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温州行(13)江心屿

锋味

<p class="ql-block">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呈东西长、南北狭的形状,属于中国四大名屿。该屿风景秀丽,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心屿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诗篇。</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名屿,是指江河湖海中四面环水的小岛。福建厦门鼓浪屿、福建东山县东门屿、浙江温州江心屿、台湾台东县兰屿极负盛名,因为郑成功曾在这四屿练兵,所以并称"中国四大名屿"。江心屿以其洞内海风扑面、涛声如雷的自然景观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上双塔遥相呼应,成为温州市的一个标志。江心屿双塔雄镇一方,不仅是古刹丛林的标志,历史上一度是引导船舶出入温州港的重要航标。1998年,双塔被列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本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江心东塔系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国驻温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江心西塔系木檐砖身结构,六面七层,底经7米,高32米,原有盘梯可上其巅,后废。今塔主体完整,多数斗栱,构件仍保留宋代风格;每层壶门供石刻佛像一尊(现存宋刻像十五尊);底层东壁嵌有北宋“嘉祐六年岁次辛丑四月”修塔碑志一方。</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岛上远眺东塔</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岛上远眺西塔</p> <p class="ql-block">谢公亭系纪念诗人谢灵运。</p><p class="ql-block">谢灵运(385年﹣433年),乃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为我国山水诗派鼻祖。永初三年出任永嘉郡守,游遍山水,写下《登江中孤屿》一诗。相传孤屿西山下一古亭,是谢氏常观江景处,后称"谢公亭"。</p><p class="ql-block">诗圣杜甫写诗赞叹:"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诗仙李白也曾写诗赞美:"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以追忆谢公。</p> <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谢灵运开启中国山水诗先河,为江心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宋元之际,文天祥又以"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首倡江心屿豪迈诗风。李白、杜甫、陆游.五代诗人为江心屿留下无数文辞翰墨。在江涛与海潮的涤荡中,诗情文脉和江天佛国交织。</p> <p class="ql-block">樟抱榕</p><p class="ql-block">江心屿有古树21株,11个品种,木本植物141种,蕨类、水生植物、花卉600种以上。这些古树名木中最著名、最奇特的莫过于谢公亭旁临江靠堤处的樟抱榕。</p><p class="ql-block">这棵连理树,其中樟树已有1300余年树龄,苍劲蓬勃,常年枝叶葱绿,粗壮的根系紧紧抱定岩石,20多米长的树身平伸至江面。由东北方向观之,形如老龙饮水,大有"摇摇欲试身,投入江中去"之状。因与明代名臣顾锡畴有关,称其"救命树";又因高机和吴三春的故事,称其"爱情树"。</p> <p class="ql-block">海眼泉,南宋绍兴年间,蜀僧清了在龙翔寺东侧开掘东井以供僧众日常饮用。据传,明代书法家文徵明曾为东井题写"海眼"二字。海眼泉清洌甘甜,是温州三大名泉之一。</p><p class="ql-block">昔时寺僧以海眼泉水煎茶,在海眼泉畔论道,闲情古趣,尽于此矣。</p> <p class="ql-block">江心寺系全国重点开放的著名古刹丛林,本名龙翔禅寺,但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俗称“江心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斋堂等。现存之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金刚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正殿,最为壮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塑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塔院筠风</p><p class="ql-block">盛暑时节,江心屿的竹林下,是人们纳凉的地方,耳听风吹竹声,十分惬意自在。古人题景诗云:“洁夏绿筠荫,南熏披袂袂,人间烦暑多,此是清凉界。”</p> <p class="ql-block">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塔山麓。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增辟温州等四处为通商口岸,次年三月温州开埠。设临时领事馆于江心孟楼(即浩然楼)。二十年(1894),在东塔山西南麓兴建领事馆。次年,又在东首建造三间两层楼房一座作为警卫人员住所(俗称"巡捕房")</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回环泉</p><p class="ql-block">温州古城由著名的堪舆学鼻祖郭璞选址营城——北斗城江心屿则位于古城温州正北,即玄武之位。岛上七口古井的布局如天文学中的小北斗,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是根据天之道来规划地之道,以表达天地人合的思想。</p><p class="ql-block">一号井曾被盖埋于草地下,现重新复原、清朝诗人钱子奇《回环水》一诗中有言:"郎行多饮回环水,春燕秋鸿去复来。"另据《瓯江竹枝词》记载,"括岭青山度几重,别离愁听隔江钟;多情真赖回环水,有约重来定再逢。"相传江中孤屿有泉,投钱则溢,俗云回环水,饮之者必再来。故此井名为"回环泉"。</p> <p class="ql-block">浩然楼</p><p class="ql-block">该楼原址在文天祥祠前,明万历八年(1580年)由温州巡道吴自新、郡丞刘正亨主持创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建于今址。五十九年(1794年),温处道秦瀛以前贤名不宜名楼而改楼名为孟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时复名"浩然楼"。后面两层楼房为1934年钦云老和尚主持江心寺时所添建。</p> <p class="ql-block">楼名一说源于文天祥《正气歌》"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以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一说为纪念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而建。</p><p class="ql-block">今楼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木结构,面阔三间带周廊,构造别致,择地适中,诚听潮观景之佳处也。1981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信国公祠创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后经多次扩充、重修。今祠为晚清建筑,碧瓦彤墙,铜钥朱扉,颇见古朴:祠正中新塑了文天祥彩色立体像;回廊四壁镶嵌《正气歌》、《北归宿中川寺》、《江心寺》、《过零丁洋》等;还有张宗祥、沙孟海、王遽常、方介堪、启功、张伯驹、郭绍虞、夏承焘、陆俨少、潘受、谭建丞等当代名家楹联碑刻。</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宋高宗驻践江心屿,留下墨宝"清辉""浴光"。自宋代的高宗道场,到清代乾隆亲题"圆通殿",浸润帝王之气,禅风兴盛。1929年,弘一法师驻锡于此,撰写出稀世楹联"智慧照十方庄严诸法界,大慈念一切无碍如虚空"。</p> <p class="ql-block">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其前身原为东塔寺院"普寂禅院",建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尝驻践,后赐名"龙翔禅院"。1956年7月1日,为纪念浙南地区在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在此废址上建成革命烈士纪念馆。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其扩建为"二碑一馆",现占地面积3074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的绿意盎然也是一大特色。岛上的植被丰富多样,各种树木、花草竞相开放,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春天,樱花盛开,粉白的花瓣如雨般飘落;夏天,荷花竞艳,绿叶红花相映成趣;秋天,枫叶如火,红黄相间的美景让人陶醉;冬天,松柏挺立,绿意盎然。四季变换,江心屿总是有着不同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的夜晚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华灯初上,岛上的灯光与江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流动的光影画卷。人们在江边散步,享受着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琴声,为这夜晚增添了一份浪漫与诗意。(本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温州江心屿,它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历史的沉淀,还有生活的烟火气。它是温州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它的魅力。</p><p class="ql-block">江心屿,默默屹立于瓯江,等你来,寻找诗与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