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往事难忘,记忆温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康秉富先生的文章,但在退休之前,似乎并不相宜。因为那时,康先生是包头市教育局大楼最高领导,我则是市教育局下设科室——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一名小小的员工。一个在岗员工,去写一篇为在岗最高领导歌功颂德的文章,在被颂扬的领导看来,觉得我这个行将退休的人有点“人老心不老”,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甚或有点别有用心;在他人看来呢,这种行为,或多或少,总还是有点逢迎巴结溜须拍马的嫌疑。所以,尽管有了文章的构思,却一直没有动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康先生又到了包头市铁路工程学院任职,虽然不再是我们的直接上司,但官居副厅,成了比过去地位更高的领导。为在岗的领导唱颂歌,在我看来,终究是一件令人脸红的事情。所以,这一推,就又是好几年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我退休已五六年了,康先生也已离休,都成了生活中的平民百姓。这个时候把那篇早就想写的文章写出来,便不再存在上面所说的种种顾虑了。于是,就把有关康先生在包头市教育局岗位上的一些事情写下来,也算了却一桩挂在心头很久的心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果光有文字没有图片,总归是一种缺憾。2006年,包头市教研中心被自治区教研室评为盟市级先进教研室,当时市教研中心编写了一本宣传册子,于是我从这本宣传册子上面翻拍了与康先生有关的几张照片,附在文章之中,使文章图文辉映,相得益彰。</span><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盖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1980年包头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二机教育处工作的。虽然在企业子弟学校任教,但既然从事的是教育工作,或多或少也会和包头市教育局打些交道的。在我工作的头几年里,印象中,包头市教育局似乎没有一个集中办公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记得,市教育局有的科室,曾经在包头宾馆的副楼二楼设有办公室。后来,在青山区与昆区交界处的“五一广场”建起了包头市体育场(今天的万达广场),环体育场的楼房,也有市教育局科室的办公室。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代初期,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后面建起了一座六层楼,但办公室都比较小,摆上两个办公桌,两把椅子,两个卷柜,就显得十分拥挤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是2005年,康先生由白云区政府调任包头市教育局局长。康先生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改变市教育局拥挤的办公条件,在友谊大街与呼得木林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建起一座八层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办公楼气势恢宏,窗户大,采光好,办公室宽敞明亮。一层一进门是一个层高达七八米的大厅,左边是传达室,右边是书报室。再往里边,左手是电梯口,右手是步梯口。电梯口与步梯口中间,是落地大窗户。三层和五层,分别有一个天井。三楼的天井是方的,五楼的天井是圆的。体现的是天圆地方的设计意图,寄托的是扎根大地,放飞理想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座办公楼再过几十年也不落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楼是考试中心,三四五楼是教育局各科室,六楼是教研中心,七楼是电教馆,八楼是大小两个多功能会议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1995年从二机教育处调到包头市教研中心的。市教育局办公条件一直比较拥挤,自然难以给教研中心安排办公室了。所以市教研中学也一直到处流浪,最早在东河区,后来在包四中院里西北一个简易楼的三楼办公。再后来搬到包头市教育学院东南角的图书楼。2007年教育局大楼建成之后,教研中心才算有了一个宽敞舒心的工作场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楼建成后,多少年来市教育局拥挤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每个办公室窗镜几明,空间宽敞,置身其中,让人心情舒畅,干劲倍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起来不过是建起一座普普通通的办公楼,实际上也是包头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重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从行政部门调到教育口上的领导,康先生没有一般行政出身的领导那种呼五喝六的霸气,却多了几分平易近人的儒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让人感动的,是康先生对教研中心工作的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包头市基础教育这块,学校多,分布广。除了市政学校之外,还有企业学校,还有农牧矿区学校。可谓是摊子大,学校多,任务重。而作为全市的教育教学研究科室,教研中心的工作人员,有几年包括司机与会计在内,仅仅不到二十人。却担负着全市从市区到农牧矿区学校的教研工作。为了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徐丽颖主任建议从下面学校招聘一批骨干教师,充实到教研队伍中来。徐主任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康先生的认同。他对徐主任讲,你选人,我签字。只要你选中的人,我都同意。于是在2006年,市教研中心从一线骨干教师中选拔了一大批学养深厚年富力强的佼佼者,进入教研中心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是彭鋭峰(物理),马力新(生物),孙烨(地理),罗庆明(初中数学),王建国(小学数学),郭伟(初中语文),张海燕(教科研)。这批人的加入,让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工作如虎添翼,如船扬帆。工作成效大大增强。而他们也借教研中心的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有好几位成长为正高级教师,马力新成为教研中心领头雁。率领市教研中心这个业务拔尖作风过硬的团队,又立下了一件又一件的新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包头市中考每一科的试题,是由包头市教研中心学科教研员与下面学校选拔出来的一名一线教师共同命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市教研中心命题组出发的时候,康先生不管工作多么忙,都要为马上出征的命题队伍饯行。此时,普通的饭菜,薄薄的水酒,因教育局一把手的到场,有了特别的意义与味道。领导的殷殷心意,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动不已。而当考试基本结束,命题队伍归来之时,康先生又会挤时间为凯旋归来的老师们接风。在康先生做教育局长的几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次例外。一个教育局长,说不上日理万机 ,但也肯定是十分忙碌的。忙碌中能够记着与教研中心有关的小事,这就表明了教研工作在康先生心中的位置。这些方面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折射出的却是康先生对教研工作的重视 对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知识分子最怕的就是领导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尊重,激励了教研员的干劲,激活了命题人员的智慧。所以包头市的中考题不同凡响,独领风骚。由于包头市中考题不偏不难,注重基础,又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因此包头的中考题,得到了周边很多盟市的认可。全自治区十二盟市,有五个盟市使用包头中考题。计有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加上包头,共有六个盟市使用包头中考题。这等于占了自治区十二个盟市中考用题的半壁江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因为如此,康先生任职期间,包头市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每年高考上线率和高分段人数,以及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均居自治区前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卓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因为包头市的基础教育声名在外,所以吸引了周边盟市的一些学生纷纷来包头读高中。而且那几年在包头读高中的外盟市学子,可以在包头参加高考。这样一来,包头市的高考成绩,更是遥遥领先,让周边盟市难以望其项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边盟市为此议论纷纷,最终自治区考试中心发布了一个文件,各盟市的高三学生,只能在自己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文件的发布,让市教育局的一些主管领导,产生了种种担心:这样一来,会不会因为一部分优秀学子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而使得包头的高考出现此起彼伏?会不会使风头正劲的包头市高考出现滑坡?会不会导致一直以来发展势头喜人的包头基础教育的逆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包头市每年高考一模之后,教育局都要召开一次全市高中校长教务主任高三年级组长的质量分析会。在这次会上教研中心主任作质量分析报告,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最后一段的复习建议。教育局长也会莅临大会,进行发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康先生在这个会上对于各盟市来包上学回原来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情况,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他说,各盟市来包就学的学生,在包头报名参加高考,对于包头市的高考,确实是一种锦上添花,但也仅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是雪中送炭,那么,少了这部分外来的“炭”,我们就可能会“受冷受冻”。我们包头市的高考是繁花似锦,少了外盟市这些优秀考生,并不会对我们花团锦簇的局面产生过大的影响。况且,这些回到原籍的优秀考生,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盟市,如果是那样,就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了。而是三三两两,散落在各个盟市,因此不会对我们高考的整体局面产生易位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番讲话,开窗观月,拨云见日。既澄清了问题,又稳定了人心。让心存疑虑的人让各学校领导又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最后一段的工作中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那一年包头市高考成绩,正像康先生分析的那样,在全自治区依然处于领先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曾经出身行政的领导,对于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剖析的如此清晰明白,是一种洞穿迷雾,看清本质的远见卓识。不得不让人感到由衷的佩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的牛掰,不在于他在台上时有多少鲜花,有多少笑脸,有多少人写了多少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他人已退隐江湖很久了,江湖仍然有他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欢迎批评指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王永,原名王勇。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人氏。1978年考入包头师范,1980年分配到二机教育处,在二机一中工作了八年,二机三中工作了八年。后调入包头市教育局教研室任高中语文教研员。2018年退休。爱好写作,现在完成美篇百余篇。有十余篇阅读量过万。大部分篇目阅读量在七八千。</span></p>