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4年10月10日我们游览完《康百万庄园》,便来到一个蕴含着千年文化沉淀的地方【杜甫故里】。大门前横卧一大块花岗岩“笔架"式的“诗圣杜甫之碑”,碑文主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以及对杜甫的赞誉,文学成就,还反映了后人对他的敬仰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村,背依笔架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杜甫祖藉湖北襄阳,唐太宗贞观年间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河南巩县县令,举家迁入此地。杜甫的一生是在诗中度过的,留下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故里,去探寻诗圣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园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笔直大道中央矗立着9米高的杜甫铜像,两旁悬挂着红、黄灯笼的长廊,下面展示着杜甫的诗歌名句用不同字体的碑刻。</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铜像背依笔架山,左手紧握书卷,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远方,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眼前。雕像前是一本摊开的巨大书,上书“拜诗圣父”,象征着杜甫博学多才,建树颇丰。</b></p><p class="ql-block"><b> 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一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b></p> <p class="ql-block"><b> 继续前行便来到一座仿唐古桥为“诗圣桥”。桥头两侧有杜甫的经典诗句,左侧为:《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是杜甫表达对友人王司直的一首送别诗作。右侧为:《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礼法的淡漠。</b></p> <p class="ql-block"><b>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b></p><p class="ql-block"><b> 唐•杜甫</b></p><p class="ql-block"><b>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b></p><p class="ql-block"><b>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b></p><p class="ql-block"><b> 豫章翻风白日动,</b></p><p class="ql-block"><b> 鲸鱼跋浪沧溟开。</b></p><p class="ql-block"><b> 且脱佩剑休裴回,</b></p><p class="ql-block"><b> 西得诸侯棹锦水。</b></p><p class="ql-block"><b> 欲向何门趿珠履,</b></p><p class="ql-block"><b> 仲宣楼头春色深。</b></p><p class="ql-block"><b> 青眼高歌望吾子,</b></p><p class="ql-block"><b> 眼中之人吾老矣。</b></p> <p class="ql-block"><b>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b></p><p class="ql-block"><b> 唐•杜甫</b></p><p class="ql-block"><b> 拾遗曾奏数行书,</b></p><p class="ql-block"><b> 懒性从来水竹居。</b></p><p class="ql-block"><b> 奉引滥骑沙苑马,</b></p><p class="ql-block"><b> 幽栖真钓锦江鱼。</b></p><p class="ql-block"><b> 谢安不倦登临费,</b></p><p class="ql-block"><b> 阮籍焉知礼法疏。</b></p><p class="ql-block"><b> 枉沐旌麾出城府,</b></p><p class="ql-block"><b> 草茅无径欲教锄。</b></p> <p class="ql-block"><b> 桥下这条河称为泗河,它与伊洛河一同汇入黄河,是河洛的水土培育的了诗人高尚的性情,诗人长大后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就连看月亮,也觉得不如故乡的明亮!便写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b></p> <p class="ql-block"><b> 过了诗圣桥便是“杜甫故里”,匾额由郭沫若老先生题写。门柱楹联:“一生坎坷成圣成仁不成史、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故里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由“诗歌展区"和诗人展区”两部份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故里,主体建筑均为唐代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体,以红色为基调,配以灰瓦顶,整体样式庄重大方,古色古香,韵味十足。</b></p> <p class="ql-block"><b> 入门两侧为“百米长廊”,又叫“诗圣碑林”,是由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碑的内容大都是杜诗,汇聚国内外著名书画家的墨宝,真、草、隶、篆古今书法各具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诗歌展区”为四合院,由一个正殿和四个展厅组成,四个展厅依托高科技手段,系统介绍了杜甫的诗歌成就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地位。以“杜甫的诗歌世界"为主线,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战乱,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不朽诗篇。杜甫的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杜甫在诗歌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被誉为“诗圣"。</b></p> <p class="ql-block"><b> 正前方是仿唐建筑“诗圣堂"</b></p> <p class="ql-block"><b> 诗圣堂:正殿安放杜甫汉白玉坐像,深情地望着天下,展现了诗人的文化气质和大气风范。匾额“诗圣千秋”为朱德题写。门口楹联为郭沫若老先生撰写,全联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高度赞扬了杜甫的诗歌成就和社会责任感。</b></p> <p class="ql-block"><b> 雕塑两侧楹联,出自北宋词人秦观评价杜甫的文章,认为杜甫的诗歌“集百家之长”,是诗歌的集大成者。上联:“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下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杜甫的诗歌注重抒情。</b></p> <p class="ql-block"><b> 堂内周围镶嵌着各种书体的杜甫佳作,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穷年忧黎元】魂牵流离困厄中苦难的人民</b></p><p class="ql-block"><b> 唐亁元二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朝廷为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目睹人民罹难情状,写成组诗“三吏”和“三别”。</b></p> <p class="ql-block"><b> 【不眠忧战伐】心系战争创伤中疮痍的大地</b></p><p class="ql-block"><b> 杜甫的一生是在错综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度过的,战争不可避免地成为他诗歌高度关注的题材。《兵车行》典型地反映出杜甫对战争的复杂态度。</b></p> <p class="ql-block"><b> 【推己及人】从一己的苦难升华宽仁博大的爱</b></p><p class="ql-block"><b> 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体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济世的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p> <p class="ql-block"><b> 【润物无声】用细腻的情感捕捉自然与生活之美</b></p><p class="ql-block"><b> 杜甫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最终来到四川成都定居,过上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开始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的感受很深。写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完四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逐渐了解到杜甫坎坷而辉煌的一生。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杜甫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敬仰之情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路边树立的“唐杜工部杜甫故里“石碑,为清代乾隆三十一年八月立的,从末迁动过。旁边立的“杜甫故里纪念馆"石碑,是郭沫若老先生题写的。</b></p> <p class="ql-block"><b> 杜公祠:祭祀厅供奉杜甫历代祖先牌位,两侧墙壁悬挂不同版本杜公木刻画像,是杜氏后人祭祖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一生坎坷,饱经磨难,24岁在洛阳第一次参加科考,就落榜了。28岁父亲突然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经济上没有了着落,一直到32岁才娶上老婆。35岁时,杜甫满怀政治理想来到长安,却度过了十年坎坷岁月,虽然47岁时被任命为左拾遗,但不久即被外贬。</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这个家族的传统不仅给了他奉儒守官的政治理想,更给了他“诗是吾家事”的人生目标与使命感。他的一生是在诗中度过的,从七岁开口咏凤到五十九岁湘江绝唱,诗歌与他相拥相伴逾半个世纪。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杜甫用诗书写了自己的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的生平之旅“诗歌人生”。杜甫从“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童年,到十年漫游、十年求官、十年漂泊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留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b></p> <p class="ql-block"><b> “诗人展区”主题是”来自这片土地,又回归这片土地”,采用室内展示和户外景观相结合,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又全面的杜甫。</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为上院,一棵百年大槐树立于院中。</b></p> <p class="ql-block"><b> " 笔架山”三峰并立,形状酷似古代文人墨客所用的笔架,故名笔架山。</b></p> <p class="ql-block"><b> 公元712年正月,杜氏家族的一位新生儿出生在笔架山下的这所窑洞内,他就是杜甫。从举家迁入巩县算起,杜家在这里生活了四代85年。谁也不曾想这个新生命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诞生窑”这五个字为郭沫若老先生题写。</b></p> <p class="ql-block"><b> 窑洞内周围用青砖包裹着,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窑洞,它见证了杜甫从这里来到人间。</b></p> <p class="ql-block"><b> 窑洞尽头立一石碑,碑刻“唐杜工部諱甫位”。</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出生在唐开元年间,父亲是一个县令,母亲是清河崔氏名门望族。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娶了继母卢氏,并外出做官。于是,年幼的杜甫被送到洛阳二姑妈家。在姑妈悉心照料下,直到长大成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代,并表现出早熟的文学才华。</b></p> <p class="ql-block"><b> 院落里绿树成荫,依稀可见几株枣树、梨树、石榴树,杜甫少年时期经常上树打枣,他在《百忧集行》中写到“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表达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b></p> <p class="ql-block"> <b>杜甫在《壮游》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 七岁就以凤凰为题写诗,九岁时已写成不少作品。到了十四五岁时,他已在诗坛崭露头角,出入于文人荟萃的场所,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在《壮游》中写道:“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从小即学习写字到了九岁时,已写滿了一口袋的习作。其祖父和父亲都于书法上有一定造诣。在家庭翰墨的熏陶下,杜甫无忧无虑的度过了他的童年。</b></p> <p class="ql-block"><b> 《壮游》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当时杜甫卧病在夔州,是一篇自传性叙事诗,回顾了从幼年学诗起,科考的失败,年轻时的游历到中年时期的经历,反映了他的理想与抱负。</b></p> <p class="ql-block"><b> 杜甫20岁时,开启人生第一次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他从洛阳出发,沿水路前往江南,从淮阴、扬州,到苏州、绍兴,一路饱览江南的秀美山水。</b></p> <p class="ql-block"><b> 736-741年间,杜甫漫游齐赵大地。他北到邯郸,西去青州,与好友苏源明一道放歌丛台,狩猎青丘。他写下了《登兖州城楼》与《望岳》等,表达了青年诗人的雄心壮志。</b></p> <p class="ql-block"><b> 744年,杜甫在洛阳偶遇李白,两人一见如故。当杜甫得知李白欲往梁宋漫游,便欣然相约同往,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漫游。</b></p> <p class="ql-block"><b> 44岁的杜甫找到一份看守兵库大门的工作,当他回家报喜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活活饿死了,“猪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就是这时候写出来的。48岁的杜甫辞官西行,历尽艰辛,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得到不少亲友的资助,被严武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b></p> <p class="ql-block"><b> 765年四月,严武辞世。失去凭依的杜甫于五月带领全家离开草堂,开始漂泊荆楚的生活。所到之处,看到避乱逃亡的人民,禁不住发出了“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的感叹。770年秋,杜甫在漂泊的船上带病伏枕写成《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抒发了对世事的感慨,叙述了自己贫病交加的悲惨处境,不久死在湘江的船上。四十三年后由孙子将遗骨迁回巩义的邙山。</b></p> <p class="ql-block"><b> 在返回路上,景区只剩我和老伴两人,眼前是杜甫背靠笔架山的高大身驱,仿佛感受到杜甫坎坷人生,那颗热爱人民,关注社会的心灵。游览杜甫故里,我们缅怀诗圣杜甫,感受其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