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经常开车在沪宁线上走,苏州也去过多次,偏偏就一直没有上过天平山。今年11月29日,从上海回南京,想着现在是层林尽染的季节,应该是登天平山的好时候。于是就打算顺路去天平山打个卡。吃过早餐从闵行出发,没想到路上这么堵,车开了一个小时也没上到高速,开到苏州竟然花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天平山脚下又堵,排队进停车场又花了很多时间,待进到景区时,竟然已经到了中饭时间。今天还没到双休日啊!现在我真是有点怕了这种城里的著名景区,游客太过集中了。进了景区大门,果然人头攒动,因为已到午饭时间,啥也不忙看,先找地方吃饭吧。</p> <p class="ql-block">于是没往枫林去,对直走,迎面是"先忧后乐"石坊:上面横梁上刻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 <p class="ql-block">据说"先忧后乐"坊原建于苏州灵芝坊范庄前,是苏州百姓为纪念范仲淹创办义庄而建,后毁于十年浩劫。1989年范仲淹诞辰一千周年之际,重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石坊为三间四柱阁楼式,高7.73米,宽7.2米,构筑牌坊的石料取自天平山附近的金山。</p> <p class="ql-block">天平山,古称白云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宋代,宋仁宗将此山赐给范仲淹为家山,又名“赐山”。</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后是范文正公忠烈庙,仿宋代建筑风格,庭院式厅堂布局,由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纪念馆、碑廊、三太师祠等组成。三太师祠为范仲淹祖祠,其曾祖、祖父和父亲曾效力于吴越王,去世后追赠国公,葬于天平山西麓,世称三太师坟。三太师祠是忠烈庙的最后一进。石坊及忠烈庙内外有些银杏树和其它树种,树叶半青黄,“金秋”似乎还欠一点点“成色”。现在都11月底了,照理已是晚秋了,大概是今年天暖秋来迟吧,再过一周来可能正好。</p> <p class="ql-block">忠烈庙后就到了有餐饮供应的枫范广场。不过也只有小吃简餐,且人多排队并无太多选择。我们点了锅贴、菜肉大馄饨、鸭血粉丝汤做中饭。鸭血粉丝汤本是南京“特产”,但苏州的鸭血粉丝汤的配料里比南京的又多出几片鸭脯肉,“干货”更足,且汤中加了点醋,我吃着竟觉得比南京的好吃。</p> <p class="ql-block">吃完中饭直接上山。从登天平路,经龙门一线天、龙头石、飞来石、到望枫台。</p> <p class="ql-block">天平山海拔221米,在苏州这种地方算得上“山势高峻”了,因山顶平正故名天平山。大概因为是顺路游览,又因为南京到苏州比较容易,所以心里就没当成是一次正式的旅游,没有提前做功课。唯一知道的就是天平山以红叶著称,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此番路过,也主要为红叶而来。我想当然地以为天平山的红叶与南京栖霞山的一样是满山遍野,层层叠叠的。可是上山一路环顾四周竟不见红叶,真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p> <p class="ql-block">望枫台,据说是观赏天平山枫叶的最佳地点之一,站在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枫叶林的美景。可是伸长脖子看来看去,除了山下有一小片半红不红的树影之外,四野皆只有如夏季景色的青绿之山,毫无秋意,颇为失望。</p> <p class="ql-block">若说是来早了没到最佳观赏时吧,周围也不像有枫树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天空倒是很蓝,太阳很温暖。今天上午还挺冷的,现在顶着正午的太阳爬山,脱掉了冲锋衣外壳,还觉得有点微汗。</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经中白云亭,石屋、紫薇林、鳌鱼石、二线天、白云洞、云上、照湖镜直至山顶,虽然不见红叶,但一路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状如朝板,难怪人称“万笏朝天”。天平山的石头是花岗岩,原来苏州不仅仅是“温婉软糯甜腻”。</p> <p class="ql-block">韦先生爬上一块半悬空的巨石上观景,我远远望着用手机给他拍了下来。旁边一位美女见了直呼:“哎呀太帅了!我也要上去拍照”。于是她把手机交给我,请我帮她拍照,自己抖抖霍霍地望上爬,又害怕,不敢站起来,坐着一点一点挪上去,看得我哑言失笑,为了拍个美照容易吗?其实那地方只是“看起来危险”罢了,应该还是比较安全的,只是要过心理关。</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环顾四周,近看远眺,在城外山上一般看到的是农田林网,延绵群山、江河湖海。而这里看到的更多的是密密麻麻火柴盒状的楼房,在城里爬山最没劲的就是这个,好不容易吭哧吭哧爬上山顶,回头一望,还是没有摆脱“水泥森林”。</p> <p class="ql-block">在“水泥森林”之中,见一处小湖,湖心突起馒头状小山?这是个什么所在?看了一下手机地图,疑似寿桃湖。</p> <p class="ql-block">又见远处有一寺庙?什么庙?法螺寺?有点后悔之前没做功课了,现在一望三不知。</p> <p class="ql-block">望湖台上有一圆形巨石突兀而起,为天平山之绝顶。因其面向太湖,名为照湖镜。孟载有五绝咏之:"团团山上石,下照太湖影。如何一鉴中,三万六千顷。"</p> <p class="ql-block">把镜头拉近,的确可以隐约可见在强烈的阳光泛着白光的太湖,在此眺望,近山远水,尽收眼底。也算是没有白担“照湖镜”之名。山顶上人很多,还有不少立着自拍杆在做直播的,乱哄哄的很嘈杂,周围近景也没啥好看的,远景太湖又看不清,想不明白他们都直播些啥?</p> <p class="ql-block">从后山下山,经双慈亭,见有天云寺距离很近,下去瞧瞧。上世纪80年代,周边村民在天平山后山自发筹资建庙宇祭祀“天爷”。俗称的“天爷”为清代江南名医叶天士,因其医术高超,医德广布,民间有“天医星”之称。之后天平山管理处接手管理,并将其称为叶天士纪念馆。2011年,叶天士纪念馆正式更名为“天云寺”,殿宇重建。但现在不知是否又在扩建,里面像是没有完工的工地,照片都没拍一张就闪人了。后山是北坡,没有阳光略感阴冷,只有山路崎岖没有什么风景,很没劲!终于下到山脚,眼前的树渐渐有了彩叶,越往南秋色越浓,当然,也愈加人声鼎沸。</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天平山庄。天平山庄是一组古建筑群 ,包含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白云古刹等区域,几座古色古香的屋子加上范氏家庙白云古刹。明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进士、书画家范允临从福建弃官回乡,为追念先祖,引泉为沼,架以石梁,傍山筑室,馆阁亭榭随山势层叠而上,鳞次栉比,远望如画图中仙山楼阁,当时称名为“天平山庄”,俗呼“范园”。</p> <p class="ql-block">最高处的高义园,始建于唐宝历年间(825-826),原为宋朝范仲淹祠堂,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历首次南巡时初游天平山,有感于范仲淹的高风义行,题赐“高义园”额和御诗。高义园共五进,依山而建,地坪逐进升高,纵深约70米。入头门,经仪门,第三进今额“乐天楼”,原名御书楼,旧称宸翰楼,是座宏敞精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15米,进深10米,上下均为三开间,下为回廊周匝的四面厅,上为四面栏窗的敞阁。第四进为凌空高架的逍遥厅,与乐天楼互为对景;亭为歇山式,左右出两翼若双阙,有重楼复阁之势。</p> <p class="ql-block">后院为高义园正殿,单檐歇山造,面阔三间,内有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初游天平时所题“高义园”蓝底金字盘龙匾,和他手书的“游天平十六韵二首”诗碑两方。盘龙金匾上面一条五爪金龙,爪子前四后一,形象凶悍剽勇,暗寓皇帝龙身。其下四条金龙,外形似青色四爪蟒,爪子前三后一,形态为暴眼盆口,暗示满朝文武百官。这类高规格的五龙御匾,在苏州已独一无二。1955年,高义园白蚁蛀蚀严重,拆除后按原样重建。</p> <p class="ql-block">现在天平山景区正南出口处仍留有“高义园”牌坊遗迹。石牌坊“高义园”,款署“乾隆十六年辛未三月十八日赐”,坊为白石雕刻,柱雕浮云,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园西白云古刹始为唐宝历二年(826)僧人永安修建,初为白云庵,以白云泉得名。北宋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因祖茔所在,奏请为范氏功德香火院,仁宗赵祯额“白云禅寺”,亦名天平寺,元末毁,明洪武重建。现有寺宇为晚清重建,内种有高大的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建在苏州的园子,怎能缺少水呢?山庄要有水、山水相依才能灵动。山庄南面有十景塘,池上架桥,红栏曲折,四周有来燕榭、翻经台等古迹,远望山庄如蓬莱三岛。若遇暴雨,山上汹涌而下的雨水流下来,十景塘便成了天平山最好的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范允临弃官归苏,将从泉州带回的枫香树苗植于天平山。古枫林在北临范文公祠,东靠放生池,西依紫藤长廊的地带。这些经历400余年风霜的古枫香树,高约20多米,胸径近1米,冠幅达10多米,需三人合抱。</p> <p class="ql-block">明代古枫香叶呈三角状,树干高大,与江南红枫不同,入秋枫叶由青次第变为黄、橙、红、紫,称五彩枫,亦有呈浅绛、金黄、桔黄、橙红等色,据传现存158棵。</p> <p class="ql-block">十景塘四周枫叶满阶红遍,似红霞缭绕,塘中游弋的一群白鹅成了明星,引游人争相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才真正是“太平红叶甲天下”的地方。原来天平山的枫树是福建“移民”,并非苏州“土著”,难怪我在山上没有看见红枫。此时日渐西斜,赏枫正好,游客数应该比古枫树多,至于树叶和游客数量哪个多,似乎可以比一比。</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刚入景区时如果没有对直走而是向右转的话,立刻就能看到这一大片红枫,也不至于心里失望这么久。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刚入园时正值中午阳光直射,那时候看红叶肯定没有现在好看。所以,我们中午先上山看石头晒太阳还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十景塘与天平山相互借景,山水相映,倒影生景,凭栏四顾,景致各异,如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十景塘由荷花池和放生池组成。大者为荷花池,约有五亩地之广,小者为放生池,中间由一长堤相隔。时值深秋,塘中只有枯荷了。可以想象,夏日里,池旁古树参差,塘内莲荷映日红。山风吹来,花香四溢,令人神怡,暑气顿消。</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西架有贴水平桥名“宛转桥”,共四折,约40米左右,石板铺设,两旁围以红栏木柱。由此桥可从接驾亭直至咒钵庵,为水面捷径,与池对面桃柳长堤遥相呼应,更为十景塘增添趣。 </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来,天平就是江南著名旅游胜地,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乾隆皇帝等名人,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游记和遗迹。明代祝允明有诗句云:“花林宛转清风远,霞石玲珑瑞气开。”明末清初诗人徐崧写道:“犹思参议居园日,蜃阁虹桥赛列仙”。</p> <p class="ql-block">与范允临同时代人、且亲至“范园”游访过的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五·范长白》中描写其情景道:“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面,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进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绘楼幔阁、秘室曲房,故故匿之,不使人见也。山之左为桃源,峭壁回湍,桃花片片流出。右孤山种梅千树。渡涧为小兰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件件有之。竹大如椽,明静娟洁,打磨滑泽如扇骨,是则兰亭所无也。地必古迹名必古人,此是主人学问。但桃则溪之,梅则屿之,竹则林之,尽可自名其家,不必寄人篱下也。”当年之景,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也由此可知,天平山庄不仅是深秋可赏枫,其它季节同样有景可赏,四季皆美。此番来赏红叶,游客太集中,太喧闹,我们又要当天赶回南京,时间不大够,没来得及细看天平山庄及周边一些景点(比如法螺寺)。以后或许可换个季节(比如桃红柳绿的春天),找个游客少的清静日,再来此游览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0.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