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我们每天说中文、写汉字,但你知道现在使用的汉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strong><h3>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汉字的“前世今生”。回顾历史,世界上公认的代表古老文明的文字体系,诸如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一度辉煌的文明符号,均已淹没于历史长河。<h3> 图|古埃及·罗塞塔石碑|现藏于大英博物馆</h3></br><strong>唯独汉字,自诞生起便延续至今,成为唯一不间断使用的古老文字。</strong><h3> 图片来源于央视网</h3></br>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华文明诞生之初,探寻汉字从古至今的“七十二变”…… 关于汉字的诞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古籍《淮南子》记载,轩辕黄帝时,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史官叫作仓颉,最初以结绳记事。有一次,他跟随猎人外出狩猎,猎人指着地上的各种野兽的踪迹向仓颉讲解,如何据此判断野兽的去向。仓颉受到启发,依类象形创造出文字。当时天下正遭受灾荒,仓颉造字感动了上天,就下了一场特殊的“雨”,落下数不清的谷米粮食,后人就把这一天叫做“谷雨”。<h3> 图片来源于央视网</h3></br>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古文字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与章法。<h3> 图|“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h3></br>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金文应用的年代有 1200 多年。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字形变化更加多样。<h3> 图|西周·“利”青铜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h3></br><h3> 图|西周·利簋铭文战国时期,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秦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特点外,其他四系文字都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所谓“六国文字”。结构歧异、笔画多变,是六国文字最大的特点。<h3> 图|秦文字与六国文字对比|来源于中国文字博物馆<br></br></h3></br>战国中晚期,古隶产生后,笔画隶变成为各系文字普遍的发展趋势。“书同文”以秦篆和秦隶统一六国古文,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h3> 图片来源于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h3></br>到了汉代,隶书以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等优点,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h3> 图|东汉·曹全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h3></br>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和勃勃生机。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为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h3>图 | 来源于朱赢椿《设计诗》<br></br></h3></br>汉字的“七十二变”亦是中华文明的“七十二变”。<strong></strong>汉字生命力的持久,根源在于其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结。文明的持续性与文字的存续性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strong><strong>知所从来,方明所往。</strong></strong><strong>甲骨到竹简,丝帛到宣纸,刻刀到毛笔,钢笔到键盘……书写汉字的工具载体一直在变,但<strong>变的是型,不变的是意。</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这份意穿越时空,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让文化血脉得以延续。</strong><h3>总监制:张筱曼</h3></br><h3>监制:邓莫南、王菁菁</h3></br><h3>责编:彭锋、韩丹</h3></br><h3>撰稿:李唯嘉</h3></br>编辑:刘梦迪、李唯嘉<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obHSgsHfZbNRm-zIGWtZ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