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明堂博物馆-“魏碑书法.瓦当艺术大观园”(之五)

马力

<p class="ql-block">大同明堂公园简介</p><p class="ql-block"> 明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礼制性建筑,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租,举行朝会、庆赏等大典的场所,是礼制文化的载体。北魏明堂于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下诏建设,太和十五年(491年),即其亲政次年完工。这一浩大皇家工程从筹建到完工历时五年之久。北魏末年毁于兵火。1995年 5月大同市文物工作者发现该遗址,经过1995、1996和2015年三次科学钻探和发掘工作,基本探明了明堂遗址布局、功能和覆盖范围,为北魏平城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提供明确纪年的坐标点,解决了困惑人们多年的疑点和难点问题,是北魏平城遗址考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2008年,明堂遗址修复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工程。2010年5月在向阳街原址旁(北魏明堂遗址南门)开工建设,历时6年完工。修复后的园区占地总面积约 8484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702.88平方米,其中明堂主体建筑面积 4628.88平方米,高27米。整个建筑严格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进行设计和施工,是将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创新等一系列手段,对历史的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和完善,既充分挖掘了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又加深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满足广大市民现代文化生活的休闲娱乐需求。</p> <p class="ql-block">司空琅琊康王墓铭</p> <p class="ql-block">魏碑书法的特点是融汉隶之圆柔肆意,又具刻字入石之峻险峭跋凌厉。开魏晋之新风,领盛唐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魏故城阳宣王墓志</p> <p class="ql-block">瓦当:</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瓦当馆藏非常丰富,还可以打卡盖章呢!是喜欢逛博物馆的最佳伴手礼!</p> <p class="ql-block">太兴四年岁次戊戌四月甲戌作六日乙卯与昨旧门人也夫妻玉造石堂一区之神(难辨之字)</p> <p class="ql-block">石椁彩画</p> <p class="ql-block">金器</p> <p class="ql-block">柱础</p> <p class="ql-block">门环</p> <p class="ql-block">楼上的“致敬经典、守望平城”全国临帖书法作品暨第二届平城魏碑主题巡展,让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明堂夜色</p> <p class="ql-block">《明堂史考》</p><p class="ql-block">平城明堂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唯一的明堂,也是迄今为止除长安、洛阳而外发现的仅有的一座明堂。这座明堂建造的时间、地点都说明,它本身就是中世纪中华民族夷夏交融的产物。明乎此,以往我们在讨论平城明堂时解释不了的一些问题,便有了答案。长安和洛阳的明堂,都是明堂、太学、灵台分置,而平城北魏明堂却是合三为一的。辟雍环明堂,考古实物已经证明太学和明堂建于一处,而作为宣广教化的形象代表“三老五更”被置于明堂则从文献上证明了这一结论。灵台就在上圆下方的明堂上,而且其“室外柱内”的“绮井之下”彩绘北半天的星空,并且置有机轮,天象逐月而变。孝文帝还有登灵台观云物之事。不仅明堂、太学、灵台三而为一,我觉得连太庙都是由明堂太室相兼的。《魏书》中讲到修建明堂时总是二者并举。如,“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明堂、太庙成”等。更引人注意的是,原本已在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依据“严父配天”的常礼“宗祀显祖献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却又在同年九月“大序昭穆于明堂,祀文明太皇太后于玄室”。在明堂序祖宗昭穆,实际上就是把七庙之享迁入明堂,明堂便成了太庙。所谓“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或二者距离很近,或在多数情况下两项功能皆由明堂所兼。这不仅合了蔡邕《明堂月令》关于明堂、清庙、太庙、太室、太学、辟雍,“异名同事,其实一也”的说法,也真正把<b>听政布政、施行教化、祭天祀祖、观云物,察符瑞集于明堂一身</b>,更体现着北魏政权崇简、尚实的民族品格。而将长安西汉明堂象征性的辟雍河,开成一条真正的环形河道,这既是为地域性、民族性审美观念及平城城建需要所决定,更表达了这个积极向上的民族和政权广布教化的决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