了,他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此刻,民族国家成为了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更大的子宫,更大意义上的母亲。在这里面,孩子和更多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流动的情感不仅能滋养很多人,更会提供给孩子源源不断的成长的动力,创造的动力。所有人的情感都具有同质性,因为所有人的情感都生发于母亲。每个孩子都是从妈妈的母体里开始感受这样的情感,承接这样的情感,被这样的情感所怀。所以杨老师说,爱母亲就是爱祖国,爱祖国就是爱母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听到这里真的让人激动,特别宏观的一段解释距离。母亲居然可以这么伟大,瞬间提升了一位女性作为母亲的价值,借由母亲的情怀居然能蕴育出如此强大的力量,母亲也和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有关。</p><p class="ql-block">大女儿在第三个阶段没有被我这个妈妈为情所怀,即便她现在已经20多岁了,自我价值感还是比较低的。现在我能做的,就是重启和大女儿的互动模式,把她用情再怀一次,让她感受到真妈妈的自然的爱。她值得拥有。</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关于我和小女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个故事,我想梳理一下,母亲不在场,孩子社会化阻滞的困境里我是如何灾后重建的。</p><p class="ql-block">小女儿母爱的缺失是在婴儿期,正是她用气味寻找妈妈的阶段。生下她刚过百天,我就回老家照顾生病的老妈,她熟悉的味道突然不见了,然后晚上不睡觉大哭抗议了一周。后来我在孩子两岁多回到西安,但因为工作原因,并没有实际接手照顾她,只是一周回去两三次看她,还是以老人照顾为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孩子小学毕业。</p><p class="ql-block">孩子初中回到我身边,初二就休学了。当时我们家里人都认为,小女儿出问题绝对不会是因为缺爱,因为爷爷奶奶给了她最深的爱。其实我们都想错了,妈妈的情感无法替代,妈妈的味道是从怀孕时就已经被识别到了,但我不间断的大别小离让孩子自始至终找不到妈妈,我们母女之间的情感链接一直都是断的。我想这是孩子休学的真正原因吧。随着她自我意识的发展,她意识到她没有妈妈,没有生命的根,她内心是矛盾的,空虚的。而我在初中接手小女儿的生活学习后,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一点,还在指手画脚地督促指导人家的学习,关注人家的分数,走向了功利,物质,工具和权力,也就是杨老师讲的小蝌蚪找妈妈的现实版。反思我对两个女儿的养育,我只是从她姐姐那会的显性控制转变成了隐性控制,我还以为我吃了一堑长了一智呢,其实是换汤没换药的假改变。</p><p class="ql-block">孩子的状态非常差,已经到了放弃生命这一步了。我眼瞅着孩子越来越痛苦,挣扎,愤怒,无助。她一直想不明白,不断质问我:你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要生我,你为什么是我妈,我怎么能有你这样的妈,我要和你一起死……孩子对我的恨特别强烈,这样的情绪一直持续了好多年。我面对孩子这样的状态,一开始不明就里,不以为然,然后和娃争辩对抗,据理力争,再就是委屈痛苦,无奈接纳,学习后知道自己错了,无话可说,无颜面对,直到这两年幡然醒悟,彻底改变。这一番经历终于让我看懂了孩子的痛苦,听到了她的心声。孩子是在用她的生命为代价,一直在寻找我这个不在场的妈妈,想唤醒我的觉知。我逐渐放弃了让孩子上学的念头,放弃了对她不切实际的期待。也放下了做为妈妈的权威辈分,放下了所谓的自尊面子,也就是彻底换了一个母亲形象。就像左龙第一课分享中所说的,孩子在学校待不下去,甚至在家里也待不下去,是因为她实在找不到待下去的价值和意义。生活里的任何事她都提不起的兴趣,没有任何人包括父母能理解到她的空虚和痛苦,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左龙的课我深有感触。</p><p class="ql-block">在我经历了孩子生命最低谷阶段,我才终于回到生命的本源,看到生命本身的价值,这才剥开了附着在生命表面的层层期待、层层枷锁,看到了自然的生命,心里升起了对生命的无比敬畏,只要我娃活着就好。从那时起,我把孩子重新放进我心里,重新怀孕,重新滋养,学会审美她的生命。我知道了孩子的真正需求,不是我给她买好衣服好吃的,不是问她要好的分数成绩、好的朋友圈子、好的评价和荣誉,更不是我走了回来了又走了,不是我身在心不在,不是我温柔的控制、苍白的爱。孩子需要的只是她的妈妈。</p><p class="ql-block">我也在我们共同的痛苦中明白了妈妈要怎么做。她要我马上到她眼前我就马上到,她要按摩马上就按,她半夜要吃零食我就马上出去买,她生气半夜离家出走我就跟着,她要我开车带她去公园,到了门口又不想去了那就马上回家,她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那么贵的香水,我悄悄买上当生日礼物送给她,她说我做饭难吃长相难看一无是处配不上爸爸,好吧配不上就配不上,那我努力成长呗。她朝我发火搞坏我的心爱之物我在愤怒之后也慢慢接受……我内心知道,孩子需要通过各种事情的尝试去解决她的空虚,躁动,无聊,矛盾,无价值无意义的感觉,以及她偶尔蹦出来的想死的冲动。刘文明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力量:给孩子创造环境,让他在你温暖的怀抱里顽固,冷漠,无知,折腾,在这里完成他的自我觉悟。那么做为妈妈,为了守护这个生命,自然而然就做到了无条件陪伴(虽然这个觉醒之路走了很久很久)。当我这个妈妈真正在场以后,我做这些事也就不再觉得自己委屈,压抑,也没觉得是自己懦弱或者是在牺牲讨好。这次听完杨老师的深研课,我再一次确定我做对了,我就是在做一个妈妈能做的事,我传递的就是情感币,积累的就是情酶素。一直补一直补,给孩子补一份自然的母爱,一份迟来的安全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我觉得我女儿的生命值得我去做任何事,值得我把她放在心尖尖上,值得我好好珍惜她。</p><p class="ql-block">女儿的变化也在回馈给我情感币。她开始做蛋糕了,去公园找蘑菇了,和家里人也好好说话了,想要去爬山想要去别人家了,养很多宠物认真照顾它们了……孩子的生命里慢慢有了她喜欢做的事,值得去尝试的事,生命之火闪现出了星星点点的光。18岁生日,爸爸给孩子转了一万八,她开心收下,然后给自己买衣服,关注自己的形象。给家里买生活用品,操心家里的事。还给我买了很贵的护肤品,知道心疼我了。今年8月份,我陪着孩子去了一趟芬兰。一是看孩子是否愿意选择在芬兰读书,二是让她去看看其它不同的学习和成长路径。国内的教育她不太适应,并不代表她不好或另类。那么在芬兰还有一另外一种教育方式,另外一种学习成长的环境。走出家门散散心开开眼界,提升一点认知,多一种参考和选择。到10月份,孩子就自己去联系上学的事了。和机构老师谈她的未来发展方向,谈她的兴趣爱好,谈学校的选择,课程的选择,最后谈合同,签合同。我们并没有过多参与。之后孩子就开始骑着她姑姑的小电动车去上课,也出去找朋友玩。我说她也成了有车一族了,腿也长长了,到处跑。直到此刻,这个生命活了。</p><p class="ql-block">我和孩子相互疗愈相互滋养,我的心性稳定了,形象改变了,有了幸福的能力了,我的情感币就在源源不断流向孩子。那么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快乐,感受到了妈妈为她生命的存在而由衷地欢喜,不论她是什么状态,休学,缀学,躺平摆烂,无所事事,任何状态妈妈都能积极面对,而不用她刻意讨好和取悦的时候,她的配得感就油然而升,她就会重新建构她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她就开始有能力用情酶素把这些情感币转化成对她自我身份的确认,转化成对她身边的人和事善意的理解和解释,她的自我形象定义就发生了扭转,价值取向就转变成了如何走向更好的她自己。这个时候,所有力量才使到她自己身上,才激发出了她生命的主体性,意识的主动性和行为上的突破。这就是杨老师讲的,一个母亲的自我支持会支持孩子的自我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对课程的理解,结合我和孩子找妈妈的这个过程,我有几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p><p class="ql-block">1、妈妈通过学习扩大背景知识,让“我”诞生出来,以“我”为主体去主动选择我的生活,这时才有能力转换我作为母亲的形象,有能力解构和建构我的价值观。通过自我觉察和孩子反馈,随时感受自己是否走进受害者、施害者角色,走进拯救者、批判者角色。这是解放母亲的第一步,先有了“我”,才有机会做好“我”生活中的各种角色。</p><p class="ql-block">2、关于情感币的来源,孩子首先是从母亲这里获取,获得自我价值,并逐渐学会通过情酶素把它转化成自己的能量。有了这种转化的能力,孩子在他以后的人生里,再与任何人或群体就容易产生类母亲一样的情感链接,并为这样的情所怀,就像杨老师和他父亲,杨老师和左龙,左龙和他的一帮兄弟姐妹们之间,就像我们大家在深研班这个群体里,彼此情感的流动,都在产生着源源不断的情感币,彼此滋养。</p><p class="ql-block">3、我本如此,生活本如此,孩子本如此,一切存在本如此。使劲让自己去接纳一些事,其实是劲儿没使对,方向走反了。就像我大女儿的男朋友,我认为他是渣男他就是渣男吗?我认为我女儿太傻她就真的傻吗?我只是在我观念的牢笼里,看到了我想要看到的东西,是我选择了封闭自己的视角。在女儿告诉我她焦虑的来源是我和爱人对她男朋友的反对,而不是她是否要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才突然醒悟,是我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负责任,并把这个心结投射到了那个男孩身上。他正好有一些事印证了不负责任这个点,于是放大了我的恐惧和痛苦。这就是杨老师讲的,从爱出发却走向了爱的对立面,我的爱变成了大女儿的痛苦。爱和恐惧痛苦不能共存于当下,就像硬币不可能同时看到正反两面,它们一直都是共生体,消解了一面同时也就消解了另一面,没有恐惧和痛苦也就没有爱和快乐了,我们的感受系统就崩塌了。但它们可以转化,我们需要提升的不是消灭恐惧和痛苦的能力,而是转化的能力。我不需要使劲儿接纳我女儿的选择,我只需要母亲在线,去爱她就好了。她的选择只是她的,与我而言不需要去帮她评判对错,我爱的是我女儿这个人。面对女儿,不是为接纳而接纳,她本就在我心里,尊重和相信她就好。</p><p class="ql-block">4、真爱母亲知道答案。不是让孩子去适应绝大多数人认定的路线和常规的发展,而是挖掘、发现、发展孩子的独特个性,为孩子创造条件,整合资源,让她去寻找适合她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方向。特别庆幸我这一点做对了,不再把孩子推向大众的群体的标准里去,而是反过来,以孩子为中心,去发展孩子的自主发展能力,这才是真爱妈妈要去做的事,这才是教育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在母爱的轮回里,我们所有女性不论是接受父母之爱还是我们给予孩子母爱,都不可能按照理论层面的东西全部做到,或全部做对,我们的母爱都是不完整的。但我们学习解放母亲,就是在帮助我们从历史思维里解构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用新的视角和格局重建现代文明意义上的母亲,理性回归自然母亲,逐渐实现母爱跃迁。回到实际生活里,也就是帮助我们化解对自己母亲做不到位的愧疚和后悔,或者是化解母亲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同时化解我们做为妈妈时,对那些伤害到孩子的行为不再一味内疚和自责,把我们从这些负面思维里勇敢地解放出来。这不我们已经有了新的认知,新的格局,新的方向嘛。跟着深研课,跟着杨老师朝前走呗。让我们在完整和完善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做一个自然的母亲,自洽的母亲,自给自足的母亲。不再成为孩子独立个体意识发展的绊脚石,能为孩子情怀自己,情怀天下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成为他们能量来源的根基,助他们成长,助他们起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