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普乐寺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安置新归附的杜尔伯特、哈萨克、布鲁特等少数民族而兴建的寺庙,具有显著的民族团结象征意义。寺庙名称“普乐”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寓意普天同乐,寄托了乾隆皇帝对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普乐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和藏族的建筑特色。寺庙的西部区域遵循汉族寺庙的布局,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和正殿等;而东部区域则采用藏式建筑风格,主体建筑旭光阁重檐圆顶,内部装饰精美,尤其是圆形藻井下的藏传佛教欢喜佛雕像,展现了浓厚的藏文化色彩。</p><p class="ql-block"> 普乐寺的建筑工艺也极具艺术价值。旭光阁的圆形藻井采用层层收缩的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细,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寺庙内的琉璃塔也是一大看点,共有三层,每层装饰精美,尤其是琉璃喇嘛塔座,色彩斑斓,极具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乐寺在历史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见证了清朝时期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普乐寺不仅是宗教建筑的杰作,更是各民族团结的象征,进一步巩固了清朝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普乐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岸、磐锤峰以西的平岗上。寺庙采用汉藏结合的建筑风格,西部区域遵循汉族寺庙的布局,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和正殿等;而东部区域则采用藏式建筑风格,主体建筑旭光阁尤为独特,其重檐圆顶和圆形藻井设计,以及藻井下供奉的藏传佛教“欢喜佛”,展现了浓厚的藏文化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