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艾滋病?</p><p class="ql-block">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高的慢性传染病。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造成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最终死亡。</p><p class="ql-block"> 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7~10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HIV感染后有一个“窗口期”,在这个时期内,尽管个体已经感染了病毒,但血液中的抗体水平还不足以被常规检测方法检测出来。窗口期的长度因人而异,一般2—12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能测出抗体之前已具有传染性。由于HIV感染早期阶段缺乏典型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患者极易忽视。临床上,很多初次诊断的HIV感染者就已经进入了“艾滋病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需终身规律服药,若不坚持规范治疗,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继而导致死亡。</p> <p class="ql-block"> 传染源: 感染HIV的人都是本病的传染源,包括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但是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是不会被感染的。</p><p class="ql-block">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15~49岁发病者占80%。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HIV/AIDS患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人群、性传播感染(STI)群体等。</p> <p class="ql-block"> 有哪些途径容易传播艾滋病?</p><p class="ql-block">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性途径传播、血液途径传播、母婴途径传播。</p><p class="ql-block"> 1.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艾滋病可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男男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危险性越高。根据我省卫健委健康教育专栏报道:已报告病例中95%以上通过性行为感染,其中异性约占65%、 同性约占30%。根据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报道,2024年第二季度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病例中,约73%经异性传播、24%经同性传播。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p><p class="ql-block"> 2.血液传播与他人共用注射器,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针灸、拔牙、穿耳、纹眉等侵入人体的器械均可能引起艾滋病病毒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3.母婴传播若母亲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可能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等环节将病毒传染给孩子。</p> <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咳嗽、打喷嚏、共用餐具、电话、钱币、办公用品、劳动用具及公共交通工具,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床单、衣被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p> <p class="ql-block"> 目前艾滋病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p><p class="ql-block">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对个人来讲是可以预防的。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p><p class="ql-block"> 1、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穿耳眼、纹眉、针灸或手术等;如必须输血或血制品,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等用具。 </p><p class="ql-block"> 2、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他人血液和伤口。在清理他人血液或为他人处理伤口时,应该戴乳胶手套或用遮盖物品(如干净的手绢、一厚叠纸巾)来保护自己的皮肤,以避免艾滋病病毒的入侵;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或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 3、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p><p class="ql-block"> 4、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唯一判断方法。发生高危行为后应该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p> <p class="ql-block"> 艾滋病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公民应积极学习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采取安全性行为,远离艾滋病侵害,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