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青林洞篆书碑寻访记

云中马

<p class="ql-block">在杭州有朋友提到,去灵隐寺时可去理公岩青林洞寻元代书法家周伯琦 “理公岩记’“篆书碑;并说此碑十分隐蔽,找它比寻宝还难。还说,进了洞,洞不大,也不深,但很难发现。古往今来,千万人与之失之交臂。 </p><p class="ql-block">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他的篆书当时称天下第一。 </p><p class="ql-block">11月10日,秋高气爽,我带着妻女,前往灵隐寺,一探究竟。 </p> <p class="ql-block">青林洞,在寺前的飞来峰,苏东坡曾有诗云:“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 </p><p class="ql-block">山林道上。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峰下流过的冷泉亭。 </p> <p class="ql-block">有大肚弥勒造像。 </p><p class="ql-block">此为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 </p> <p class="ql-block">来到理公岩青林洞,因洞口形似虎嘴,洞中似有金光闪烁,又称 “老虎洞” 或 “金光洞” 。</p> <p class="ql-block">洞内有诸多石刻造像,年代最早的是弥陀、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 ,为五代吴越国(公元951年)时所造。 </p> <p class="ql-block">入口靠右上方,有三尊大型佛像为“华严三圣”,是元代(公元1282年)早期造像。 </p> <p class="ql-block">造像中间“毗卢遮那佛” , 双手施拳印, 又称“大日如来”;左边文殊菩萨,执 剑;右边普贤菩萨,执经函。 </p> <p class="ql-block">洞口左上方也有佛龛,是佛教故事“卢舍那佛会”石刻;龛外还有两个“飞天” 浮雕,是北宋乾兴元年作品。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洞内有济公床和宋代十八罗汉小型造像 116 尊。 </p> <p class="ql-block">床沿上灵隐最小的佛像,由于抚摸的人太多,已很难辩认。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洞中面积约有十几平方。 </p> <p class="ql-block">入内先找右侧壁上济公掌印,这很容易找到。 </p> <p class="ql-block">朋友提醒过在掌印上,有古人寻觅那塊摩崖的指路石刻。果然,在掌印中心,找到了胡震题刻:“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 。 </p> <p class="ql-block">入壁五步,何处入壁?有数处岩缝、岩洞。我先钻入对面岩洞,没有; 再看旁边较浅的岩缝,不对。女儿仍站着,发现字体是从左至右书写,有违古时书法,明显带有暗示,便钻进了右边一个缝隙。这缝隙太小,一眼看似乎也不深,只容一人猫腰进,女儿钻进去不见了,于是我也弯腰低头跟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心里记着入壁五步,走出十几步了,来到类似一线天的岩隙处,才能直起身子。女儿已到了岩隙的那头,站着,向我指点一处题刻,因字数不多,明显不对。那件碑刻是个大件,有200多个篆书文字。 </p><p class="ql-block">妻从另一方向搜寻无获跟了进来,堵住了退路。 我站在岩崖下,颇为失落,扶着岩壁辩读刚才找到的题刻:“钱塘钱松叔盖记。采访焉,俾后来者易” ,不解其意。 </p> <p class="ql-block">站着发呆,又望向题刻,发现刚才就近从左向右读不对,再从右向左读,顿时,一个激灵:“元周伯温理公崖摩崖 , 经明郎仁宝剔除苔藓,显表留世人,又二百余年,复无知者。咸丰癸丑六月,皆胡鼻山访之不获。越七日重来,乃得遂。属鼻山题识岩下,俾后来者易采访焉。钱唐钱松叔盖记。” 大意是:元周伯温所书“理公岩记”碑刻,至明朝郎仁宝清除苔藓,显现在世人面前,又过了二百余年,碑文无人知晓。咸丰癸丑 (1853年 ) 六月,陪同胡震来寻找此碑而未得见,过后七日重访,终于找到“理公岩记” 石刻碑文。因碑刻极为隐蔽,嘱咐胡震在洞内石壁下题字指路,使后人能容易找到。落款为钱塘钱松叔盖。由此可见,一百七十多年前,清代浙派篆刻鼻山,富阳人胡震和钱塘钱松有备而来,初次寻访碑刻未果,七日后重访才得见。朋友也是,去青林洞找了好几次,还是没发现,后看到了指路石刻,这才找到。 </p><p class="ql-block">两处古人指路石刻文,我们找到了,读懂了。四处看,碑刻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站在缝隙中,女儿在前面转弯处,我在中间,妻在后,虽然都被两边的崖壁压迫着,我的位置相对高敝,缝隙内静得能听到各自的呼吸,一定就在附近,回头用目光征询妻子,她无奈地一笑。</p><p class="ql-block">我一抬头,又猛一激灵:它在那里! </p><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它在树影婆娑处。 </p> <p class="ql-block">岩壁屏障,光线黯淡,站立处无周旋余地,不能正面细观。碑石又在岩缝高处,其位置当在入壁五步处,但当时在岩缝中低头钻行,头也抬不起来;待走出十余步,有几处题刻,只有找到并读懂胡震的指引题刻,才能回头找见,这中间有机缘巧合。 </p><p class="ql-block">元,天下第一篆书碑:“理公岩记” 。碑文记载了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慧理,葬于 理公岩;元至正年间,功德主捐金凿岩刻像的事迹。 </p> <p class="ql-block">带了大小相机,勉强拍摄,以资留存。 并将拍下的碑刻照片放大,努力辩认,尚可完整读取几句:“霩如堂皇,云涌雪积,” 、“捐金庀工,载凿岩石,” 、“寿我重亲,利我军旅,” 等。 </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个缝隙钻出,来到洞外,发现如从这一洞隙钻入,走到妻站立处,便容易找到。 </p> <p class="ql-block">篆书鼻祖是李斯,是秦帝国车同轨,书同文的正式文体。 </p><p class="ql-block">此元碑久处江南佛国游人如织的灵隐名胜,经明代郎仁宝清除苔藓,整碑仍完整清晰,只一个 ‘灵’ 字了得。且今观之仍完好如初,细看两处岩崖如巨掌呵护,藏于石罅高处,免游客接近抚摩,久不为世人知,只一个 ‘隐’ 字了得。 </p><p class="ql-block">此碑有幸,叹为观止。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碑神迹,唯有仰止。 </p> <p class="ql-block">居然一次就找到,出青林洞,路经另一洞穴。 </p> <p class="ql-block">因缘结果,找到了,心情也如秋色灿烂。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THE 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