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4月始,参加为期一年的北京大学历史研修班(第12期)学习。每个月份,都要到北大听两整天的课;每次进京,都自行安排“早来晚走”,以便在校园和京城游走一番。这是一次非常难得又非常值得的游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题记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是国家首都,也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现代活力城市,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值得深入探访。我的父母早年都在北京工作,北京是我的出生地和儿时成长地,心中不免怀有北京情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题记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1153年4月21日,金朝将都城从上京迁至燕京(今北京),改名为中都大兴府,史称金中都,北京正式建都的历史由此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中轴线位于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了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周朝以来,历代帝王都自称天子,认为自己统率的土地位于天地之中,把自己所居住的国都视为天下的中心,因此在都城中就产生了“中轴线”的布局方式:以统治者所居宫室为最重要的建筑建造于城市的中心,然后依次向南北延伸展开布置殿堂、庙宇、园林、门楼等,形成了坐北朝南、层层递进的空间格局,进一步突出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春秋时期《考工记》(《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中“匠人营国”以宫城为核心、以城市中轴线为骨架的都城营造模式,在历朝都城建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北京城的规划布局,正是累积数千年封建都城建造经验的集大成者。“中”体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概念,同时也是国家政权运转的象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800年间,无论北京城的规模与格局如何变化,北京中轴线始终作为城市的中心骨架而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其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一时期,本人利用“北大游学”之机,多次沿北京中轴线,到15处遗产点探访,并拍摄了一些照片,现归集编辑如下(因季节、天气和时段等因素的差异,照片效果很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钟鼓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重要地标建筑和重要景观视点,建筑气势恢宏。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鼓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钟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万宁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而且也是北京市目前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景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和重要景观节点,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了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集高大的山体、秀美的园林和华丽的宫殿于一体的景山,极大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向南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向北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向西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故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宫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其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同时,天安门、端门、故宫组成的朝堂区域与位于北侧的钟鼓楼市肆区域反映出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宫是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居中对称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富于韵律和变化的景观序列展现了“择中”的规划理念与杰出的建筑设计水平。这里也是明清时期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是国家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十四年(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标志着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进程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端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端门城楼在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和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之间,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构成明清两代进出宫城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为朝堂空间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安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安门是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 ,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建造,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名为承天门。后天安门经过多次大小修建,逐渐形成现之形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为进出宫城的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与朝堂空间的组成部分,是明清时期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是国家礼仪的载体,见证了两千余年王朝统治的终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安门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以及新中国的象征,成为人们的向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外金水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水桥由内、外金水桥两部分构成,其中外金水桥位于天安门南侧的外金水河上,以北京中轴线对称分布,南起天安门广场,北至天安门城楼,长23.15米,宽4.55至8.55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进入明清皇城的先导区域,外金水桥是明清两代由皇城通向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也是如今国家举办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空间,始终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太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庙为皇家祖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代表了明清皇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5月1日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社稷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稷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地方,它和太庙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格局体现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成功地表达出了古人对国家、天下和黎民的理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祈求国家政权与疆土永固的愿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代表土地)和太稷(代表谷物)的祭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稷坛民国三年(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对外开放,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中山公园,作为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其历经多次修改与变动,最终形成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大型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中轴居中,两翼对称,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已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自形成至今始终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天安门广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两座纪念性建筑,在广场东、西两侧分别对称布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两座公共建筑。天安门广场的布局尊重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以中为尊的规划格局,丰富与强调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秩序,强调了北京中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统领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纪念碑】其设计方案当时面向全国征集,共收到240多件设计方案,最终采用由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方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镶嵌着8个历史题材10个主题的汉白玉大浮雕,展现了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于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占地5.7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大会及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和国家及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0月正式动工,1959年9月建成,用时仅10个多月。2016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阳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也是北京城内唯一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城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阳门被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参照崇文、宣武二门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阳门作为北京仅有的一座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门,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也是老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段道路遗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段道路遗存属于正阳门到永定门御道的一部分,为一条石板道,路面多以花岗岩条石铺砌,下方为三合土夯筑的路基。这是古代皇帝从宫城至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是明清祭祀路线与礼仪活动的有形载体,也是将精心布置的城市建筑群和公共空间连为一体的重要纽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名“天地坛”<span class="ql-cursor"></span>,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其建筑景观设计与营造展现出中国古代世界观,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作,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坛公园现为国家5A级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先农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4月18日,北京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开放,这是神仓建筑群移建200多年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坛与先农坛东西对称的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更彰显了中轴线对城市规划布局的统领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永定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曾为明清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1957年,被拆除。2004年,仿照乾隆年间式样,重新复建了永定门城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定门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是北京城经典的城门建筑之一,成为眺望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永定门周边还建设了永定门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中轴线还承载着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民国元年(1912年)8月24日,改写帝制历史的孙中山先生从中轴线上的正阳门入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七年(1918年)11月28日,国民政府在太和殿广场,举行盛大的中外军队阅兵式,庆祝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胜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在太和殿广场,迎着数万中国人的目光,战败的日本军队在中轴线的侧道俯首而上,宣告战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以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北京中轴线也进行了一系列功能和空间改造,昔日封闭的皇家礼制建筑、园林、祭坛和庙宇,逐渐成为面向公众的休闲场所,城墙、门楼也随着交通功能的需求被拆除和改造,前门地区成为了北京最繁忙的商业区,其中最重要的还有天安门广场区域的改扩建,天安门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扩建后的天安门成为了北京城平面布局的中心,中轴线的空间重心从紫禁城南移到天安门广场,“居中为尊”的封建帝制皇权的象征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中轴线的这些遗产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通过这些遗产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精髓,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