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寻找,那失落的方声洞故居

&中国树.林

<p class="ql-block">曾经多次踏上寻觅方声洞故居之路,每一次的寻找都充满了期待与执着。在那城市的喧嚣之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犹如一片钢筋水泥森林。我穿梭于其间的大街小巷,如同在迷宫里探寻宝藏一般,经过了无数次的失望与重新振作,最终在一片高楼的夹缝之中找到了位于失去色彩徒有其名的九彩园中的那所故居。</p><p class="ql-block">眼前的景象让人不禁心生物是人非之感。那座曾经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宅,早已换了主人。如今,狭窄逼仄的空间里拥挤地住着好几户人家。曾经宽敞的院落、威严的大门,似乎都在岁月的侵蚀和人事的变迁下失去了往昔的风采。我怀着崇敬与忐忑叩响了住户的门,试图探寻那些被尘封的往事,然而得到的回应却是无人知晓。每一位住户的脸上都写满了茫然,对于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他们毫不知情。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感慨万千,内心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动,仓促间匆忙草就了一首绝句:</p><p class="ql-block">又是寒冬又是风,苦寻陋屋众楼中。</p><p class="ql-block">世人谁识方声洞,碧血黃花岂是空?</p> <p class="ql-block">脑海中却有一幅幅历史悲壮的画面不断涌现。1911辛亥年孙中山准备发动广州起义,此时在东京新婚燕尔的革命党人方声洞,得知消息后拒绝挽留,坚决表示“吾愿为国捐躯久矣。今有死所,奈何阻我去?”毅然决然秘密运送军火回国,“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起义爆发后,奋勇当先,在黄兴带领下冲进总督府。激战中,身中数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弹尽力竭而死,年仅 25 岁。方声洞生于富商,却吃苦耐劳、简朴自砺。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的信念,终成舍身报国的历史英雄。</p><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寒冬时节,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我仍在苦苦思念执着盼望能有一座永远留在心中的,即使是屈居众多高楼之下,但属于方声洞、也属于全体民众的旧居老屋。但悲哀的是一直都没有,这世间又有谁还记得方声洞?他为革命抛洒的热血,黄花岗上的英勇事迹,难道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吗?不过,当我转念一想,烈士为了推翻专制统治而英勇就义,他追随革命的伟大理想并没有成为泡影。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如今的社会变革,这样一想,我的心绪也就渐渐平复下来了,但心中总有不甘。</p> <p class="ql-block">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随手在残纸上涂鸦写下的诗稿,至今仍然留存着。后来有好消息传来,说方声洞的故居已经修复开放,我便决定再去看看。方声洞与林觉民一样声名远扬,他们同为辛亥广州起义的烈士。在起义前夕,他们怀着对家人深深的爱与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分别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禀父书和与妻书这两封绝命书。他们在如花一般美好的年纪,勇敢地奔赴战场,热血洒在街头巷尾,那英勇无畏的身姿仿佛还在眼前闪现。他们的遗体在事后被安葬于黄花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牌位之中,方声洞位列首位,这是对他英勇牺牲的敬重与铭记。</p><p class="ql-block">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豪气干云 碧血黄花”方声洞生平事迹展。在展览中,我仿佛穿越回了百年之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看着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先烈们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扑面而来,令人从心底里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然而,比较遗憾的是,方家历代为官宦世家,祖辈也曾经商,家中可谓是家产万贯,富甲一方。故居原本是两座相连的高门大院,规模宏大,占地足足有六亩之多。那里面花园、假山、鱼池应有尽有,曾经是多么的气派与豪华。可是如今修复后的故居仅仅只剩下一进,往昔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一路细细浏览,十分感动。但让人难以恭维的是修缮的质量。新铺设的地板开始松动浮动,仿佛轻轻一踩就会翘起;旧的门框也摇摇欲坠,即将脱落;连支撑房屋的梁上圆柱,那裂痕也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和修缮工作的粗糙。这一切都让人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不禁为刚修复的故居的现状感到一丝惋惜。</p><p class="ql-block">在这岁末,我再次在此流连。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又有过一轮闭门整修,如今整体建筑结构、门窗状况有所改善,木地板改成了地砖,布展也略有改动。总觉得有了这样一个故居的存在真好,虽不完美但总算可以让我们常常有机会来此瞻仰凭吊寄托哀思。</p><p class="ql-block"> 2024.12.07</p> <p class="ql-block">与林觉民《与妻书》一样可以彪炳千秋的方声洞的《与妻书》</p> <p class="ql-block">曾经让人难以恭维的是修缮的质量,留此存照</p> 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